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BPH患者92例,按是否合并CP分为单纯组(24例)和合并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的差异.结果 合并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PSA、PSAD、IPSS评分及QOL评分较单纯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患者多伴CP,炎症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而增生前列腺易并发感染,两者相互诱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病检结果分为单纯BPH组(21例)和合并CP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前列腺体积等的差异。结果 BPH合并CP的发生率为65%。合并CP患者的病程、年龄、IPSS、PSA及前列腺体积均明显高于BPH组(P<0.05)。结论 CP在BPH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炎症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故积极治疗C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与慢性前列腺炎(CP)的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96例良性BPH患者的年龄、病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PSA水平等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96名研究对象总体的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率为68.75%。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年龄、病程、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及PSA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组。结论前列腺炎症在BPH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炎症可能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应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前列腺炎(CP)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特点,探讨MMP-9在BPH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选择BPH患者68例,根据是否合并CP将其分为,单纯组(21例)和合并组(4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OL);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浓度;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单纯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QOL均明显低于合并组(P<0.05).ELISA结果显示血清中PSA与组织中MMP-9浓度成正相关,合并组高于单纯组为(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合并组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结论 BPH合并CP患者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各项临床指标呈正相关,有利于BPH患者和BPH合并CP患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杨东明  王小勇  詹尚新 《河北医学》2011,(10):1342-1344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与慢性前列腺炎(CP)的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8例良性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的内容包括年龄、病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PSA水平。结果:78例患者中合并CP的患者有50例(64.10%,BPH/CP组),单纯BPH患者28例(35.90%,BPH组)。BPH/CP组患者年龄、病程显著高于BPH组,其IPSS评分明显增加,而前列腺体积及PSA水平亦显著高于B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PH合并CP患者相对于单纯BPH患者具有年龄大、病史长、前列腺体积增大及血清PSA浓度明显升高的特征。前列腺炎症在BPH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炎症可能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应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刘起 《黑龙江医学》2019,43(12):1446-1447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睾酮、体重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治疗的BPH患者96例(BPH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睾酮水平、BMI、PSA水平。结果 BPH组睾酮、游离PSA和总PSA分别为(440.15±102.16)ng/dl、(6.12±1.03)ng/ml和(19.80±6.52)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组和对照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睾酮、游离PSA和总PSA分别为(470.41±110.43)ng/dl、(7.84±1.00)ng/ml和(21.15±7.20)ng/ml,明显高于无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与睾酮、游离PSA和总PSA呈正相关(r=0.344、0.351和0.368,P<0.05),与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 BPH患者睾酮、PSA水平明显升高,尤其伴前列腺炎患者升高明显,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合并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关系,探讨前列腺炎在BPH病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9年2月间的466例良性BPH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史、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值、最大尿流率(Qmax),及是否出现急性尿潴留和接受相关手术治疗。结果:合并前列腺炎的患者423例(90.77%,PS/BPH组),单纯BPH患者43例(9.23%,BPH组)。与BPH组比较,PS/BPH组患者病史延长,IPSS和QOL评分明显增加,前列腺体积和移行带体积显著增大,最大尿流率减小,发生急性尿潴留的概率增高,接受外科治疗的比例也较大。但是,年龄和PSA相关值(总PSA、游离PSA、游离与总PSA的比值、PSA的密度)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炎可能是BPH的病因之一,同时炎症可能会加重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增加急性尿潴留和相关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与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BPH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BPH合并高血压组,100例为单纯BPH患者组。对两组的IPSS评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PH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IPSS评分、PSA和前列腺体积明显大于单纯BPH组(P<0.05)。舒张压≥90 mmHg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大于舒张压<90 mm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140 mmHg组与收缩压<140 mmHg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单纯BPH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BPH合并高血压组中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患者的BPH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 BPH同时合并高血压多见,长期高血压尤其是高舒张压状态能够促进BPH的发生以及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高龄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高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BPH患者64例,T2DM合并BPH患者103例。收集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经腹部超声测量的前列腺体积(PV)等临床资料。结果单纯BPH组和T2DM合并BPH组,两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BPH组相比,BPH合并T2DM组患者血清FINS、PSA、PV水平及IPSS评分显著升高(P<0.05)。BPH合并T2DM组中,不同水平FBG、2 h PBG患者的IPSS评分、PV与血清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合并T2DM组中,HbA1c升高患者与HbA1c正常者比较,IPSS评分、PV与血清PSA明显升高(P<0.05)。结论T2DM是高龄患者BPH发生与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诊治的3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根据其有无前列腺炎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患者为单纯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观察组200例患者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前列腺炎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以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等指标。结果: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年龄、病程、IPSS、PSA水平以及前列腺体积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前列腺炎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炎性反应可能会增加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应对其实施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前列腺炎症患者前列腺液IL-8、IL-6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
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于我院行前列腺手术的BPH患者211例,根据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分为单纯组(n=75)和合并
前列腺炎组(n=136)。两组临床观察指标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调整年龄变量下的偏相关性
分析,再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纯组与合并前列腺炎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国际前列
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PSA-Ratio及前列腺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前列腺炎组患者血清PSA及前列腺
液IL-8、IL-6水平升高,与单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液中IL-8、IL-6、前列腺液白
细胞数(EPWBC)与血清PSA依次呈显著独立正相关性。结论前列腺炎症是BPH患者血清PSA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前列
腺液IL-8、IL-6与血清PSA存在良好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老年病科良险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和BPH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的大于等于60岁BPH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BPH合并糖尿病组较单纯BPH组患者前列腺体积显著增大(551.52 20.37 vs 41.18 17.88ml,P=0.005),血清PSA值(3.23 2.05 vs 1.94 1.26ng/ml,p=0.013)、IPSS(12.53 8.31 vs 8.94 6.58,p=0.01)两组间比较同样有显著性差异,BPH病程时间两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可促进良胜前列腺增生症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雷普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15-16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原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17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A、B、C三组,分析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与血清PSA之间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了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是影响血清PSA的因素,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前列腺炎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血清PSA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其中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前列腺炎是影响血清PS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HP)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及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BPH组和BPH合并HP组,比较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MBC)、最大逼尿肌收缩力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等尿动力学指标及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尿潴留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与单纯BPH组比较,BPH合并HP组具有更高的IPSS评分(P=0.020)和PSA值(P=0.009),更高的BOOI指数(P=0.003),较小的最大膀胱容量(P=0.004),更高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率(P=0.041)和尿潴留发生率(P=0.010)。结论合并HP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更重,血清PSA升高,导致MBC降低、膀胱出口梗阻加重和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等尿动力学参数改变,更易发生尿潴留。  相似文献   

15.
吴莉红  隆电熙 《海南医学》2012,23(10):101-102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手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BPH手术患者,对其按血清PSA值分为三组:A组<4 ng/ml;B组4~10 ng/ml;C组≥10 ng/ml.比较各组间年龄、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测定的前列腺总体积及移行区体积大小、膀胱残余尿量;对其按是否出现尿潴留分两组:尿潴留组为因BPH入院并有急性尿潴留;无尿潴留组为因BPH入院而无尿潴留.比较组间年龄、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测定的前列腺体积大小、血清PSA值.分析其血清PSA升高相关因素.结果 不同血清PSA值组间患者的前列腺总体积及移行区体积大小、残余尿多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组和无尿潴留组患者年龄、前列腺总体积、移行区体积大小及血清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手术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与前列腺总体积及移行区增大、残余尿的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6.
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并发急性尿潴留(AUR)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BPH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曾发生AUR的患者43例(A组),无AUR的患者69例(B组).比较2组间患者的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总体积(PV)、前列腺移行区体积(TZV)、移行区指数(TZI)及术后病理前列腺炎症程度分级、增生类型、前列腺梗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患者PSA、TZV、TZI均较B组升高(P<0.01).A组前列腺炎症程度分级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患者腺上皮增生为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2组问年龄、IPSS、PV、Qmax、前列腺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A水平、TZV、TZI可作为预测BPH并发AUR的良好指标;前列腺炎症程度、前列腺组织中腺上皮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AUR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前列腺增生(BPH)合并高血压患者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住院的高血压合并BPH患者58例为观察组及同期单纯BPH患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血尿发生率、尿潴留次数、残尿量、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取最大尿流率值)及两组患者前列腺组织TGF-β1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IPSS评分、血尿发生率、尿潴留次数、前列腺体积及尿流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F-β1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BPH患者其IPSS评分、血尿发生率、尿潴留次数、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及前列腺组织内TGF-β1阳性率明显增高,及早控制血压对于BPH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机对照观察普乐安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BPH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前列康3片,3/d口服;对照组20例,给予保列治1片,口服,一日一次;疗程均为90 d。观察治疗前后BPH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Qmax)的改善情况。结果:普乐安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安全有效,总有效率为93.3%。随访观察3月,能明显改善患者主客观症状。治疗组IPSS及QOL评分由治疗前平均14.4±3.8及3.1±0.6分别下降至10.0±2.7及1.7±0.6,最大尿流率由治疗前(13.2±1.9)ml/s增加至治疗后(17.5±4.7)ml/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及PSA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普乐安片是目前治疗症状性BPH患者的理想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超高龄良性前列增生(BP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33例BPH患者,年龄80~91岁,平均83.4岁。前列腺体积为30~129ml。32例存在并存疾病,其中,伴有2种以上并存疾病者22例。在控制好并存疾病后行PKRP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6min,切除腺体组织平均36g,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明显,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6.1±7.2)降至(7.7±3.7),生活质量评分(QOL)由(4.6±1.3)降至(1.9±0.4),最大尿流率(Qmax)由(5.8±3.7)ml/s增加至(15.5±6.2)ml/s,均明显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各项医护工作,PKRP是超高龄BPH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将230例BPH患者分为BPH合并MS组118例,单纯BPH组112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Kg/m2);清晨空腹测量血压、空腹抽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经直肠彩超测量前列腺体积PV(PV=前列腺纵径X横径X前后径);进行前列腺症状指数IPSS评分评估下尿路症状(LUTS)程度,询问LUTS出现的时间及是否有急性尿潴留病史。结果 BPH合并MS组PV、PSA、LUTS出现时间、IPSS评分及尿潴留发生率均高于单纯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与FBG、TG呈正相关(r=0.30,0.46,P<0.01),IPSS评分与FBG、TG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8,0.22,P<0.01)。结论 MS与BPH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