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裸花紫珠的脂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 Et Arn.)叶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大孔树脂HPD-10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裸花紫珠叶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七叶內酯(5)、乌苏-12-烯-3β-醇(6)、熊果酸(7)、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5、6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化合物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类型。  相似文献   

2.
长白忍冬花蕾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长白忍冬(Lonicera ruprechtiana Regel.)花蕾中环烯醚萜类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6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种,结构分别为7S-O-甲基莫罗忍冬苷(1)、马钱素(2)、裂环马钱素酸(3)、6’-O-β-D- 呋喃芹糖基獐牙菜苷(4)。结论 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长白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ate (Pall)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 6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芹菜素(1)、山柰酚(2)、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3)、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4)、β-谷甾醇(5)和胡萝卜苷(6)。结论 化合物 5、6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4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一株新种链霉菌菌丝体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一株新种链霉菌(Streptomyces pleomorphus sp. nov.)菌丝体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S. pleomorphus sp. nov.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eleocidin B2(1)、teleocidin B3(2)、12-齐墩果烯-3,22,24-三醇(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尿嘧啶脱氧核苷(5)、尿嘧啶(6)、3-甲基哌嗪-2,5-二酮(7)、O-α-D-葡萄吡喃糖乙醇苷(8)、&;#61537;O-α-L-阿拉伯呋喃糖乙醇苷(9)、邻氨基苯甲酸(10)、4-氨基-4-甲基-戊-2-酮(11)、(Z)-13-二十二烯酸(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S. pleomorphus sp. nov.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千斤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根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lemichapparin C(1)、白桦脂酸(2)、medicagol(3)、osajin(4)、对甲氧基苯丙酸(5)、6, 8-di-(3, 3-dimethylallyl)genistein(6)、4-羟基邻茴香醛(7)、6, 8-diprenylorobol(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 2、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4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甘草药渣的化学成分进行研,为甘草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及反复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分离得到 9 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酯酸(betulinic acid, 1)、光甘草酮(glabrone, 2)、甘草黄酮 C(licoflavone C, 3)、甘草黄酮 B(licoflavone B, 4)、3-羰基甘草次酸 (3-oxo-18β-glycyrrhetinic acid, 5)、芒柄花素(formonoetin, 6)、甘草黄酮 (licoflavone, 7)、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8)、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9)。结论 化合物 1~6 均为首次从甘草药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4、5 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一株耐碱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一株耐碱链霉菌(Streptomyces pleomorphus sp. nov.)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法结合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S. pleomorphus sp. nov.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路易斯安那碱A (1)、路易斯安那碱B (2)、4,7-二羟基异黄酮(3)、4,7-二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4)、4,5,7-三羟基异黄酮(5)、14-甲基十五烷酸(6)、(E)-3-甲硫基-丙烯酸(7)、4-羟基苯乙醇(8)、β-谷甾醇(9)。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S. pleomorphus sp. nov.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白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白蔹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又分离得到7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五味子苷(1)、大黄酚(2)、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 8-0-β-D-吡喃葡萄糖苷(4)、poriferast-5-en-3β,7α-diol(5)、棕榈酸(6)、齐墩果酸(7)。结论 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青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以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类叶升麻苷(1)、darendoside B(2)、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3)、连翘苷(4)、4-羟基-2, 6-二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5)、腺苷(6)。结论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细菌Pantoea agglomerans 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海洋细菌 Pantoea agglomerans 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以期得到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海洋细菌 Pantoea agglomerans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丙酸 (p-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 1)、N-乙酰酪胺 (N-acetyltyramine, 2)、对羟基苯乙醇 (p-hydroxyphenylethyl alcohol, 3)、对羟基苯乙酸甲酯 (methyl 4-hydroxybenzeneacetate, 4)、3-吲哚甲醛 (1H-indole-3-carbaldehyde, 5)、环(8-羟基-脯氨酸-亮氨酸)(cyclo-(4-hydroxyl-Pro-Leu), 6)、2-(4-羟苯基)-N-苯乙酰胺 (2-(4-hydroxyphenethyl)-N-phenylacetamide, 7)。结论 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海洋细菌Pantoea agglomerans 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苍耳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苍耳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NMR和MS等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苍耳子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丁二酸(3)、阿魏酸(4)、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5)、咖啡酸(6)、5-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7)。结论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的化学成分。 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4, 6-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1)、clitocybin A (2)、5, 7-二羟基-1(3H)-异苯并呋喃酮(3)、5-羟甲基糠醛(4)、对苯二酚(5)、3, 5-二羟基苯甲酸(6)、蔗糖(7)和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分离得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辽细辛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辽细辛地下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谱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辽细辛地下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卡枯醇(kakuol,1)、2-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苯丙酮(2-methoxy-4,5-methylene-dioxypropi-ophenone,2)、(-)-芝麻脂素((-)-sesamin,3)、(-)-细辛脂素((-)-asarinin,4)、pluviatilol(5)、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6)、正丁基-吡喃果糖苷(n-butylfruct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6、7为首次从细辛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油茶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以及和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茶叶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烷醇(1)、1-(3′,5′-二甲氧基)苯基-2-(4″-羟基)苯基乙烷(2)、齐墩果酸(3)、胡萝卜苷(4)、山柰酚(5)、山柰酚-3-O-(2″,6″-二-O-反式-对-羟基桂皮酰基)-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结论化合物1-6、8、9均为首次从油茶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山茶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ides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7,8-dihydroxy-3-methyl-1H-2-Benzopyran-4(3H)-one(1)、5-oxymaltol(2)、吲哚-3-甲酸甲酯(1H-indole-3-carboxylic acid,methylester,3)、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3,4-methylenedioxy-benzoic acid,4)、4-octenedioic acid,2,7-dim-ethyl(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7-di-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5为从细辛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从该种植物首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金银忍冬果实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金银忍冬[Lonicera macckii (Rupr.) Maxim.]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及波谱学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个,分别为裂马钱素二甲基缩醛(1)、裂环马钱素(2)、裂环马钱素酸(3)、苯甲基-O-β-D-吡喃木糖-(1→ 6)-β-D-吡喃葡萄糖苷(4)。结论 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金银忍冬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A novel sulphur-containing compound named xanthiazinone (1) was isolated from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fruits of Xanthium sibiricum, along with four known compounds, xanthiazone (2), xanthiside (3), xanthienopyran (4) and 5-hydroxypyrrolidin-2-one (5).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益母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离、鉴定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Sweet.)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LH-20柱色谱法等分离,并通过1H-NMR、13C-NMR等谱学技术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薰衣草叶苷(lavandulifolioside,1)、芦丁(rutin,2)、苯甲酸(benzoic acid,3)、邻羟基苯甲酸(salicylic acid,4)、丁香酸(syringic acid,5)、腺苷(adenosine,6)、豆甾醇(stigmasterol,7)。结论其中化合物3、4、6为首次从益母草属中分离得到,1、2、5为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阐明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山楂叶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芳香族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乙氧基-4-羟基苯甲酸(1)、3,4-二甲氧基苯丙醛(2)、对乙氧基苯甲酸(3)、对甲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酸(5)、3-甲氧基-4-甲基苯甲酸(6)、对甲氧基苯丙酸(7)、对甲氧基苯丙醛(8)、反式对乙氧基桂皮酸(9)、1-(3,4,5-三甲氧基苯基)乙烷-1’S,2’-二醇(10)、3-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11)、对羟基苯甲醛(12)、6-羟基苯甲酸苄酯-2-O-β-D-葡萄糖苷(13)。结论化合物1、2为新天然产物,3~13为首次从山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