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坦峰  张汉松  范恒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3-175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例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CT和病理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PSP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女性8例,男性4例,年龄14~63岁,平均39.25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1例为孤立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长径1.17~8.03cm,平均(3.53±0.78)cm。左肺3例(25%,上叶1例,下叶2例),右肺9例(75%,上叶2例,中叶1例,下叶6例);双下肺8例(67%),中上肺4例(33%);肺门中心型4例(33%),周围型8例(67%);病灶形状呈卵圆形及类圆形8例(67%),不规则型1例(8%),浅分叶3例(25%);边缘光滑10例(83%),边缘毛刺2例(17%);增强后7例可见边缘血管贴边征(58%),空气新月征6例(50%),晕征6例(50%),尾征6例(50%);3例(25%)病灶内有散在点样或斑点样钙化,余病变密度均匀,平扫CT值28~47HU,平均35HU;9例增强扫描,1例轻度强化,5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增强后CT值60~110HU,平均77.2HU,最大强化净值为75HU。结论青中年女性、3cm左右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样肺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同时伴有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尾征时,要考虑到PSP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H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2例PSH均为单发病灶,中央型3例,周围型9例,发生于右肺7例,左肺5例,9例位于胸膜下,肿瘤大小7mm×8mm~50mm×45mm。CT平扫12例PSH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见"尾征",2例见"晕征",1例见"胸膜凹陷征",1例见"浅分叶征",3例病灶边缘部分见沙粒状钙化,12例PSH均未见"毛刺征"。增强扫描肿瘤呈持续性进行性显著强化,动脉期、实质期CT值比平扫平均增加35 HU和65HU。7例PSH动脉期见"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特别是增强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明确诊断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 CT 和病理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 PSP(13个病灶)的临床及 CT 资料,12例均行 CT 平扫,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1例为单发孤立病灶,1例呈多发病灶,病灶最大长径1.10~8.03 cm,平均(3.53±0.78)cm。13个病灶中,左肺3个(23.1%,上叶1个,下叶2个),右肺10个(76.9%,上叶2个,中叶2个,下叶6个);双下肺8个(61.5%),中上肺5个(38.5%);肺门中心型4个(30.8%),周围型9个(69.2%);病灶形状呈卵圆形及类圆形8个(61.5%),不规则形1个(7.7%),浅分叶4个(30.8%);边缘光滑10个(76.9%),边缘毛刺3个(23.1%);增强后7个见血管贴边征(53.8%),空气新月征6个(46.2%),晕征6个(46.2%),尾征6个(46.2%);3个(23.1%)病灶内有散在点样或斑点样钙化,余病变 CT 平扫密度均匀,CT 值28~47 HU,平均35 HU;9例(10个病灶)增强扫描后,2个轻度强化,5个明显均匀强化,3个不均匀强化。增强后 CT 值60~110 HU,平均77.2 HU,最大强化净值为75 HU。结论青中年女性3 cm 左右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样肺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增强后明显均匀性强化,同时伴有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尾征时,要考虑到 PSP 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1年10月由病理证实的PSH共18例,女17例,男1例,年龄15~61岁,平均47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0例行CT增强扫描。影像学征象由两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讨论完成。结果 CT显示病变直径平均(3.0±1.8)cm,形状呈类球形11例(61%),不规则形7例(39%),所有病例均显示边缘光滑(100%);平扫2例(11%)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呈混合磨玻璃影,其余(83%)密度均匀,CT值为(40±15)HU;10例增强扫描中,6例显示均匀强化,强化净值为(30±23)HU;另4例呈明显不均匀的"花斑样"强化。结论以下指标有助于对PSH的诊断:①女性患者,边缘光滑的类球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周围无毛刺及卫星灶;②CT平扫密度较均匀,有时呈磨玻璃影和内可见斑点状钙化,但边缘光滑;③增强呈均匀强化或"花斑"样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侧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 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 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X线、CT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PSH患者的胸部正、侧位片和胸部CT平扫及13例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20例PSH,19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共21个结节,胸片显示结节边缘光滑19个,边界不清2个.CT平扫结节呈圆形或类圓形,边界光滑锐利18个(86%),边界不光滑3个;密度均匀17个,不均匀4个.其中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2例,尾征1例,肺动脉为主征1例.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3例,静脉期仍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持续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H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PSH中,位于右肺6例、位于左肺4例,全部为单发结节灶。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6个,边界不光滑4个;密度均匀8个,不均匀2个。其中空气新月征2例,瘤周磨玻璃样影3例,贴边血管征3例,邻近的右肺动脉扩张增粗1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临床及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并对术前诊断错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5例PSH,术前CT正确诊断10例,误诊为肺癌6例、结核球1例、炎性假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另4例考虑良性病变,性质不明.肿瘤位于左肺17例,其中上叶9例、下叶8例;右肺8例,其中上叶3例、中叶5例;中央型8例,周围型17例.病灶大小0.8 cm×0.8 cm~4.8 cm ×3.7 cm,平均约2.7 cm ×2.3 cm.24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11例浅分叶;1例为不规则肿块,边界尚清.CT平扫密度均匀18例,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不均匀强化,中央轻度强化区,边缘明显强化;18例均匀明显强化,净强化值30~80HU,平均52.3 HU.9例病灶内或边缘可见钙化.血管贴边征10例,空气新月征2例,尾征4例,肺动脉为主征3例,血管集中征2例,胸膜牵拉凹陷1例,长毛刺1例,棘状突起1例.结论 PSH表现具有一定CT特征(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尾征等),仔细多平面观察及增强扫描可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况红妹  龚洪翰  彭德昌  张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66-16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0例PSH患者,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47~68岁,平均57.6岁。1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1例仅行CT平扫,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部位:右肺3例,其中上叶1例,中叶2例;左肺7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3例。病灶形态:10例均为圆形、类圆形肺内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晰.分叶不明显(4例有浅分叶)、无毛刺、胸膜牵拉凹陷、卫星病灶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病灶大小:均为单发,最大径1.7~5.1cm,其中〈3cm者6例。病灶密度:CT平扫4例密度较均匀,6例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区,4例见点状或粗大点片状钙化;CT增强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9例中7僻呈延迟强化。特征性的征象: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10例、尾征3例、晕征7例。结论: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尾征、晕征等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sH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典型病灶7例,CT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或肿块影,直径10~50mm,其中30mm以下6例,50mm1例;该7例病灶边缘均较规则,无分叶及毛刺;7例中6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50mm,密度欠均匀,CT值20~43HU;2例病灶可见粗点状钙化;2例加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增加大于50HU。不典型病灶2例,CT显示病灶中心见结节影,边缘欠规则,周围见斑片影,斑片影边缘较规则,结节影与周围斑片影相连;结节周围见"空气新月征";1例加增强扫描,结节无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影像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和CTA的影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共12个肿块,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CT值35~48HU,其中5例内见小灶状液化坏死区,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其中3个病灶强化均匀,6个病灶强化不均匀。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8例颈部CTA均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可见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颈部平扫和增强以及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  唐猛  徐祖良  陈再智   《放射学实践》2009,24(8):835-837
目的:探讨CT对甲状腺腺瘤及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别比较26例甲状腺腺瘤和22例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病灶CT平扫均值及增强CT均值、周边正常腺体CT平扫及增强均值,并进行两两统计学分析。结果:腺瘤组平扫平均CT值(59.00±7.94)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平扫平均CT值(47.86±6.79)HU,两者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瘤组增强平均cT值(131.43±24.80)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增强平均CT值(72.57±21.31)HU,两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腺体平扫及增强CT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甲状腺CT增强可以对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2例成人纵隔型淋巴结结核的MS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①部位:42例CT共见淋巴结肿大185个,淋巴结主要位于4R区、2R区,8例累及1个区淋巴结,34例累及2个以上区;②大小:短轴直径范围10~54 mm,加权平均(18±6)mm,长轴直径范围10~68 mm,加权平均(26±11)mm;③形态:37例进行病理对照的169个淋巴结中,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圆形,47个(27.811%)融合的淋巴结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④边缘: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清楚。47个(27.811%)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边缘欠清楚;⑤密度:145个(78.378%)淋巴结平扫密度基本均匀,CT值40~60 HU。40个(21.622%)淋巴结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央部分CT值16~37 HU,平均25.2 HU;32个淋巴结内或周边有斑点状钙化。⑥增强表现:169个淋巴结表现为7种强化形式。a.均匀强化(12个);b.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强化有小的低密度区(22个);c.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中心无强化(52个);d.周边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36个);e.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区延伸至淋巴结外(4个);.f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分隔状强化(40个);g.无明显强化(3个);⑦肺内结核:8例(19.048%)肺内有结核病灶,其中6例为非活动性条索状影及钙化灶,2例为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结论: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3~2006-10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DR和CT表现。21例均摄DR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平扫6例,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15例,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过减薄处理并对减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10例。结果:DR示肿瘤边缘光整,分叶不明显18例(密度均匀15例,中间可见散在点状钙化2例,不规则钙化1例),浅分叶2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光整锐利16例(分叶不明显14例、浅分叶2例),边界不光整4例(分叶2例,分叶不明显2例),与周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6例,病灶内点状钙化3例,不规则钙化1例,“空气新月征”1例,胸腔积液1例。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增强。结论:DR和CT平扫显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整等良性肿瘤表现;CT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增强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典型表现。CT减薄处理及三维重建对其诊断提供更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