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1年,我们设计了一种加压注射器临床使用14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8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患者以及22例乳腺癌未发生骨转移患者NF-κB表达与GM-CS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NF-κB阳性率为31.8%,实验组 NF-κB阳性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8)。对照组GM-CSF阳性率为63.6%,实验组 GM-CSF阳性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6)。结论:NF-κB与GM-CSF表达在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 甲硫氨酸能够促进DNA甲基化的发生,DNA甲基化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急性炎性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控制不及时会转化成慢性炎性痛,外源性补充甲硫氨酸可能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参与调节急性炎性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目的 本研究采用甲醛溶液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观察注射L-甲硫氨酸(L-MET)是否会减轻大鼠足底急性炎性痛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理想的镇痛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12月,将2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B组(L-MET+0.9%氯化钠溶液组)、C组(0.9%氯化钠溶液+2 g/L甲醛溶液组)、D组(L-MET+2 g/L甲醛溶液组),每组6只。B组、D组腹腔注射L-MET,2次/d,总量不超过0.18 mg/kg,连续注射3 d;A组、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C组、D组左后足足跖部皮下注射2 g/L甲醛溶液20 μl,制作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足部肿胀并会出现相应的抬足舔足行为视为模型制作成功;A组、B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全程记录给药后60 min大鼠行为学,并记录疼痛次数,每隔3 min为1个观察时段,共分20个观察时段。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脊髓L4~L6之间脊髓组织,检测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大鼠脊髓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2、DNMT3a、DNMT3b RNA水平。结果 A组、B组大鼠无明显不适异常反应;C组、D组大鼠出现躁动不安、注射足抬起不着地、舔咬或抖动注射足等反应,其疼痛行为反应呈典型的双相变化,从注射后即刻开始,持续3~5 min的急性疼痛时相(第一时相),5~10 min的静息期,随后出现可持续0~45 min的继发性疼痛时相(第二时相)。C组、D组大鼠各时间点疼痛次数均多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6~39 min疼痛次数少于C组(P<0.05)。B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A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B组(P<0.05);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C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DNMT3a、DNMT3b RNA水平高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脊髓DNMT3a RNA水平低于C组,DNMT3b RNA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 L-MET对于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机制与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评价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0年6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研究,包括325例患者。咽部电刺激在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评定量表评分(SMD = -0.27, 95%CI -0.53~-0.01, P = 0.04)和拔管率(RR = 4.69, 95%CI 2.02~10.87,P < 0.001)方面有效,但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SMD = 0.24,95%CI -0.32~0.79, P = 0.40)、渗漏-误吸量表评分(MD = -0.18, 95%CI -0.74~0.39, P = 0.54)和住院时间(SMD = -0.16, 95%CI -0.42~0.11, P = 0.25)方面与对照治疗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部电刺激能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鼻饲拔管率,但在经口摄食、减少误吸和住院时间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关节活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17例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关节活动障碍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及 HSS2(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ing System)肘关节评定标准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P<0.001);按照 HSS2标准,所有患儿均达“优秀”。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致肘关节活动障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和地尔硫革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将92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30例)、地尔硫革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阿司匹林0.3 g/d)、低分子量肝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及硝酸酯类药物等基础治疗;法舒地尔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6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地尔硫革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0 mg地尔硫革静脉滴注,每日1次;比较入院时、用药1h后的心电图变化,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地尔硫革组与对照组NO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法舒地尔组N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地尔硫革组[(98.9±17.8)μmol/L比(87.3±8.4)、(89.8±10.8)μmol/L,P<0.01];三组总ST段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法舒地尔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地尔硫革组[(1.04±0.97)次比(3.56±2.20)、(1.69±1.27)次,P<0.01],地尔硫革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法舒地尔可以明显改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其效果优于地尔硫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拓扑异构酶ⅡA(TOP2A)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表柔比星疗效的关系。方法 筛选D2根治术后接受了辅助化疗的胃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TOP2A蛋白的表达,分析TOP2A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并亚组分析TOP2A与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109例患者入选,其中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44例。TOP2A表达水平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TOP2A蛋白低表达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79.8 % vs. 57.1%和88.0% vs. 65.0%;P均<0.05)。在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中,TOP2A蛋白低表达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83.3% vs. 50.0%,P<0.05),而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 vs. 62.2%,P=0.06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组织学分级Ⅲ级(HR=3.02,95%CI:1.41~6.46;P=0.004)和TOP2A蛋白高表达(HR=3.51,95%CI:1.06~11.58;P=0.039)是影响胃癌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TOP2A可能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表柔比星疗效有关,是疗效预测潜在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之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45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有胃癌家族史者102例。采用双侧χ~2检验分析有、无胃癌家族史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在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中,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5 cm、组织学分级为Ⅰ~Ⅱ级以及M_0分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胃癌家族史者(P<0.05)。有胃癌家族史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6.1个月,高于无胃癌家族史者的51.0个月(P=0.318);但在发病年龄<50岁的亚组中,有胃癌家族史患者的中位OS显著优于无胃癌家族史患者(未达vs.53.0个月,P=0.02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有胃癌家族史患者OS的因素为N分期和M分期(P<0.05),影响无胃癌家族史患者OS的因素为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和M分期(P<0.05)。结论有、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之间存在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其OS亦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DNA拓扑异构酶2α(TOP2A)等8种分子在伴脉管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其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TOP2A、微管蛋白β3、胸苷酸合酶(TS)、非转移蛋白23(NM23)、P糖蛋白、增殖标记Ki-67、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蛋白表达,比较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上述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 81例(33.5%)患者有脉管侵犯,其中女性、肿瘤最大径≥5 cm、伴神经侵犯及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5)。有脉管侵犯者的TOP2A高表达率(89.3%)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72.9%,P<0.05),而微管蛋白β3、TS、NM23、P糖蛋白、Ki-67、ERCC1及HER2的高表达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TOP2A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女性(100% vs 72.2%,P=0.045)和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中(89.3% vs 67.6%,P=0.040)。 结论: 有脉管侵犯胃癌患者的TOP2A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提示TOP2A在脉管侵犯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