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光鑫  周晓虹 《河南中医》2015,35(2):442-444
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型及脾胃虚弱型最为多见,分别占39.35%、21.89%和8.79%,与脾虚气滞型、痰气郁阻型、胃热气逆型、中虚气逆型及肝郁气滞型等构成本病的主要证型。治疗时以疏肝解郁、清热和胃为基本治则,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27例反流阳性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行24h食管pH值监测和胃镜检查,并分析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和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 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痰气郁阻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结论 非糜烂性反流病中医证型与某些酸反流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58-46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个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象和病理象特点,探讨CAG中医证型与胃镜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CAG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64例经确诊为CA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分类整理,并统计分析。结果:64例CAG患者中,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证型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则以脾胃湿热型多见,不同腺体萎缩程度的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阳性者35例,阴性29例,总体阳性率54.69%,各证型肠化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阳性22例,阴性42例,总体阳性率34.38%,各证型不典型增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2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3肠上皮化生阳性率、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以胃络瘀阻型最高。  相似文献   

6.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泌酸功能异常已屡见报道,为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胃院痛患者的泌酸功能状况,我们对5000名接受胃镜检查的胃脘痛患者的空腹胃液行pH值测定,现将具有完整中医资料的1153份空腹胃液标本pH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探讨其与浊毒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311例CAG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浊毒内蕴证(62例)、肝胃不和证(84例)、脾胃虚弱证(37例)、脾胃湿热证(75例)、胃络瘀阻证(23例)、胃阴不足证(30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不同证型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 浊毒内蕴证与其他5种证型胃镜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浊毒内蕴证比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病理学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病理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各证型在胃镜像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存在着特异性,浊毒内蕴证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结节、糜烂、黏膜粗糙,病理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口服镁呼氢实验.结果虚证为主患者中胃酸分泌下降;肝胃气滞、肝胃郁热型为主患者胃酸分泌较高.结论胃泌酸功能与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伟 《光明中医》2008,23(5):619-620
在慢性胃炎中,表现为湿阻的患者占了大半部分,它主要分为湿浊中阻,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兼脾胃虚寒,肝郁气滞合并肝胃郁热,脾胃虚弱兼湿浊中阻五型,它的根本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或寒湿客胃所致,以致长期郁而化热,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产生,造成病情久久不愈,反复发作,提出了以治病治本、脾强胜湿为主要原则,采取温中健脾、活血化湿为主要治法,共奏和谐之曲。  相似文献   

10.
妊娠恶阻是妊娠后妇女早期最常见的一种证侯,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两型,肝胃不和型患者在临床工作中虽较脾胃虚弱型患者少见,但笔者抓住此型患者是因肝旺而后侮胃所致病这一特点,给以疏肝和胃的情志护理为主,并配以必要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等,也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韩立民 《中医药学刊》2008,26(3):539-540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口服镁呼氢实验。结果:虚证为主患者中胃酸分泌下降;肝胃气滞、肝胃郁热型为主患者胃酸分泌较高。结论:胃泌酸功能与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蒋士生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可表现为反酸、烧心、胃脘痛、吞咽梗阻、咳嗽等,属中医学"反酸""胃脘痛""痰饮"的范畴,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或肝胃郁热,或肝胃不和,或痰浊中阻,或痰热内蕴,治疗当以脾胃为中心,或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或化痰蠲饮,或清热化痰,辨证论治可获良效。现介绍其临床医案3则如下。1痰饮(痰浊中阻证)曹某,男,68岁,2015年1月14日初诊:主诉:口吐涎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6,(6):662-66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不同证候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分析。方法:将22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等5大类型,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分型加减用药治疗,4周后比较5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血糖水平、肠道激素水平等。结果:5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8%、88.64%、93.18%、81.82%、79.55%,痰瘀阻络型和痰湿中阻型疗效较差,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症状积分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低;5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治疗后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低;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胃阴亏虚型空腹及餐后胃泌素、胃动素、胰高血糖素明显较痰瘀阻络型、痰湿中阻型改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不同证候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肖建珍  刘福衡 《中医杂志》1999,40(5):295-296
1996年12月至1998年8月对5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明显消化道症状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 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发生率为94%,按中医辨证50例患者可分为湿热中阻,痰浊阻胃,肝气犯胃,瘀阻胃络4型,经治疗30天,证候疗效和胃镜复查及肝功能复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4.0%,66.6%及82.0%。  相似文献   

17.
燕东  刘绍能  李理  时磊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3-40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证型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明显多于其他型患者(P〈0.05),病理总积分较高者在证型方面多为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及脾胃湿热证型(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脾胃湿热证之间密切相关,为抗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病理总积分较高者相对于总积分低者,胃镜下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较高,在辨证分型中多见于胃络瘀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其次才是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及脾虚气滞等证。  相似文献   

18.
黄芸  王兰娣 《光明中医》2016,(21):3103-3104
王兰娣主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经验丰富,认为该病为肝胃不和、肝强脾胃弱引起,脾、胃、肝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发生、发展及进展的关键,胃气不降、邪浊上犯清窍、肺失肃降是发病关键步骤。湿浊内生是病因之一也是主要病理产物。气滞痰阻、痰热互结是常见状态。瘀血阻滞是另一项病理产物,同时也是本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运用泻火暖肝和胃、化湿和中、疏肝行气、化瘀通络等法治疗,同时强调饮食治疗及用药禁忌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证型的胃动力学研究:附41例临床资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方石  朱梅 《江苏中医》2000,21(6):13-15
对41例3种中医证型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浆MOT、血清GAS及EGG检测显示:肝胃不和、胃热津伤型的MOT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则明显低于正常人;3组GAS值均明显较正常人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肝胃不和型和胃电参数明显高正常人,而胃热津伤、脾胃虚弱二型又低于正常人,但胃热津伤型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中医证型不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状况不一,MOT及胃  相似文献   

20.
对3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辨证分为气机郁滞型、肝火犯胃型、痰浊中阻型、瘀阻胃络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进行治疗。结果:痊愈209例,好转13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4.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