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会仍认为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从肺、脾、肾着手。慢阻肺急性发作期,以控制症状为主,中医治疗的重点应在清热祛痰和活血化瘀上。缓解期的治疗,应以补虚为主,以培元固本为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对劳淋的病机、证治进行了论述。劳淋的病机以肾气不足为本,膀胱湿热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发作期以膀胱湿热为主,兼肾气不足,邪少虚多,在缓解期以肾气不足为主,兼余邪,邪少虚多。肾虚为劳淋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及变证之源。应当把发作期与缓解期联系起来认识,看成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阶段,而尤其应重视缓解期的病理变化。劳淋的治疗原则以扶正怯邪为主,发作期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为主,略投补肾之品,缓解期以益气补肾为法,少加清利之品。  相似文献   

4.
林昌松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代谢性疾病,一旦患病需要终生预防治疗。文章主要介绍本校风湿病专家林昌松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林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是以湿毒邪气侵袭为主,治疗上主张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分急性期和缓解期论治。但在具体的治疗上,林教授更重视缓解期的预防和治疗,同时注重经方的应用,把缓解期分为4型进行论治即:肝肾亏虚型、脾胃亏虚型、寒热错杂型和瘀血阻络型,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种证型(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脉图参数的变化,建立各证型判别模式,辅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上海道生公司生产的DS01-C型脉象仪分别对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脉象以平脉为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弦脉及其兼脉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脉象也相应发生变化,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以弦脉为主,肝肾阴虚与气阴两虚患者比较,两组以弦脉兼数脉多见外,肝肾阴虚还兼沉脉。阴阳两虚患者脉象以脉缓弦或弦兼数。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脉象改变以弦脉及相兼脉为主,各证型脉象变化复杂。  相似文献   

6.
熊磊教授以理脾为本,将治痰贯穿始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癫痫发作期治疗主以涤痰开窍,辅以理气健脾,同时配合活血化瘀通窍与平肝息风潜阳。主要选方为柴芍温胆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缓解期则以补肾养肝为主,兼以健脾化痰,主要选方为杞菊地黄丸合定痫丸加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朱彩凤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发病多与热、虚、瘀这三个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可分为风热犯肺证、血热妄行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和肾络痹阻证五个证型,同时还需注意辨期治疗血尿(急性发作期还是慢性进展期),强调从整体出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论治,调整气血阴阳偏差,保护肾功能,从而延缓肾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对肾科医家治疗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文献的证型和证型因子进行频数分析,发现文献中共涉及证型28种,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脾虚湿滞5种证型为主;证型因子19种,以阴虚、阳虚、气虚、湿浊、血瘀5种证型因子为主。提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累及五脏;病性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湿热、水气、血瘀、外感、风动、风燥为标,治疗上主张病证结合,兼顾脾、肾、肝三脏。  相似文献   

9.
王幼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51-151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之“泄泻”、“休息痢”、“肠风下血”等范畴。本病多南于素体脾虚,或饮食失节,或情志不畅等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酿湿生热、瘀毒内生,壅结肠腑,致肠中脂膜腐败溃烂,脓血相杂而下发为本病。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初及发作期多为湿热内蕴,或寒热错杂之证,缓解期则多以脾肾两虚、气滞血瘀为主。然脾虚贯穿于疾病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10.
辨证分型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其本在心肝脾肺肾五脏,尤以肝经最为密切,然临床所见常常虚实夹杂、多脏合病,故辨证时应详察风火痰湿孰重孰轻,五脏归属孰盛孰衰,虚实寒热孰主孰次。发作期常以清肝泻火、祛风化痰为主,缓解期多以健脾、滋养肝肾为主。临床分以下四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型运用于判断慢乙肝纤维化程度提供客观材料。[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丽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310例慢乙肝患者,监测肝组织病理活检肝纤维化指标,观察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310例慢乙肝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其次为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而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都以S2期纤维化为主,瘀血阻络型以纤维化S4期为主;212例轻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相对平和质在纤维化≥S2间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病理及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医证型与客观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证型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结果 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28.62%),好转386例(69.93%),仅5例(...  相似文献   

14.
月经性哮喘的发病与月经周期相关,基于调周法的理论指导,探讨月经性哮喘的独特病机与辨治要点。该病发时处于经前后半期或行经期,常见热象,证候类型主要有肝火犯肺、痰热壅肺;平时以肾阴亏虚、肺脾气弱为主。结合经后期、经前期的阴阳消长特点,经后期强调养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经前期治从养血益气助阳、清热降逆化痰。  相似文献   

15.
35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中医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肝炎后肝硬化的病理生物学指标与各主证候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疾病证候病机的病理因素。方法:规范采集35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信息,记录完整的诊治资料,建立数据库,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信息指标进入多变量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探索影响证候的主要因素。结果:建立了6个不同证型(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和气虚血瘀)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结论:肝实质细胞合成功能减退是肝硬化基本病机“气虚血瘀”的病态基础之一;慢性炎症和肝实质损伤可能是湿热和瘀热的病态基础;肝肾阴虚与瘀热内蕴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能具有其生物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米杰教授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总属本虚标实,先天禀赋不足而肾虚,气化无权,后天失养而脾胃虚,健运失司;标实以湿热为主,兼以瘀毒。正气不足,邪气偏盛,正邪交争,机体抗邪无力,邪盛正衰,由实致虚,虚实夹杂。湿、热、瘀、毒互结致病,贯穿整个病程,涉及肝脾肾三脏,肝经瘀热,脾虚湿停,肾失封藏,肝脾肾三脏俱病,病程日久,肝脾肾及气血阴阳俱虚,湿热瘀血缠绵难去,不断耗伤正气,使虚则更虚,病情迁延难愈。治疗上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解毒为治法,标本兼治;以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为主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五组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5例,同时选择健康人2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①红细胞参数:RDW: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 :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小板参数:PLT: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MCV/RDW、血小板参数PLT/MPV四种指标与慢性乙肝证型有一定相关性,以瘀血阻络型最甚、湿热中阻型次之,可作为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根据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收集的资料,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诠释。结果:对64个四诊信息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64个公因子,提取其中特征根值〉1的18个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各公因子的症状组合进行初步诠释。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5个,其中病位类为肝、心、脾、肺、肾、胃、胆;病性类为气滞、热(火)、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提示的常见证候有16个,虚证类为肝阴虚、心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不固;实证类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胃气滞、胃火炽盛、湿热内阻、气郁痰阻、痰湿中阻;虚实夹杂类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结论:基于因子分析初步提取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辨证规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 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