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电刺激速率辨别与声调识别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心理特理学的方法探讨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单个电极速率辨别与声调及言语识别的关系,为国人使用多通道人工耳蜗效果的评估及治语音编码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4例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参与测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对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特别是声调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人工耳蜗调试软件通过开启(关闭)不同电极通道设置7种测试条件,以模拟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的不同状态.并对各测试条件下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声调识别能力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测试条件下元音识别平均得分56%~91%(P<0.05);辅音识别平均得分72%~85%(P<0.05);声调识别平均得分68%~81%(P>0.05).但随着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底膜范围的扩大,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成绩呈现显著性改善,声调识别成绩亦有所提高.结论:增加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膜的范围、积极利用耳蜗各个区域有利于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进而对提高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试语前聋儿童植入电极极间辨别能力 ,观测汉语声调识别结果 ,以了解电极极间辨差阈与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结果的关系 ,使言语处理方案和电听觉图更加合理和个性化。方法  14例语前聋儿童 ,Nucleus 2 4M型 (2 2通道 )人工耳蜗植入者参加本次测试。声调识别材料共 2 5组 ,采用封闭项列测试法进行测试 ,每组包括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 4个汉字。选择 7个电极与相近电极进行音高比较辨别测试 ,正确辨别出差异的最相近电极对为电极极间辨差阈值。结果声调正确识别率为 (6 2 .8± 14 .7) % ( x±s,下同 ) ,识别率最低为 35 % ,最高为 99% ,全部高于机会水平。电极极间辨差阈为 3.4± 0 .9。E 14和E 17电极的阈值最小 ,其次是E 10和E 2 0 ,与其它电极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受试者的电极极间辨差阈值差异也存在显著性。结论 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能力与电极极间辨别能力 ,有负相关趋势 ,但未见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 ,同时存在个体差异 ,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MACC)材科及北京协和医院耳蜗中心自编(声调测试)材科,评估14例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能力,其中使用Nucleus24型Sprint产品ACE方案者11例,Nucleus22型MSP产品MPEAK方案者3例。结果所有植入者的普通话声调识别率均高于机会水平,其中2例Nucleus24型Sprint产品使用者可达到100%。结论Nucleus人工耳蜗语后聋使用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普通话声调识别.Nucleus24型Sprint产品可为部分植入者提供充分的声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中节奏和音色的能力.方法 选取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的听力正常受试者与人工耳蜗使用者各12名,均为男5名,女7名.应用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 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s,MuSIC)中的节奏辨别、乐器识别与乐器数辨别测试评价两组受试者的音乐节奏和音色感知能力.结果 12名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节奏辨别率为84.4%,与听力正常受试者(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P>0.05);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乐器识别率为72.3%、乐器数辨别正确率为39.2%,均低于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88.3%和73.5%的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8和4.673,P值均<0.05).结论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节奏辨别能力与听力正常人相似,但音色感知能力明显差于听力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6.
刺激速率对广东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装置中刺激速率的改变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环境下对广东话声调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受试对象为18例以广东话为母语的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实验选取1515,800和400脉冲/秒/通道以分别代表高,中、低3种不同刺激速率。在随机选取一种刺激速率后,患者需要在安静及不同信噪比的噪声环境下分别完成对广东话声调辨别能力及识别能力的测试。结果 在安静及不同信噪比的噪声环境下,两项声调认知能力测试的成绩均随刺激速率的减低而下降。在0, 5及 10的信噪比下,高速率刺激与低速率刺激下的声调辨别能力的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在-5及0的信噪比下,高速率刺激与低速率刺激下的声调识别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速率刺激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者提供更好的时间信息,有助于提高在噪声环境下的广东话声调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先天性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探索其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编制含单字词及双字词共64个的《声调测试词表》,标准普通话口语给声,用听说复述法对28名植入人工耳蜗的先天性聋儿及20名同龄正常儿童的声调辨别率进行开放项测试,由听力师、聋儿亲属及语训老师共同判断儿童的辨别结果。分析植入年龄、耳蜗使用时间及实际年龄对声调辨别率的影响,比较人工耳蜗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声调辨别率,并比较耳蜗组以植入年龄3岁为界分组后的辨别率。结果植入年龄与声调辨别率呈负相关,耳蜗使用时间与辨别率呈正相关。耳蜗组儿童的辨别率显示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植入年龄、耳蜗使用时间是影响人工耳蜗术后聋儿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的重要因素,3岁前植入人工耳蜗较3岁后植入可获得更好的声调辨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有经验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的影响趋势,以期为临床制定有效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升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噪声下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普通话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以及自行编制的声音质量自评问卷,对13例有经验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后的声调识别能力、短句分辨能力以及声音质量和聆听感受进行3个月连续观测。以使用日常言语编码策略(即CIS+策略)的测试结果为参考值,以新言语编码策略(即精细结构编码策略)的测试 结果为目标值,分析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的影响。结果 ①声调识别能力:各测试阶段两种编码策略的声调识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随着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测试成绩呈明显改善趋势[F(3,36)=5.201,P =0.004];②短句分辨能力:各测试阶段两种编码策略的言语识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随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测试成绩略有提高[F(3,36)=2.450,P =0.079];③声音质量自评:更换言语编码策略对本组受试者的声音质量和聆听感受无不利影响(P =0.083)。随着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受试者认为声音质量更“饱满、丰富”、聆听感受更“容易、轻松”。结论 言语编程策略升级未对有经验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且存在潜在的改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可参考患者主观意愿确定是否升级言语编程策略。  相似文献   

9.
母语为汉语患者应用多道人工耳蜗的言语识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母语为汉语的多通道人工耳蜗使用者进行言语评估及结果分析。方法 5 例语后聋成人中,应用MACC( 汉语最低听觉功能) 测试材料,分别进行了包括封闭项列( 机会水平0 .25) 和开放项列两大部分的言语识别测试。结果 韵母平均正确识别率57 .71 % (25 .69 % ~88 .19 % ) ;声母72 .04 % (46 .23 % ~90 .48 % ) ;数词83 .26 % (48 .00 % ~100 .0 % ) ;声调61 .68 % (46 .40 % ~71 .40 % ) ;单字词38 .27 % (1 .71 % ~79 .55 % ) ;双字词44 .12 % (0 .00 % ~95 .94 % ) ;短句中关键字识别率47 .88 % (0 .53 % ~97 .34 % ) ;噪声中短句识别全部患者均为0 % ;环境声识别率50 .52 % (7 .14 % ~80 .95 % ) 。全部患者封闭项列的正确识别率均大于机会水平,而开放项列识别表现不一。结论 国人应用多导人工耳蜗装置后能获得较好的听觉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应用多道人工耳蜗治疗重度和全聋患者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为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儿童听力言语康复分类训练及评估的汉语视听系统对3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通过分析其言语辨别得分情况,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结果 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得分分别为96.69、81.52、87.96和69.28分,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测试项目和不同受试者间的辨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于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的难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应遵从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开展;②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中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辨别得分与其在语音学中难易程度相比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考查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入园康复时间,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声调识别是否有影响。方法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封闭式声调测试”作为测试材料.对61名3~6岁聋儿(其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31名,助昕器配戴儿童30名)进行声调识别的测试,利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助昕器配戴儿童在声调识别的精确性上优于人工耳蜗植入聋儿;人工耳蜗开机时间对声调测试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康复时间、聋儿的年龄和声调测试成绩呈正比;聋儿的性别和声调测试成绩无关。结论助昕设备类型、康复时间、年龄等对声调识别的成绩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对音乐旋律及音色的感知能力。方法对13例人工耳蜗植入者(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26.5±6.9岁)分别进行音乐聆听行为评估和旋律辨别、乐器辨别测试。实验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MU(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和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进行评估。对照组为40例听力正常受试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6.8±6.7岁)。结果①人工耳蜗组与听力正常组的年龄及音乐经验相互匹配。②人工耳蜗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69.3%,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51.2%,听力正常组旋律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0.4%,乐器辨别平均正确率为85.3%。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旋律感知能力和音色感知能力明显落后于听力正常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音调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MUMU)评估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听力正常组,男5例,女7例)与12例人工耳蜗使用者(人工耳蜗组,男5例,女7例)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的匹配程度。使用Fitzgerald等开发的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中的音调辨差阈值测试、旋律辨别与和弦辨别测试评估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乐音调感知能力。结果听力正常组与人工耳蜗组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人工耳蜗组F3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16.2个1/4音,C4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6.2个1/4音,均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人工耳蜗组的旋律辨别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9.8%,和弦辨别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72.4%,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组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使用时间与其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均与其音调辨差阈值显著相关(P<0.05)。结论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调辨差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人,但个体差异较大,其音乐音调感知能力与人工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佩戴时间以及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确定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感知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利用自主开发的噪声下声调识别测试材料(ton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TINT)在Speech Performance测试平台的控制下对20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识别能力进行评估,获得各声调识别成绩以及声调识别混淆矩阵.采用χ2检验(chi-square test)对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识别成绩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总成绩(百分制得分)分布48.75%~98.75%,平均成绩(76.38±17.29)%;②各声识别成绩平均值差异显著(χ2=2358.357,P<0.01),由高到低分别为T3(85.75%)>T4(85.25%)>T1(69.75%)>T2(64.75%),即本组人工耳蜗植入者感知T3、T4较为容易、感知T1、T2较为困难;③声调识别混淆矩阵提示T2(35.35%)、T1(30.25%)混淆度明显高于T4(14.75%)、T3(14.25%),并且各个声调之间的混淆趋势不同,T1易被混淆为T2(18.25%)、T2易被混淆为T3(24.00%).结论 时域特性明显的声调更易被人工耳蜗群体识别,因此应根据声调感知难易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声调康复训练方案,综合利用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改善声调,特别是一声、二声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者对普通话的声调识别能力和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9例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1年的受试者,使用课题组前期编制的声调识别测试软件,评估植入者的声调识别能力;使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评估植人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①安静条件下声调识别率平均为67.26%,全部高于机会水平;②噪声条件下声调识别率平均为51.92%,除2例植入者的声调识别率低于机会水平外,其余均高于机会水平;③声调识别混淆矩阵结果显示,三声为较容易辨别的声调;④术后NCIQ总分及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言语能力、自信心、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均获得改善,分别为55.4、72.4、54.0、63.4、50.7、47.3和44.7分。结论: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具有声调识别能力并可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感知能力的差异,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听力正常者在音乐音色感知的规律特征和听配能差异。方法耳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各20例,使用音乐感知评估平台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音色识别能力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音色识别正确率和总应答反应时间。结果①耳蜗组音色识别正确率(80.42±11.87)%,显著低于对照组正确率(96.6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耳蜗组对我国民族乐器(琵琶、二胡)识别正确率82.50%,西洋乐器正确率80.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③耳蜗组对音色测试总应答反应时间(170.50±21.81)s,与对照组(161.85±18.1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3,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音乐音色的感知能力显著低于听力正常者,在测听任务过程中所需听配能增加,并且容易混淆管弦乐器。对比西洋乐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感知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人工耳蜗的问世是仿生学及医学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让听障患者获得言语交流的能力,从而回归正常社会。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效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但对于声调语言使用者来说,其效果与西方非声调语言使用者不尽相同。针对普通话和粤语的研究都表明,相对于语句的辨别,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感知能力明显不足[1,2],声调识别率对于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双耳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而声调识别又是其中的难点和热点。声调的识别主要取决于基频信息,此外时长、时域等信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人工耳蜗对时域和频域信息的接收能力,以及编码策略和电极刺激速率都会影响声调的识别,另外植入者的植入年龄和使用时间也是重要原因。双模式优势与助听听阈和双模式时间具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因素都对双模式患者声调的识别影响重大。本文就双耳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声调识别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常青年人自发性耳声发射的测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与耳蜗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正常青年人进行了SOAE检查。结果:50例(100耳)中SOAE检出率为40%(40耳),性别、左右耳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SOAE的40耳中振幅范围为-27.5 ̄9.7dBSPL,频率范围为269 ̄5660Hz,无性别差异,SOEA与纯音测听听阈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OAE的出现意味着有好的耳蜗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前后圆窗耳蜗电图(R W EcochG)中耳蜗微音电位(CM)阈值的变化,以客观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否对耳蜗基底膜造成损伤。方法:对40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R W EcochG测试,分析植入电极前后CM阈值的变化。结果:4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39例电极植入前后CM阈值相近,且在个别频率植入电极后CM阈值减小5dB;仅有1例患者电极植入后CM阈值比植入前明显增加,术中植入电极时有阻力感。结论:术中RWEcochG测试可以客观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本身是否对耳蜗基底膜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