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叙述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流程、操作关键工序和操作条件,并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特殊用途,为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豆蛋白生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豆蛋白加工是最近 1 0多年来我国大豆加工利用的新方向。其加工工艺和传统大豆加工工艺的区别在于大豆经过浸出法提取油脂后 ,豆粕在低温条件下脱除溶剂 ,大豆蛋白质基本不变性。利用此低温脱溶豆粕 (俗称白豆片 )可以进一步生产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蛋白产品。我国现今已有 3 0余家生产大豆蛋白的企业 ,可以生产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其中 ,大豆分离蛋白是主要品种。 2 0 0 2年 ,这些企业使用大豆 40万t。其中 ,大豆组织蛋白的生产使用大豆 5万t,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  相似文献   

3.
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设备现状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情况,提出了发展国内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的措施及建议,如扩大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规模,增加功能性产品种类,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等,并探讨了大豆分离蛋白行业的潜在优势及其发展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酸法生产大豆浓缩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豆烘干、脱皮工艺和对原有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进行改造,使一条生产线能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两种产品,并优化了酸洗工艺参数,使生产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的蛋白含量NSI值均大于70%,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指标,产品得率高、能耗低  相似文献   

5.
酸法生产大豆浓缩蛋白的研究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大豆烘干,脱皮工艺和对原有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进行了改造,使一条生产线能生产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两种产品,并优化了酸洗工艺参数,使生产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的蛋白含量NSI值均大于70%,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指标,产品得率高,能耗低。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豆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大豆蛋白粉、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产品质量及产品特点,分析了大豆蛋白各种功能特性及在我国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对我国目前各种大豆蛋白产品的生产现状和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脱脂大豆粉和分离蛋白的工艺已经成熟,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生产正在成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前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大豆分离蛋白行业发展概述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深加工中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产业。大豆分离蛋白起源于发达国家 (美国、日本 ) ,对其研究是在二战后展开的 ,美国、日本、巴西发展最快。目前 ,全世界有 62个国家广泛应用大豆分离蛋白 ,但能完全掌握大豆分离蛋白 1 0个系列近百种技术产品并且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不超过 1 0个。 1 95 4年美国开发出大豆分离蛋白 ,2 0世纪 60年代日本引进技术开始生产大豆分离蛋白 ,直到 2 0世纪 70年代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技术才趋于成熟稳定。早在2 0世纪 5 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大豆蛋白的研究开…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进行试验研究,从工艺过程、参数控制、工艺操作、原料质量等多方面论述了生产高质量分离蛋白的关键。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和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进行试验研究,从工艺过程、参数控制、工艺操作、原料质量等多方面论述了生产高质量分离蛋白的关键。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和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速溶性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的现状,提出要生产具有鲜明功能特性的分离蛋白,介绍了六种速溶性分离蛋白的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对大豆蛋白乳化性和泡沫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TP)是茶叶含有一类重要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许多生理功能;TP对大豆蛋白泡沫特性和乳化性能影响,直接影响到TP在各种含有大豆蛋白食品体系中应用,为此,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40℃、pH6.5时,TP浓度0.10%的5%SPI溶液起泡度和失水率分别为178.59%和28.21%,相同条件下未添加TP的5%SPI溶液起泡度和失水率分别为52.47%和28.72%,不含有SPI的0.10%TP溶液起泡度和失水率分别为106.27%和33.41%,添加TP后SPI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较二者单独存在时有较为明显提高;在40℃、pH6时添加0.08%TP5%SPI溶液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2.5%和51.5%;而在相同条件下未添加TP的5%SPI溶液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1.3%和50.5%,因此TP加入对大豆蛋白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并没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Considering that a series of complex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imal welfare, and human health are on a global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protein-based meat substitutes provides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disparity between meat consumption demand and suppl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protein-based meat substitutes have become a major commercial activity, and the market is expanding to meet the growing consumer demand. Soy protein isolates (SPI) are often used as a raw material for vegetable meat substitutes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to form fiber structures. Although significant initial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explain how the composition and aggregation of SPI influence gel properties and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about SP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aggregation, and gelation properties of SPI is based on a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It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I in heat- and cold-induced gels, given the diversified market demands. The research on cold gel has helped expand the market.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SPI gel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are reviewed to provide insights on its role in the properties of SPI gels.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fficient ways for the food industry to use SPI gel properties, the research prospec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gel properties of SPI are summarized. New development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such as for ultrasound, microwave and high pressure, are reviewed. The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old plasma technology for SPI gel properties are also discussed. There is a need to transfer the laboratory technology to actual food production efficiently and safely.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分子聚集状态对大豆蛋白溶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聚集状态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 (SPI)和大豆浓缩蛋白 (SPC)的功能与性质 .SPI 1、SPI 2和SPI 3以及SPC 1和SPC 2的溶出活化能分别为 1 5.63 ,2 4 .2 0 ,1 7.3 1 ,1 6.1 3和 4 .3 1kJ/mol.SPI 2在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二硫键 ;SPC 2在蛋白质分子间通过二硫键结合成为聚集体 ,而聚集体之间以很弱的范德瓦尔斯力结合 ;SPI 1 ,SPI 3和SPC 1具有较高的粘度且在模拟肉制品中的性能较好 .结构分析表明 ,蛋白质分子形成聚集体 ,但聚集体之间通过疏水键和氢键结合 .导致大豆蛋白产品的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聚集状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加热以及闪蒸过程中工艺条件的不同 .  相似文献   

14.
大豆分离蛋白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变性脱脂大豆粉或浓缩大豆蛋白为原料,经碱、酸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组分较均一、机能特性较强的蛋白质。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在pH4.2~5.6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粘度、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及持水性最弱;在该范围的两侧,随酸度或碱度增加,这些特性逐渐增强。大豆分离蛋白的粘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数学模型为y=1.103e~(0.6028x)+1.06,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5.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具有高营养性和良好的功能特性,但是,采用“碱溶酸沉”的传统方法所获得SPI往往会发生部分变性,最终常会以热力学稳定的水不溶性大聚集体和/或沉淀形式出现,对其凝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实际生产中为改善SPI的凝胶性质,可进行物理、化学改性或酶法修饰,其中物理和化学改性反应特异性低,难以控制蛋白变性程度;而酶法修饰手段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得率高、生产过程安全等特点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不同酶法修饰手段对SPI凝胶形成及性能的影响,通过描述SPI热凝胶和冷凝胶的形成机制,讨论限制性酶解、酶诱导的侧链接枝反应以及酶诱导的交联反应对SPI凝胶形成的影响,并对酶法修饰SPI凝胶的开发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贺志鹏  吴赞敏  王健 《印染》2012,38(11):1-4
采用搅打发泡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浓度、pH值、表面活性剂对大豆分离蛋白泡沫性能的影响;选取多个有利于泡沫性能的因素,以大豆蛋白泡沫作为染料载体,选用活性黄染料对纯棉织物进行了泡沫染色的探究,测试了染色织物的匀染性、拉伸性和色牢度。结果表明,在pH值为7,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质量浓度1g/L,Tween-80质量浓度2g/L的条件下,泡沫性能最优。泡沫染色织物的匀染性、色牢度均优于常规水浴染色,织物强力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和可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 polysaccharide,SSPS)均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其在食品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生物大分子物质,以SPI和SSPS为壁材来包埋疏水性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以姜黄素为代表的疏水性小分子物质经SPI或SSPS包埋后,其水溶性、热稳定性、pH稳定性、盐稳定性、生物利用率等均得到有效改善。与SSPS相比,SPI包埋的微胶囊具有更好的荷载量、水溶性和热稳定性,但酸性条件下SSPS包埋的微胶囊则较为稳定。此外,SPI与SSPS复合所形成的核-壳结构又能更进一步提高其微胶囊的水溶性、荷载率和溶液稳定性。这些研究为其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本文将从SPI和SSPS的功能特性、微胶囊制备及其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两者作为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包埋载体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加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研究了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热失活动力学,并以此制备不同酶活的脱脂豆粕。分别提取分离蛋白。考察了不同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并从蛋白溶液浊度、NSI值和碱溶上清液的分子量分布角度探讨了不同脂肪氧合酶活力对上述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发现随豆粕中酶活力降低,所得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双酶复合改性增强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一般只可改善一个或几个功能性,而SPI溶解性和分子量不能兼得。利用中性蛋白酶和谷氨酰胺转胺酶(TG)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中性蛋白酶酶解最佳工艺条件:温度60℃,时间0.5小时,pH7.0,酶用量4000u/g,SPI溶解性可达97.9%;再经TG改性,所得聚合物虽有很大分子量,但还可改善SPI溶解性,并且乳化性、发泡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加入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进行改性,探究琥珀酰化调控SPI电荷密度引起的构象改变和乳化性改善之间的关系.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酰化程度SPI的构象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位、表面疏水性、分子柔性及乳化性等手段表征琥珀酰化对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