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考察南宁市售不同厂家的鲜湿类米粉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污染状况及后续繁殖动态。方法 按照GB 478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抽样方法, 从餐饮店抽取6批不同厂家的未开封的鲜湿米粉。按照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的检测方法, 分别在0、2、4、8、12、16、24 h对样品的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项目进行检测, 在24 h同时取部分样品在沸水中焯1 min后平行检测, 对计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0 h时, 各样品的菌落总数在3.1×103~6.9×107 CFU/g, 大肠菌群在0~8.5×105 CFU/g。在22 ℃条件放置下, 随着时间推移, 各样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仍不断增殖。16 h(即保质期过后), 菌落总数达到7.2×107~1.9×109 CFU/g左右, 繁殖基本趋缓。24 h时, 在沸水中焯1 min后, 所有样品的菌落总数小于1.3×103 CFU/g, 大肠菌群均小于10 CFU/g, 远低于标准规定。结论 22 ℃储藏条件下并不能遏制鲜湿米粉的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增殖, 沸水焯1 min可有效降至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冷鲜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鲜肉由于营养丰富且水分活度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极易受微生物的污染而腐败变质。检测分析生猪屠宰和生产分割线上肉样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并对其污染的控制提出了应对措施。试验采集冷鲜肉加工环节中的不同肉品样本和器具样本,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其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结果揭示生产线上不同分割肉品微生物卫生指标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没有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菌落总数平均为103cfu/g,大肠菌群值在102~103MPN/100g之间。猪内脏肉样包括猪肺、猪心和猪肝,菌落总数在103~104cfu/g之间,大肠菌群值为102MPN/100g,均明显低于分割肉品的污染量。烫毛后的淋洗过程是清除胴体表面附着微生物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淋洗环节猪胴体表面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分别减少了17.4%和41.5%。生产器具中污染状况最为严重是案板,其菌落总数平均为1.5×103cfu/cm2,其次是传送带,最后是刀具。不同生产批次肉品由于工序、器具和人员等不稳定因素,微生物污染状况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牦牛屠宰过程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污染状况,本实验对甘肃玛曲某牦牛屠宰场在牦牛屠宰过程中的屠宰前、屠宰中和分割后三个阶段以及牦牛胴体等14个采样点进行采样,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研究发现,屠宰前的各采样点中,菌落总数在5.45logCFU/g以上,大肠菌群在3.25logCFU/g以上;屠宰中的各采样点中,菌落总数在3.37logCFU/cm2以上,大肠菌群在1.63logMPN/100cm2以上;在分割后的各采样点中,菌落总数在3.68logCFU/cm2以上,大肠菌群在1.74logMPN/100cm2以上;在胴体的剥皮、劈半和分割三个时期中,分割后的菌落总数(3.49logCFU/cm2)和大肠菌群(1.61 logMPN/100cm2)污染最严重,剥皮后的菌落总数(2.47logCFU/cm2)和大肠菌群(1.53logMPN/100cm2)污染最小。结果表明,屠宰前环境污染最严重,胴体随着剥皮、劈半和分割的进行,菌落总数显著增加,分割后胴体的大肠菌群显著高于剥皮和劈半。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计数效率,选用2-硝基苯基-β-D-吡喃半乳糖苷作为平板培养基中的显色底物,利用大肠菌群lacZ基因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将其分解产生黄色化合物,使得大肠菌群菌落区分于其他菌株,实现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同时计数,优化该培养基配方,评估培养基的特异性、准确性以及在生乳中的应用效果。最终确定该培养基配方:胰蛋白胨12.5 g/L、酵母浸粉2.5 g/L、磷酸氢二钾2.75 g/L、磷酸二氢钾1.75 g/L、氯化钠5.0 g/L、琼脂15.0 g/L,2-硝基苯基-β-D-吡喃半乳糖苷0.1 g/L,pH值为7.0。在此基础上,添加0.05 g/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或2.0 g/L乳糖均能够增强菌落显色效果,而葡萄糖则会抑制黄色化合物生成。特异性实验中,仅大肠菌群菌落颜色呈黄橙色,其他菌株则呈乳白色。在生乳样本中,该培养基与国标方法对于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计数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该复合显色培养基能够大大提高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计数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为生乳的卫生指标检测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红肠不同生产环节、不同环境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国标方法检测红肠各个工序不同环境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 并用统计学软件SSPS处理结果。结果 建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红肠加工不同环境中菌落总数变化规律的非线性拟合方程为 大肠菌群数变化规律的非线性拟合方程为 结论 本研究对于控制红肠中微生物数量, 保证其安全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Soleris检测技术,以实现对焙烤食品(面包)中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并验证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得到焙烤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标准曲线为lg cfu/g=—0.44DT+9.3595,R~2=0.9833;大肠菌群的标准曲线为lg cfu/g—0.7422DT+8.6369,R~2=0.9803。用平板计数法对标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种方法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结果间无显著差异,结果对数值的绝对差值低于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Soleris法测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重复性进行验证,RSD分别为1.72%~3.87%、3.27%~4.34%。相较平板计数法,Soleris法可缩短一半以上的检测时间,大幅提高检测效率。文章建立的焙烤食品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Soleris快速检测方法,可为焙烤食品生产企业在微生物快检方法的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制浆和快速制浆2种工艺,对吸水率、生豆浆质量浓度、出渣率以及生豆浆、豆渣、浸泡水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制浆与传统制浆技术相比,浸泡1 h时的吸水率高于传统制浆12 h的吸水率,生豆浆质量浓度提高了0.67 g/100 m L,出渣率下降了12.46%,生豆浆、豆渣、浸泡水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下降。快速制浆技术显著提高制浆效率,降低了生豆浆、豆渣和浸泡水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量。  相似文献   

8.
市售豆芽携带细菌种属鉴定及酸性电解水的杀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瑞  于章龙  薛冲  武艺  武欣燕  李明依 《食品科学》2017,38(17):168-173
为了探究市售豆芽携带细菌种类,寻求有效的杀菌方法,采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的细菌进行种属鉴定,并考察了不同p H值的酸性电解水对豆芽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出的5株细菌分别为Kosakonia、Staphylococcus、Klebsiella、Enterobacter和Enterobacter属成员。p H值为3.02、4.47和5.58,有效氯质量浓度为46.00 mg/L左右的酸性电解水处理市售新鲜豆芽,可以显著降低其微生物数量。p H 4.47、有效氯质量浓度为46.09 mg/L的酸性电解水处理黄豆芽,使其细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分别降低了1.14、2.48、1.29(lg(CFU/g)),该指标的酸性电解水处理绿豆芽,使其细菌菌落总数、酵母菌和霉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分别降低1.23、1.42、1.25(lg(CFU/g))。因而酸性电解水对于提高市售豆芽的食用安全性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肉类研究》2016,(1):21-24
以牛肚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时间和温度对牛肚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为400 MPa,处理时间为10 min,初始处理温度为20℃的工艺条件下,牛肚的菌落总数由未经超高压处理前的(5.04±1.53)(Ig(CFU/g))下降至(3.11±0.57)(Ig(CFU/g)),4℃贮藏15 d后,样品的菌落总数为(3.81±0.61)(Ig(CFU/g)),大肠菌群数为90 MPN/100 g。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汁的超高压杀菌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玉生  赵俊芳 《食品科技》2007,32(4):146-148
探讨了热敏性纯猕猴桃汁在超高压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随压强大小和加压时间变化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下猕猴桃汁中的大肠菌群对压强的敏感性高于菌落总数。压强400MPa保压15min时,大肠菌群可全部杀灭,而菌落总数也可降至35cfu/mL,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验的工作中,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验是重点工作内容,只有不断提高检验效率与质量,才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因此,食品检测人员必须重视对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验,明确检验工作目标与方向,提高检验操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检验水平的提升。本文将对食品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要求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做好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臭豆腐的食用安全性,促进生产工艺的改进,对臭豆腐生产中的豆腐坯、豆腐卤坯和油炸后的成品进行了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表明:用于臭豆腐生产的豆腐坯卤制后,其细菌总数达到了4.5×107CFU/g,大肠菌群达到了2 700 MPN/100 g.参照卤制豆腐干类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大肠菌群超标近20倍;但臭豆腐卤坯通过高温油炸,细菌总数降至5.0×10 CFU/g,大肠菌群降至7 MPN/100 g,降到了食用安全的微生物指标;对于袋装油炸臭豆腐产品的杀菌强度,在115℃杀菌时间必须60 min、121℃40 min产品才能达到无胖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火腿肠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风险研究,掌握卫生指示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污染途径,为火腿肠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对4家企业的712份产品相关样品(原辅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和环境样品(包括生产用水、空气沉降菌、人员、工具等)进行监测,选择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对卫生指示菌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验,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原辅料中菌落总数10~5 CFU/g和大肠菌群10~3 CFU/g的样品比例分别为33.00%(33/100)和29.00%(29/100);中间产品中菌落总数10~5 CFU/g和大肠菌群10~3 CFU/g的样品比例分别为62.86%(66/105)和36.19%(38/105);终产品未检出菌落总数10~4 CFU/g的样品,大肠菌群均10 CFU/g。结论火腿肠加工过程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本研究对掌握火腿肠加工过程的污染分布,确定关键控制点,为制定相关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终产品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生产领域近五年的卫生纸进行随机抽样和质量分析,分别检测了产品的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结果显示:卫生纸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州、漳州、泉州三个地市,企业共占比64.4%;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未检出,细菌菌落总数共5批次不合格,卫生指标合格率为97.7%;合格产品卫生性能逐年提升,呈现较高质量水平,细菌菌落总数检出率2014年为74.5%,近四年在39.5%~60.0%之间,呈现下降的趋势;细菌菌落总数统计均值,由60.8CFU/g下降至15CFU/g左右,从国标最高限值的10.1%下降到2.5%左右;按地域统计,不合格产品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泉州、三明、厦门三地市生产的卫生纸合格产品质量较高,细菌菌落总数均值分别为14.7CFU/g、16.8CFU/g、12.6CFU/g,分别为国标最高限值的2.5%、2.8%、2.1%。按产品质量等级统计,在所有产品中,卫生纸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质量等级产品的卫生合格率分别为97.53%、96.97%、100%。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微生物卫生标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动物性食品、焙烤食品、发酵食品、海产品、饮用水、果仁食品等的细菌卫生标准――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进行监测,应用生态学模拟对鲜猪肉在冷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鲜猪肉在贮藏过程中反映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之间具有同步效应,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之间的关联却不十分清楚,发酵食品、焙烤食品、海产品和饮用水等都很难得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婴幼儿经常食用的奶粉伴侣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2016年在我国8个省(直辖市)采集奶粉伴侣864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结果:1.04%(9/864)的奶粉伴侣菌落总数10~4cfu/g,0.12%(1/864)大肠菌群10~2cfu/g,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但1份样品检出阪崎肠杆菌。结论:奶粉伴侣微生物污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豆酱微波杀菌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微波功率、辐照时间和装填量为工艺参数,以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为检测指标,研究了豆酱的微波杀菌工艺条件,并与传统巴氏杀菌工艺进行比较,分析了杀菌前后豆酱感官品质和色差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功率、杀菌时间与装填量对杀菌效果均有明显影响,豆酱微波杀菌最佳工艺参数为:3 400 W,120 s,100 g/袋。菌落总数减少99.9%,大肠菌群数<3.0 MPN/g,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与巴氏杀菌工艺相比,豆酱感官品质尤其是色泽变化更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冷藏过程中水牛肉品质特性的影响。以水牛肉为原料,分别采用托盘包装、涂膜托盘包装和真空包装对肉样进行包装,并测定其在4 ℃冷藏过程中色泽、pH、离心损失、蒸煮损失、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羰基含量、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三种包装方式水牛肉的L*值、a*值呈不断下降趋势,但蒸煮损失、b*值、TVB-N、羰基含量、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而pH、离心损失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冷藏第6 d,托盘包装组的TVB-N值达17.56 mg/100 g,冷藏第10 d,涂膜托盘包装组的TVB-N值达19.17 mg/100 g,冷藏第15 d,真空包装组的TVB-N值达16.20 mg/100 g,超出国标限定值(15 mg/100 g)。3种包装方式中,真空包装不仅可以保持水牛肉的色泽和保水性,降低TVB-N、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还能有效抑制蛋白质的氧化。因此,真空包装对水牛肉的品质保持效果最好,其保鲜效果优于托盘包装和涂膜托盘包装。  相似文献   

19.
发酵方式对山药泡菜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山药自然发酵、混料自然发酵、山药接种发酵、混料接种发酵等4 种发酵方式对山药泡菜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种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的发酵周期分别为11 d和14 d;与自然发酵泡菜相比,接种发酵山药泡菜的pH值下降快、总酸含量高、亚硝酸盐含量低,乳酸菌数量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少,但其脆度与感官评分偏低;混料发酵山药泡菜口味纯正、品质优良,pH值为3,总酸含量为8.01 mg/kg。其中混料自然发酵亚硝酸盐含量1.4 mg/kg、乳酸菌数7.33(lg(CFU/mL))、菌落总数3.2(lg(CFU/mL))、大肠菌群数15 MPN/100 g、脆度2 975.00 g、感官评分89.10;混料接种发酵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1.2 mg/kg、乳酸菌数9.04(lg(CFU/mL))、菌落总数2.1 (lg(CFU/mL))、大肠菌群数6 MPN/100 g、脆度2 765.00 g、感官评分86.26。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巴氏杀菌条件对原料羊乳和贮存过程中巴氏杀菌羊乳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不同污染程度的原料羊乳分别在63℃/30min、72℃/30s和85℃/15s下处理,乳样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变化差异极为显著(p<0.05)。随着巴氏杀菌强度的增大,污染程度相同乳样的巴氏杀菌效率依次增高,污染程度不同乳样的巴氏杀菌效率却依次降低。巴氏杀菌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乳样在5℃贮存7d后,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变化不显著(p>0.05),均未超过巴氏杀菌乳国标GB19645-2010;重度污染的巴氏杀菌羊乳乳样在5℃贮存7d之后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已经显著超过巴氏杀菌乳国标GB19645-2010。因此原料羊乳在生产和贮存运输过程中要避免被微生物所污染,轻度和中度污染乳样的巴氏杀菌条件应选63℃/30min,贮存温度和时间应该控制在5℃/7d以内,以提高巴杀羊乳的品质和货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