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初步研究乳酸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作者首先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乳酸钠(0、2.5、5、10、20 g/dL)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其次探究乳酸钠对其生物被膜结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膜内细菌细胞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其生物被膜相关基因motB、mogR、degU、flgE、dnaK、prfA及sig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乳酸钠浓度的增高(2.5%~20%),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显著增强(p0.05),抑制率分别为8.34%、32.2%、46.6%、55.2%。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经5 g/dL乳酸钠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结构明显变稀疏,厚度减少;同时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该质量浓度下的乳酸钠可抑制膜内细菌细胞活性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抑制新生物被膜的形成;实时定量PCR结果进一步显示,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为乳酸钠可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酸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成  董庆利  姚远 《食品科学》2012,33(13):144-147
为探讨乳酸钠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特定抑制作用,揭示乳酸钠质量浓度与介质pH值水平影响乳酸钠抑菌效果的规律,以营养肉汤培养基为介质,按照乳酸钠质量浓度(0、0.2、0.5、1.0、1.5、2.0g/100mL)单因素试验及乳酸质量浓度与介质pH值(4.0~6.2)的两因素交互试验设计,25℃恒温培养。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值范围内,乳酸钠(NaL)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当介质pH值小于NaL质量浓度的抑菌临界pH值时,NaL抑菌效果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介质pH4.8,抑菌效果2.0g/100mL NaL>1.0g/100mL NaL>0.5g/100mL NaL。NaL质量浓度一定,其抑菌效果与介质pH值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杀菌机制,本文探讨了SAEW对肠炎沙门氏菌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膜完整性、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胞内ATP等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有效氯浓度为10 mg/L的SAEW处理1 min后,可杀灭鸡蛋表面肠炎沙门氏菌2.04 lg(CFU/g);与对照组相比,SAEW处理组菌悬液的电导率升高,由13.78±0.13 ms/cm显著增加到16.32±0.10 ms/cm(P<0.05),蛋白质泄漏量增加,由0.07±0.04 g prot/L显著增长至0.30±0.03 g prot/L(P<0.05),核酸泄漏量增加,ROS积累量增加,胞内ATP含量降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显示,经SAEW处理后,肠炎沙门氏菌的细胞壁结构不完整,遭到破坏,有明显的穿孔现象,且许多细菌表面凹陷变形或破碎粘连。试验结果表明,SAEW能够显著提高肠炎沙门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严重破坏细胞膜的...  相似文献   

4.
假单胞菌是肉和肉制品的优势腐败菌,寻求安全高效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对保障肉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肉桂精油对分离自鸡肉中的致腐菌假单胞菌CM2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测定细胞膜完整性、膜电位及胞内活性氧水平,揭示肉桂精油失活假单胞菌CM2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肉桂精油能够有效抑制假单胞菌CM2生长,其最小抑菌浓度为0.156μL/mL。与对照组相比,经0.156μL/mL的肉桂精油处理4 h后,假单胞菌CM2胞外核酸和蛋白含量分别升高了13.5倍和4.7倍(P<0.05);碘化丙啶和N-苯基-1-萘胺荧光强度分别升高了32.6%和51.9%(P<0.05);假单胞菌CM2细胞膜电位升高了2.8倍(P<0.05);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了45.0%(P<0.05)。综上表明,肉桂精油能够有效失活假单胞菌CM2,这可能与其破坏细胞膜结构及功能、诱导氧化损伤等有关。该研究为肉桂精油在肉品保鲜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莲藕因营养丰富易遭受尖孢镰刀菌的侵染而腐败,为了探寻腐败菌的抑制方法,本实验研究了空气放电处理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包括空气放电对尖孢镰刀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细胞水平研究了空气放电引起的细胞膜损伤。处理组分别为:臭氧浓度6.87 mg/m3、负离子浓度5×106 ions/cm3以及臭氧6.87 mg/m3+负离子5×106 ions/cm3同时处理,以未经处理的尖孢镰刀菌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空气放电处理使得尖孢镰刀菌菌丝物质代谢平衡被破坏,糖和蛋白质产生积累;呼吸强度显著减弱(P0.05),ATP合成显著减少(P0.05);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完整性被破坏,细胞膜流动性显著降低(P0.05),膜电位显著增加(P0.05),且臭氧与负离子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与单独处理相比,臭氧+负离子处理组更能有效破坏尖孢镰刀菌细胞膜结构。综上,空气放电使得尖孢镰刀菌细胞膜通透性及完整性改变,导致尖孢镰刀菌的分解代谢受到抑制,ATP供应减少,影响细胞活力,从而达到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芳樟醇对生姜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效果与作用机制,以不同质量浓度的芳樟醇处理尖孢镰刀菌,对尖孢镰刀菌菌丝体生长、孢子萌发和细胞膜的损伤以及防治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芳樟醇可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其半数有效浓度为1.183 g/L,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0 g/L,抑制效果与芳樟醇质量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以芳樟醇MIC处理尖孢镰刀菌6 h,其孢子浓度为(1.43±0.12)×104 spor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5.79±0.19)×104 spores/mL)(P<0.05);MIC芳樟醇处理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12 h,其孢子萌发率仅为(5.83±2.16)%,显著低于对照组((95.12±3.78)%)(P<0.05)。1/2 MIC与MIC芳樟醇处理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菌丝悬液中相对电导率、核酸渗漏量显著增加,菌丝中丙二醛浓度也显著增加,麦角固醇含量显著降低,减弱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  相似文献   

7.
以韭花精油两种主成分(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细菌细胞形态等研究其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两种主成分的MIC均为1.0 mg/mL,MBC均为2.0 mg/mL,且当其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均会严重损坏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细胞形态和细胞膜结构;用质量浓度为4.0 mg/mL的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分别处理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其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质泄露量均显著上升,ATP酶活性(0.52 U/mg prot和0.55 U/mg pro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5 U/mg prot,P<0.05);经两种主成分处理后,单增李斯特氏菌的DNA质量浓度均明显下降。由此可知,两种主成分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抑制ATP酶活性、降低DNA质量浓度等实现对单增李斯特氏菌活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菌,研究了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利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了柠檬烯抑菌活性,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膜电位的测定,诠释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和增殖,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L/L;柠檬烯可以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提高菌液的相对电导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柠檬烯也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菌体的膜电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柠檬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方式,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导致细菌细胞死亡。这说明柠檬烯可以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其正常细胞形态结构及完整性,从而有效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是一种高安全性、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毒性。为探究ε-PL对柑橘酸腐菌(Geotrichum citri-aurantii)的抑菌活性,并分析其抑菌作用机制,本实验测定ε-PL处理对柑橘酸腐菌的菌丝体生长抑制率及孢子萌发抑制率,ε-PL作用下的胞外相对电导率、A_(260 nm)的变化,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ε-PL处理对细胞膜完整性及菌丝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ε-PL对柑橘酸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400 mg/L,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的半最大效应浓度分别为128.79 mg/L和214.77 mg/L;质量浓度为1 600、3 200、6 400 mg/L的ε-PL处理可显著降低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损伤接种发病率和病斑直径(P0.05);经1×MIC和2×MIC的ε-PL处理后的柑橘酸腐菌胞外相对电导率、A_(260 nm)和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上升(P0.05),表明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核酸等胞内物质外渗流出,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经ε-PL处理后柑橘酸腐菌菌丝体发生了褶皱变形、断裂。因此,ε-PL通过破坏柑橘酸腐菌的细胞膜结构,造成内容物外渗,使菌丝体形态结构畸变与孢子萌发受阻,进而抑制了菌体细胞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安全、有效的福氏志贺菌控制方法,探究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的抑制作用。测定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以及其对菌体细胞形态、胞内ATP浓度、膜电位、菌体蛋白质合成和破坏及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4.0 mg/mL。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到原儿茶醛使福氏志贺菌形态受损,菌体皱缩干瘪;原儿茶醛影响福氏志贺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表现为质量浓度为2×MIC和4×MIC的原儿茶醛使细菌胞内ATP浓度显著降低,引起细菌膜电位超极化,破坏菌体蛋白质并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原儿茶醛延长了福氏志贺菌的生长迟滞期,减小其最大生长速率。结论:原儿茶醛对福氏志贺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有作为天然、安全的抑菌物质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周祺  袁康  刘芳  都立辉 《食品科学》2019,40(13):22-27
香芹酚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符合人们对食品防腐剂安全无毒、无副作用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杀菌实验分析了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4)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其对阴沟肠杆菌细胞膜电势、胞外ATP化学发光值的影响,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透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从而探究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 μL/mL;阴沟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随着香芹酚含量(0.25~2 μL/mL)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经香芹酚处理的阴沟肠杆菌细胞膜内外电势改变,ATP大量漏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经香芹酚处理的菌体细胞形态干瘪且明显被破坏,含量高于1 μL/mL的香芹酚几乎能够溶解菌体。推测香芹酚通过作用于细胞膜改变膜内外电势,造成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ATP等内容物泄露,从而影响细胞功能,达到抑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都  孙慧慧  孙正  孙怡  夏效东  石超 《食品科学》2019,40(17):113-120
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对食品的污染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7?种植物源活性物质(丁香酸、阿魏酸、绿原酸、硫辛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和柠檬醛)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此基础上选择柠檬醛进行后续实验;通过检测经柠檬醛处理后的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曲线、细胞膜电位、胞内ATP浓度、细胞膜完整性以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探究柠檬醛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柠檬醛相比于其他6?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副溶血性弧菌有更好的抑菌效果,其对两株标准菌株和8?株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在0.10~0.60?mg/mL范围内;柠檬醛能够引起副溶血性弧菌细胞膜电位去极化、胞内ATP浓度降低及细胞膜完整性下降,同时可使细胞皱缩变形。本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醛具有良好的抑菌功效,并有潜力作为天然的抗菌物质应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0.1、0.5、2.0 μg/mL的环丙沙星作为实验药物,通过研究环丙沙星主动胁迫下肠道内植物乳杆菌产生的应激反应,为开发一类具有抵御抗生素胁迫能力、保持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益生菌制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环丙沙星胁迫下,植物乳杆菌菌体存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菌体存活率随环丙沙星浓度增大而降低;观察菌体细胞膜完整性发现,细胞膜受损程度与环丙沙星浓度呈正相关;测定菌体侧向扩散速率来反映其细胞膜流动性,结果显示,2.0 μg/mL的环丙沙星会使菌体细胞膜流动性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9.93%;菌体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环丙沙星会明显改变植物乳杆菌的菌体形态,严重时可造成细胞质外泄,甚至导致细胞死亡;菌体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结果表明,2.0 μg/mL环丙沙星处理后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酶活力均极显著下降(P<0.01),而经0.5 μg/mL环丙沙星胁迫后,与对照组乳酸脱氢酶酶活(0.069±0.002)U/mg prot相比,其乳酸脱氢酶活力反而增加,酶活为(0.081±0.006)U/mg prot(P<0.01);反复用质量浓度为0.5 μg/mL的环丙沙星胁迫菌体后,其乳酸脱氢酶酶活为(0.126±0.004)U/mg prot(P<0.01)。说明在低浓度环丙沙星的胁迫下,植物乳杆菌会产生应激胁迫响应,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抵御抗生素不良胁迫,这为肠道益生菌制剂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桉叶精油对水产品中4种微生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理。通过滤纸片法和倍比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DIZ)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植物精油(桉叶精油、薄荷精油、茶树精油、丁香精油)对水产品中4种常见微生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腐败希瓦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进一步以腐败希瓦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导率、核酸含量、细胞内ATP含量分析植物精油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桉叶精油对大肠杆菌、腐败希瓦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3.33、27.87、38.88、39.61 mm,对大肠杆菌、腐败希瓦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1.00、1.25、0.75、0.63 μL/mL,在4种植物精油中显示出最强的抗菌活性。桉叶精油改变了腐败希瓦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造成细胞内容物的泄露及细胞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本实验将为桉叶精油作为一种天然抑菌物质应用于水产品行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百里醌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抑制机理,检测了百里醌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最 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及对其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影响,并测定百里醌处理后阪崎肠 杆菌胞内ATP浓度、胞内pH值、膜电位、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最后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 改变。结果表明:百里醌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MIC为0.3~0.6 mg/mL;百里醌使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生长迟滞期 延长,最大生长速率减小;百里醌影响了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表现为:质量浓度为MIC和2×MIC 的百里醌使细胞内ATP浓度由6.52 μmol/L分别降低为0.27 μmol/L和0.17 μmol/L,胞内pH值分别由5.69降低为5.22和 4.99,细胞膜完整菌体比例分别降低至80%和22%,引起细胞膜膜电位超极化;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百 里醌使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细胞膜褶皱,菌体干瘪。综上所述,百里醌是通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形态抑制 阪崎克罗诺肠杆菌。这些结果表明百里醌有潜力作为控制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天然抑菌剂应用于食品中。  相似文献   

16.
多酚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为探究红豆皮多酚对两种致病菌的抑菌机理,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红豆皮多酚的组成。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抑菌生长曲线分析红豆皮多酚提取物对李斯特菌ATCC19119和沙门氏菌ATCC14028的抑菌效果,并从菌体细胞蛋白和核酸含量、细胞膜电位、细胞内ATP含量、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和菌体细胞形态变化的角度来揭示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红豆皮多酚组成成分中含有13 种酚类化合物,红豆皮多酚提取物对李斯特菌ATCC19119和沙门氏菌ATCC14028的MIC分别为625 μg/mL和2 500 μg/mL,红豆皮多酚提取物的添加对菌体细胞蛋白和核酸含量、细胞膜电位、细胞内ATP含量、细胞外碱性磷酸酶含量和菌体细胞形态变化等有明显影响。综上,本研究结果可为粮食源天然抑菌产品的开发和粮食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超声(ultrasound,US)-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联合处理对腐败希瓦氏菌的作用机制。分别对腐败希瓦氏菌菌悬液进行US、SAEW、超声-微酸性电解水(US+SAEW)联合处理10 min,以无菌生理盐水处理腐败菌为对照(CK)组。通过减菌效果、细菌生长曲线、电导率、碘化丙啶摄入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紫外吸收物质泄漏量等指标测定菌体细胞膜及内环境变化,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处理前后的菌体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US+SAEW联合处理可使腐败希瓦氏菌菌落总数降低2.48(lg(CFU/mL));与CK组和单一处理组相比,US+ SAEW联合处理使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明显破坏,导致其细胞质泄漏,电导率、AKP与LDH活力显著升高(P<0.05)。同时,US+SAEW联合处理后,菌体塌陷明显、外膜出现断裂、细胞壁受损,内容物大量外泄。因此,US+SAEW联合处理能在US使腐败希瓦氏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严重破坏的同时,促进SAEW进入细胞内部,增强其杀菌效果,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种茶叶中茶多酚的抑菌活性及对菌株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方法:以西湖龙井、铁观音和普洱茶为材料提取茶多酚,以滤纸片法测定茶多酚的抑菌圈直径,二倍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其抑菌效果。通过DNA渗透性实验、DNA损伤实验评价茶多酚对细胞膜完整性及对DNA损伤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绿茶(西湖龙井)中茶多酚含量最高为(48.12±3.22) mg/g,青茶(铁观音)次之为(37.36±2.64) mg/g,黑茶(普洱茶)最低为(31.61±1.92) mg/g。绿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80±0.06) cm,MIC值为0.125 mg/mL、MBC值为0.25 mg/mL。随着茶多酚提取物浓度的增加,260 nm下的细菌渗透性物质逐渐增多,并且基因组DNA的损伤程度逐渐增大。结论:3种茶叶中绿茶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并通过增强细菌细胞膜渗透性,进而对DNA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Kh.I. Sallam  K. Samejima 《LWT》2004,37(8):865-871
The effects of sodium lactate (NaL) and sodium chloride (NaCl), either alone (30 g/kg) or in combination (20+20 g/kg), on the 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quality of raw ground beef during vacuum-packaged storage at 2°C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tion of Na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NaCl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 proliferation of aerobic plate counts, psychrotrophic counts,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Enterobacteriaceae and extended the shelf life of the product up to 15 and 21 days, respectively, versus 8 days only for control. Over the storage time (21 days), NaL maintained the ground beef at almost constant pH, while the pH of control or NaCl-treated sampl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Lipid oxidation (TBA value) was not affected by addition of NaL. At storage day 21 however, TBA values of both NaL-treated (0.309) and control (0.318) sampl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samples treated with NaCl (0.463). The combination of NaCl with NaL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oxidative changes caused by NaCl (0.384 versus 0.463). Therefore, Na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NaCl could be utilized successfully to reduce the microbial growth, maintain the chemical quality, and extend the shelf life of ground beef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