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BCP、PreC和C区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热点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 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 DNA定量>1000U/mL的孕妇,以所分娩的新生儿是否发生免疫失败和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将孕妇分为免疫失败组(19例)和对照1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 × 107 U/mL,48例)、对照2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 × 107 U/mL,38例)。对3组孕妇血中HBV进行BCP/PreC/C区基因PCR扩增和测序,比较3组的突变率和突变位点的不同。【结果】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HBVDNA定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均大于对照2组(P < 0.05);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低于对照2组(P < 0.05)。突变热点ntA1762T、ntG1764A、ntG1896A在3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与HBV DNA定量有关,但未见其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明显相关性;也未见tA1762T、ntG1764A、ntG1896A等突变热点与免疫失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TDF)单独与联合其他核苷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经治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TDF单独治疗组31例及TDF联合其他NA组24例的CHB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各组治疗前后第4、12、24、36、48、72周HBVDNA水平、HBV DNA不可检测率,HBV DNA阴转的多因素分析、ALT复常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HBV DNA不可检测率、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大于0.05;0.700;0.664)。HBVDNA阴转多因素分析显示TDF单独治疗与TDF联合其他NA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720)。两组中各时间点CK超过2倍正常上限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各组内前后两两比较显示,HBV DNA水平进行性下降、HBV DNA不可检测率进行性上升,且在24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内ALT复常率也在36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于核苷类似物经治的CHB患者,TDF单独治疗或TDF联合其他NA治疗均能早期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国产干扰素(α1b-IFN)对慢性乙型肝炎(CBH)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差异方法对46例CBH与39例CHC患者分别采取用α1b-IFN300万U隔日一次,疗程3mo,同时设立对照组CBH57例,CHC3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8wk、治疗结束及治疗后0.5a采血清测HBsAg、HBeAgHBV、DNA、HCV、RNA并动态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结果对CBH及CHC的ALT复常效果皆优于对照组,并且IFN对CHC疗效优于CBH(P<0.05),IFN对HBsAg、HBeAg阴转疗效皆不明显(P<0.05),但对HBV.DNA阴转疗效明显(P<0.05),对HCV.RNA阴转有明显疗效(P<0.01),并且IFN对HCV.RNA阴转疗效明显优于HBV.DNA(P<0.05)结论提示IFN对CHC疗效优于CB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HBeAg、HBVDNA均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4%和68.6%。治疗前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05)。依HBV标记阴转情况分组:1组HBeAg(-)、HBVDNA(-)16例;2组HBeAg(+)、HBVDNA(-)9例;3组HBeAg(+)、HBVDNA(+)15例。1、2组治疗前IL-2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05,P<0.01)。3组治疗前IL-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L-2比对照组低(P<0.02)。结论IL-2水平明显降低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LAK细胞回输治疗HBV标记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sentialhypertension,EH)病人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SR)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关系。方法:EH病人59例,正常对照46例。测定血浆PAI1、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空腹血糖(GLU)、胰岛素(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尿酸(UA)、体重指数(BMI)、腹围/臀围比(WHR)等指标。结果:EH病人ISI(用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的倒数表示)较正常对照组下降(-5.4±0.5vs-39±0.8,P<0.01)。血浆PAI1较对照组升高[(29±8)mg·L-1vs(24±5)mg·L-1,P<0.01]。在高血压组中单相关分析表明PAI1与WHR(r=0.369,P<0.01)、GLU(r=0.563,P<0.001)正相关,与ISI(r=-0.301,P<0.05),HDLC(r=-0.417,P<0.01)、tPA(r=-0.499,P<0.001)负相关。以BMI、WHR、ISI、HDLC、LDL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α-1b型重组干扰素(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远期疗效,采用干扰素3MU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1例,设对照组91例,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HBVDNA及HBeAg和HBVDNA双阳阴转率、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分别为8.8%、71.4%、63%、59.5%、90.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停药随访1a分别为10.98%、70.2%、60.4%、57.1%、79.1%;随访2a分别为10.98%、48.8%、43.9%、39%、62.6%;总有效率69.2%,优于对照组35.2%,P<0.01;随访1a时为62.6%,2a时为35.2%。  相似文献   

7.
AST/ALT比值在各种肝病中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贾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1,1(3):222-223
目的 通过观察急、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变化,探讨AST/ALT应用于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可能性。方法 测定各种肝病患者的AST、ALT水平和AST/ALT比值,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ALT比值与 HA、LN、IV-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透射电镜观察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 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P<0.001)。以AST/ALT≥1区分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分别为96%、100%,这一比值与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呈正相关。结论AST/ALT比值是肝脏疾病向慢性化进展和肝硬化的一个良好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乙肝急性加重期患者自然恢复和短期抗病毒干预过程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 sAg)定量变化。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2月于我院诊断为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共70例,随机 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给予8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B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由专业医护人员分 别记录其HBsAg定量结果、HBVDNA载量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评分。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及病程发展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A组患者 极期及恢复期(46±09、34±11,log10IU/ml)比B组患者(56±15、43±14,log10IU/ml)的HBVDNA载 量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ELD评分、HBsAg定量各期及HBVDNA载量入院期指标等均 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在A组中,患者HBsAg定量结果在组内各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 其HBVDNA载量处于下降趋势中,各期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17、46±09、34±11,P<005)。 MELD评分在入院时到极期改变无意义(P>005),但在恢复期明显下降(175±51、192±49、78±36,P <005)。B组患者的HBsAg定量在组内各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及MELD评分在病程初 期改变均无意义,而在恢复期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对患 者HBVDNA复制具有有效抑制作用,但对体内HBsAg定量消除无明显积极作用。在短期使用抗病毒药过程 中,血清中HBsAg水平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产干扰灵和进口干扰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5例,其中干扰灵300万u/d,连续或间日共3月;干扰能3O0万u/间日,共3月。治疗结束时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4.4%和39.28%(P>0.05)。随访3-24月,HB_sAg转阴率分别为11.1%及7.1%,HB_sAg及HBV-DNA转阴率达51.85%和46.43%(干扰灵组有1例夏发)说明国产干扰灵与进口干扰能疗效相似,两组干扰素清除病毒的疗效均以、4LT≥100u/L比较<100u/L者疗效高(P<O01)。  相似文献   

11.
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治疗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CAH)的疗效,探讨治疗机理。方法LAK细胞治疗40例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分别检测HBVM,ALT,T细胞亚群,B细胞,IL-2,mIL-2R,NK及LAK细胞活性。疗程结束1a复查HBVM。对照组40例。结果LAK治疗组疗程结束时,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2.5%和4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均<0.001)。疗程结束1a复查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达40.0%和68.6%。治疗后患者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IL-2水平及mIL-2R表达,NK细胞及LAK细胞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尤以HBeAg转阴者,IL-2升高更显著(P均<0.005)。结论LAK细胞疗法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紊乱和清除乙肝病毒的效用,但主要不是LAK细胞的溶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培郁 《广西医学》1996,18(4):353-354
用香菇多糖片配合乙肝疫苗治疗小儿慢性乙型肝炎46例,结果显效12例,好转2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8.3%;HBsAg阴转率26.1%,HBeAg阴转率52.2%、HBV-DNA阴转率57.5%;ALT复常率84.6%,A/G复常率72.7%。同期与益肝灵片组作对照,两组总有效率,HBeAg的阴转率、HBV-DNA的阴转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别非常显(P〈0.01)。两组ALT和A/G复常率  相似文献   

13.
某高校99级新生HBsAg携带和ALT异常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HBsAg携带情况,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提供资料。方法:HBsAg用ELISA法检测,ALT活性检测用赖氏法。结果:HBsAg阳性检出率13.06%(55/421)。男生HBsAg阳性率为17.03%(46/270),女生阳性率5.96%(9/151)。性别间有极显差异性(x^2=10.46,P〈0.01)。单纯ALT异常占1.18%(5/421),ALT异常并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14.
重组基因工程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总剂量3×106IU×45针组:HBeAg与HBV-DNA的近期阴转率为70.83%与75.00%,1年阴转率为62.50%,抗HBe1年阳转率为58.30%,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1×106IU×60针组:HBeAg与HBV-DNA近期阴转率虽亦达50.00%与40.00%,但3个月后即降至10.00%,抗HBe1年阳转率仅10.00%,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本品对肝炎后肝硬化伴肝炎活动组患者亦具抑制病毒复制、控制肝炎活动及改善临床症状的疗效。本品的副作用发生率高,但均呈一过性,一般能耐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白细胞介素(IL)-2转基因表达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pZIPSv(X)-包装细胞系PA317基因转移系统,研究了人IL-2cDNA转移和表达,以及抗HBV和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作用。所构建的人IL-2重组表达载体pZIPhuIL-2,以DNA-磷酸钙共沉淀技术转染PA317细胞,筛选到G418抗性克隆,分泌假病毒颗粒达106CFU/ml。以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系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2水平可达6IU/ml,明显抑制2.2.15细胞HBsAg的分泌表达,与100IU/ml重组的IL-2一样可诱导出相似的LAK细胞活性。而不含IL-2cDNA的pZIPSV(X)的假病毒颗粒则无此作用。提示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系可以成功地实现人IL-2cDNA的转移和低水平的分泌和表达,并可明显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及诱导LA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以及不同感染模式的夫妇胚胎发育情况和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 637个HBV感染患者周期与1 892个未感染者周期的基础参数以及临床结局,同时进一步比较不同模式 HBV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结局。基础参数包括女方年龄、月经第3天基础内分泌水平、不孕原因、原发还是继发不孕、不孕年限、第几次周期、卵巢刺激方案是长方案还是短方案、IVF还是ICSI。临床结局包括比较各组人群在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一方或双方感染HBV的夫妻与未感染的夫妻在基础参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冷冻胚胎数、着床率、妊娠率以及流产率与未感染组比较没有差异(P均> 0.05),不同模式的 HBV感染者之间着床率、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均 > 0.05)。【结论】 HBV感染夫妇的胚胎继续发育的潜能和IVF结局与未感染者相似。不同模式的HBV感染者IVF结局相似。  相似文献   

17.
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探讨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2.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对29例肝癌12例慢性肝硬化和14例非肝病病伯肝组织内整合型HBV-DNA前C区进行突变分析。3.结果 肝癌、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整型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55%,66.67%和14.2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9.43,P〈0.001),3组整合型HBV-DNA前C区  相似文献   

18.
梁新威  覃云鹏 《右江医学》1998,26(3):185-18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田阳县参加健康体检的9920名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麝香草酚(TTT)的检测,结果表明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12.98%和2.84%;ALT和TTT异常率为2.64%,HBsAg检出率1992年最高,1995年最低(χ2=5.81,P>0.05);HBeAg阳性检出率1995年最高,1993年最低(χ2=11.23,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TT、ALT异常率1992年最低,1994年最高(χ2=4.62,P>0.05);城乡HBsAg、HBeAg感染率无差异;18~27岁感染率最高,46~65岁最低;男性感染率比女性高(χ2=5.42,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②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对29例肝癌、12例慢性肝硬化和14例非肝病病人的肝组织内整合型HBV-DNA前C区进行突变分析。③结果肝癌、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整合型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55%,66.67%和14.2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9.43,P<0.001),3组整合型HBV-DNA前C区突变率分别为41.6%,25.0%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44,P<0.05)。④结论肝组织中整合型HBV-DNA前C区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间接血球凝集法对靖西县6535名幼儿、中小学生进行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发现HBsAg阳性率为11.25%,男女生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2,P<0.01),城乡学生之间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χ2=20.49,P<0.01),用赖氏法测定血清ALT,发现HBsAg阳性者比阴性者肝脏损害严重(χ2=24.77,P<0.01)。同时采用ELISA法对HBsAg阳性的学生进一步做“两对半”检查,就调查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