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组织中AQP1与HIF1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n TJ  Yu SY  Xiao L  Zhang J  Liu C  Lu YP  Liu CP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58-260
目的 初步确定乳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与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关特点.方法 收集乳腺癌病例15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IF-1阴性表达或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AQP1表达水平,初步确定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HIF-1阴性表达或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AQP1表达水平(AQP1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68±38、297±25),存在明显差异,二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AQP1与HIF-1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二者可能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乳腺癌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AQ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06例乳腺癌组织及作为对照的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QP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用CD105标记肿瘤新生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QP1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7.48±31.07)‰和(32.50±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平均MVD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1的表达和MVD值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P>0.05),但与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乳腺癌组织中AQP1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647,P<0.05)。结论 AQP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促进乳腺癌组织微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Ki-67和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在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别评估PGRMC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间乳腺癌组织标本6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30例和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来自经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良性肿瘤周围1cm左右的正常组织,病理证实乳腺组织无异常者)。所有组织来源者在术前经空心针活检或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PGRMC1、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GRMC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GRMC1表达率:乳腺癌组(68.3%) > 乳腺良性肿瘤组(26.7%) > 正常对照组(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表达率:乳腺癌组(58.3%) > 乳腺良性肿瘤组(43.3%) > 正常对照组(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表达率:乳腺癌组(66.7%) > 乳腺良性肿瘤组(36.7%) > 正常对照组(1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PGRMC1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OR=3.593,95%CI:1.131~11.418),与PR、Ki-67和Her-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组PGRMC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PGRMC1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与PR、Ki-67和Her-2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CD133表达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CD133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该研究纳入长沙市第四医院医院189例胃癌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3和HIF- 1α的表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将患者分为CD133阴性表达组、L型CD133阳性表达组和C型CD133阳性表达组,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HIF-1α表达。结果  C型CD133阳性表达组与胃癌转移、进展相关,L型CD133阳性表达组与胃癌转移、进展无关。C型CD133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CD133阴性表达组患者,辅助化疗组和根治性切除组的生存率也有同样的结果。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细胞质表达的CD133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L型CD133管腔表达患者HIF-1α阳性率较低,而C型CD133表达患者HIF-1α阳性率较高。结论  C型CD133表达胃癌细胞是高潜能恶性肿瘤,该表现型与癌症进程、化疗耐药性、复发性及差预后相关,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C型CD133细胞质可能是胃癌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l)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RT-PCR技术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和89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组织中AQP1蛋白、AQPl mRNA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AQPl mRNA的平均光密度和灰度值.结果 宫颈癌组织AQPl mRNA、AQ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淋巴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FIGO分期Ⅲ期组明显高于Ⅰ+Ⅱ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中AQPl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AQPl mRNA及AQPl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AQPl蛋白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徐锐  姚杨  刘凯歌  许刚柱  成碧萍 《山西医学院学报》2011,(11):888-891,941,942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和CD105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3例前列腺增生组织、52例前列腺癌组织中AQP1蛋白和CD105的表达情况,并计数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AQP1在前列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71.15%vs 28.85%)。前列腺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20.13±2.84 vs 5.32±1.73,P〈0.01)。AQP1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两者密切相关。AQP1蛋白表达和MVD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结论结果提示前列腺癌中存在AQP1的高表达,其与CD105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结合可能成为前列腺癌病变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原发性乳腺癌病灶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xtracellular signal-reg- ulated kinase 2,ERK2)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在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中磷酸化ERK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8.10%(8/21)、66.67%(14/21)、87.50%(84/96),磷酸化ERK2蛋白表达在三种疾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3=25.044,P=0.000);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原位癌、乳腺浸润性癌中磷酸化ERK2蛋白表达的平均OD值分别为0.655、0.818、0.882、0.933,乳腺癌中磷酸化ERK2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一致;乳腺癌ERK2蛋白表达情况在不同年龄段有统计学意义(χ~2=5.677,P=0.017);乳腺癌ERK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生存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乳腺癌中ERK2磷酸化增强与癌细胞生长活性增加有关,ERK2在判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时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124-127+134
目的检测乳腺癌中Skp2、p27和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制作80例乳腺癌肿瘤组织芯片,其中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4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特殊类型浸润性癌14例(黏液癌7例,小管癌4例,实性乳头状癌3例),导管原位癌8例,小叶原位癌4例。腋窝淋巴结阳性43例,阴性37例。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中Skp2、p27和Ki-67的表达。结果 80例乳腺癌中Skp2、p27的阳性率分别为46.3%、45.0%,Ki-67指数高表达率56.3%(45/80)。p27与Skp2同时阳性表达7例,p27阴性者中Skp2阳性30例(P0.01)。37例Skp2阳性者中Ki-67高表达29例,43例Skp2阴性者中Ki-67仅16例高表达(P0.01)。36例p27阳性者中Ki-67高表达仅7例,44例p27阴性者中Ki-67高表达38例(P0.01)。结论 Skp2高表达、p27失表达和Ki-67指数增高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乳腺癌组织中Skp2的表达与p27呈负相关,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27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特异基因1(BCS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乳腺癌组织和35例癌旁组织中BCSG1的表达。结果F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CSG1 mRNA的表达水平为1.072±0.178,相应癌旁组织中其表达量为0.324±0.135;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CSG1蛋白阳性率为74.5%(38/51),相应癌旁组织巾为14.3%(5/35);癌组织中BCS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BCS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Nottingham预后指数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的阳性表达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SG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展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BCSG1很可能存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人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ion antigen-1,LFA-1)的表达,探讨ICAM-1和LFA-1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 取乳腺癌60例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60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分别对上述两种组织中的ICAM-1和LFA-1表达进行观察,分析ICAM-1和LFA-1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ICAM-1、LFA-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1),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ICAM-1和LFA-1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5);乳腺癌组织中ICAM-1和LFA-1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ICAM-1和LFA-1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并且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通过分析两者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价肿瘤的转移能力,从而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5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4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HMGA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120例乳腺癌组织、4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和43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HMGA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HMG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和乳腺腺病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HMGA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P<0.05),三阴性乳腺癌HMG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疾病组织明显升高,并与临床分期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李卓  康炜  辛娜  田宇  李建华 《重庆医学》2015,(30):4183-4186
目的:构建针对人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载体,并验证其干扰效果,为进一步探讨AQP1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建立基础。方法设计合成4对针对人AQP1基因不同位点的shRNA片段,通过DNA重组技术将其插入载体GV115中,构建AQP1‐shRNA重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干扰效率。结果 RT‐PCR法证实AQP1在乳腺癌 MCF‐7细胞中有表达。测序验证表明4对靶向AQP1‐shRNA表达载体均构建成功。4组干扰载体能够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抑制 AQP1表达,其中以AQP1‐shRNA 4对AQP1的干扰效率最强。结论成功有效地构建了针对人AQP1基因的shRNA重组质粒,能够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A Q 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类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探讨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6例人类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包括有乳腺癌家族史的26例和无乳腺癌家族史的130例)和40例腺瘤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比较。结果8.3%(13/156)的纤维腺瘤组织中PARP-1表达阳性,40例腺瘤旁组织中未发现PARP-1的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中26.9%(7/26)PARP-1表达阳性,无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中4.6%(6/130)PARP-1表达阳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纤维腺瘤患者PARP-1表达上调,与腺瘤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RP-1可能参与乳腺纤维腺瘤,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了解肿瘤干细胞与膀胱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8例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ALDH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为24.58%,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级别和高级别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18%(14/77)和36.59%(15/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Ta期和pT1期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2%(11/65)和33.96%(18/5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发和复发的非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77%(17/86)和37.50%(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表达与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联性(P>0.05)。术后随访4~52个月,ALDH1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17%和61.80%,Kaplan-Mer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2组患者累积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DH1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及肿瘤复发有关联。肿瘤干细胞可能在非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生和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6例食管癌肿瘤组织LRIG1和EG—FR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46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中LRIGImRNA的表达水平(0.35±0.04)低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0.67±0.07),P〈0.05;食管癌组织中EGFRmRNA的表达水平(2.23±0.25)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1.88±0.21),P〈0.05;食管癌组织、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LRIG1mRNA和EGFR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62,P〈0.05)。结论LRIG1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低表达,提示其有可能具有抑癌作用。EGFR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且LRIG1mRNA和EGFRmRNA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提示LRIGmRNA表达下降可能导致EGFR活化,从而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BRCA1基因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BRCA1 mRNA和蛋白在60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PS)联合TA克隆测序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BRCA1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分析BRCA1基因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相关性。结果BRCA1 mRNA和蛋白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率为51.7%(31/60),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的71.7%(43/60)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率为31.7%(19/60),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均未检测出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RCA1蛋白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r=-0.345,P=0.007)。结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导致BRCA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可能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CND1、MDM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CND1、MDM2在58例乳腺癌及19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情况与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蛋白间的相关性,并分析58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判断CCND1、MDM2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CCND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33/58)、15.8%(3/19);MDM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47/58)、21.1%(4/19)。两组中CCND1和MDM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ND1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无关(P〉0.05)。在淋巴结转移病例中,CCND1蛋白表达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MDM2蛋白的表达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CCND1蛋白表达与MDM2蛋白的表达相关且具有一致性(χ2=17.918,P〈0.05,Kappa=0.472)。结论 CCND1与MDM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说明其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取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27例及癌旁组织2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检测AQ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对照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AQP1散在表达于癌旁组织中微血管和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大量表达于肿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QP1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QP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AQP1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蒋珊珊  沈燕  李凯强  赵宇 《浙江医学》2017,39(10):776-778,789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与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变化,探讨两者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宫颈鳞癌患者30例,术前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有效新辅助化疗。化疗前和手术中分别取癌组织标本,应用RT-PCR法、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对水通道蛋白(AQPs)的mRNA、蛋白和组织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化疗后AQP1和AQP3的mRNA表达量约为化疗前的3倍和2.7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QP1和AQP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大量表达,在细胞膜和胞质中均有分布,化疗后表达量提高,以胞质更为明显。30例患者经过化疗后,其中19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组患者化疗后AQP1和AQP3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值虽然均大于部分缓解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QP1和AQP3在新辅助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增幅可能与化疗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乳腺癌患者Gli1表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免疫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癌旁组织、转移淋巴结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结果 ①Glil蛋白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组织表达显著增加,在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乳腺癌组织中,93.3%为Gli1高表达,没有发生转移的癌组织标本中81.2%高表达;同时发现复发转移组原发癌间质Gli1过表达率为89.3%,而非复发转移组间质Gli1过表达率仅为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②乳腺癌组织Gli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早期复发转移密切相关,Gli1核过表达与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呈明显相关(P =0.046).在癌组织Gli1核高表达组乳癌复发率为17.8%,而Gli1低表达组乳癌复发率仅为6.2% (P =0.046).癌间质Gli1高表达组乳癌复发率为31.2%,而Gli1低表达组乳腺癌复发率为11.1% (P <0.001).结论 Gli1在乳腺癌原发癌、转移癌组织及癌间质中高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