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欲下降是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癌性厌食/恶液质综合征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肿瘤患者因营养摄入不足,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体重下降、脂肪组织和骨骼肌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治疗耐受性下降,治疗机会减少,并发症增加,不利于抗肿瘤治疗措施的实施。准确评估癌性厌食的过程,无论对研究还是临床救治都极为重要,科学的食欲评价方法和技术不仅是营养工作者客观评价食欲的工具,也是进一步认识和预测营养不良的基础,对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具有积极意义。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从肿瘤、营养与食欲的关系出发,分析癌性厌食的发生发展机制,总结不同情况下肿瘤患者的食欲评价方法,并给出专家推荐意见。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从临床、营养、护理、中医的角度提出调节食欲的方法,科学规范癌性厌食管理策略,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专业人员、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应用,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2.
食欲下降是肿瘤患者常见症状,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使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体重下降、脂肪组织和骨骼 肌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抗肿瘤治疗措施的实施。准确评估厌食症的过程,无论对研究还是临床管理都极为 重要,科学的食欲评价方法和技术不仅是营养工作者客观评价食欲的工具 , 也是进一步认识和预测营养不良的基础。本文 通过回顾国内外发表的肿瘤患者食欲评价及癌性厌食的相关文献,综述目前肿瘤患者食欲的评估方法及常用治疗药物,但 尚无一致认可的肿瘤患者食欲评估工具,常用方法包括:询问法、视觉模拟测量、厌食 / 恶液质治疗的功能评估、肿瘤患 者食欲症状问卷、简单营养食欲评估问卷及口头评价量表等,且各有侧重。尽管临床上可通过药物干预改善肿瘤患者的厌 食状况并增加体重,但仍需权衡药物的相关副作用,以期有效帮助肿瘤患者改善食欲,并使其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3.
恶液质是一种骨骼肌量进行性下降的代谢综合征,伴随或不伴随脂肪量减少,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恶 液质降低抗肿瘤治疗疗效,增加肿瘤放化疗不良反应,增加肿瘤患者死亡率,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恶液质促进肿 瘤的侵袭和转移,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恶液质患者中存在的炎性反应、乏氧状态、瘦素水平下降、促血管生成因子释 放等有关。肿瘤恶液质的病理生理机制错综复杂,普遍认为肿瘤转移的患者,肿瘤负荷增加,患者发生恶液质的风险增加, 且其治疗效果欠佳,目前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明确恶液质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有助于指 导早期营养筛查和营养评估,明确恶液质的诊断,并对恶液质进行分期和分级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恶液质,进而减少 肿瘤转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通过探讨恶液质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综述恶液 质与肿瘤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为恶液质及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肿瘤恶液质是以肿瘤患者骨骼、内脏的肌肉消耗为特征,伴或不伴有食欲减退、厌食、饱胀感、体重下降、肌肉萎缩、乏力、贫血、水肿、低蛋白血症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肿瘤恶液质的存在使患者的抗肿瘤治疗难以进行,影响患者生存;同时临床并发症的出现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肿瘤患者恶液质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而且一旦进入恶液质期难以逆转。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才能改善体重、防止肌肉丢失、减轻恶液质的相关症状,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改善预后的治疗目的。本文以肿瘤恶液质的定义为基础,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改变出发,总结了目前关于肿瘤恶液质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而阐述了肿瘤恶液质的筛查与评定及诊断要点,综述了对应的治疗策略及方法,包括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及其他药物干预等,并对未来肿瘤恶液质多学科规范化诊疗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多学科诊疗(MDT)的模式,能为肿瘤恶液质患者的早诊早治、延长生存、改善预后提供新的理念,创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何义富  季楚舒  胡冰 《肿瘤学杂志》2011,17(10):788-790
恶液质是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近80%晚期肿瘤患者会出现恶液质。恶液质往往与患者较低的生活质量和较差的预后相关,并引起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以及肿瘤治疗的敏感性下降。全文分析肿瘤恶液质综合征人群常见的体重下降和厌食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体组分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恶液质,其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肿瘤恶液质患者身体组分的变化常对临床有一定提示和预警意义,既往通过体质指数对恶液质进行评估,忽略了肌肉脂肪含量的变化及异常脂肪浸润,无法准确对身体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定量CT(QCT)能够全面、准确、高效的定量测定患者身体组分的信息,包括肌肉密度、骨密度(BMD)以及体部脂肪含量等,这些参数可作为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参考指标,在评估肿瘤恶液质具有较大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QCT在恶性肿瘤恶液质定量诊断及QCT基于身体组分变化进行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QCT在肿瘤恶液质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时候,肿瘤恶液质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骨骼量减少,或存在脂肪含量降低、食欲下降、人体代谢失调,进而导致器官功能缺失。研究发现约五分之一的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恶液质导致死亡,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本、生活质量下降、减少生存时间。肿瘤恶液质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包括在肿瘤组织的长期刺激下引发的不可逆转性慢性炎症;炎症反应后影响人体代谢平衡;炎性因子抑制中枢神经有益物质的分泌,减少人体食欲信号等。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原理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认识。针对其发病机制治疗肿瘤恶液质需要多种渠道共同作用,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以及药物联用等。本文将从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欲刺激类药物(孕激素、胃饥饿素)、抗炎类(非甾体抗炎药、沙利度胺、ω-3脂肪酸)、蛋白降解抑制类、代谢调节类(雄激素受体调节剂、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并针对目前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肿瘤恶液质是一种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因素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正在丢失骨骼肌质量,而传统营养治疗不能完全逆转,继而引起功能损伤的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体重、免疫功能及抗肿瘤治疗耐受性下降,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同时,当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等积极治疗时,因其治疗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所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很高,常常导致患者耐受性降低,依从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更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见,恶液质及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困扰肿瘤治疗的两大难题,如何尽早诊断恶液质、监测恶液质的进程以及预测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生物标记物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其以准确、敏感以及低水平的损害等特点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针对肿瘤恶液质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生物标记物已得到人们的初步认识,这将有助于有效的防止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及调整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肿瘤恶液质主要表现为肌肉质量的逐渐减少与厌食、疲劳、功能状态受损,其中以胃肠道及肺恶性肿瘤最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药物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如食欲刺激剂和一些控制症状的药物,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许多代谢调节剂、靶向药物及中医中药在肿瘤恶液质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如促进生长和合成代谢的激素食欲刺激素类似物和抑制分解代谢的单克隆抗体等。治疗恶液质需要临床多学科协作进行全方位的干预,才有可能控制甚至逆转。本文就现今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和恶液质发生率极高。营养不良可能引起患者治疗耐受性下降,治疗机会减少,并发症增加,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期缩短。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营养治疗作为临床治疗及康复的基础手段之一,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并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率或转移率、降低生存率,反而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药占比及医疗支出,对大部分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将肿瘤的医学营养治疗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从肿瘤与营养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逐一分析膳食营养因素对肿瘤患者的影响,规范肿瘤医学营养治疗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专业人员、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应用,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