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急性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三者与GCS呈负相关(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96,P<0.01),三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碱性髓鞘蛋白(MBP)含量的影响,为PNS用于临床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更充分的依据。方法按标准选取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NS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患者血清NSE和MBP的浓度,并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然后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SE和MBP含量低于对照组,GCS和G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NS能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桶伤患者血清NSE和MBP的会量.有明理治疗技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4-11月神经外科住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1例及对照组25例,对照组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分别在伤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6、IL-8,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与血清中TNF-α、IL-6、IL-8含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IL-6、IL-8早期即有升高,伤后3、7d升高显著,且有继续上升趋势;TNF-α于伤后第3天达高峰,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较轻、中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清中TNF-α、IL-6、IL-8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显著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并可能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 3-8分)患者和25例轻-中型颅脑损伤(GCS 9-15分)患者伤后12、24、48、72和96h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测定,伤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同时测定20例健康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伤后12和24h也明显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P〈0.05)。伤后12h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60μg/L的病人预后明显不良(P〈0.05)。结论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而且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验组)血清IMA、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并检测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MA。结果实验组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清IMA、cTnI、MYO、CK-MB阳性率分别为78.84%、53.85%、32.69%、30.77%,I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MYO、CK—MB的阳性率(P〈0.01)。GCS6-8分组、4-5分组、3分组的ACB值分别为(67.21±5.96)U/ml、(52.85±5.13)U/ml、(40.78±4.85)U/ml,三组间ACB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差(GOS评分4~5分)患者血清IMA水平显著低于预后好患者(GOS评分1~3分,P〈0.01)。结论IMA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检测IMA有助于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收治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样本IL-1β及NSE的含量,比较实验组发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的水平。依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32)和重度组(n=28),对比各组患者血清与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入院1d、3d,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呈升高趋势(P0.05),且在发病后第3天达到高峰;发病入院后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轻微下降。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脑脊液中IL-1β及NSE水平均高于血清(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NSE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黄芪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蛋白B(S-100B)含量的影响。方法按标准选取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6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治疗组两组。黄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患者血清NES、MBP和S-100B浓度,并行GCS评分,3个月后行GOS评分;同时检测96例健康成人血清的NES、MBP和S-100B的浓度,然后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的NES、MBP和S-100B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成年人(P〈0.05)。治疗后黄芪治疗组血清NSE、MBP和S-100B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黄芪治疗组在入院时的GCS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1周和2周其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3月后其GO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黄芪能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MBP,S-100B含量,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实现脑保护的机理。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人院时间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劳宫、厉兑和涌泉三穴位。应用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人院后第1天、2天、3天和第5天脑脊液中IL-6及IL-10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脑脊液中IL-6浓度在人院后第1天最高,第2、3、5天持续下降.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针刺组患者脑脊液中IL-10浓度在人院后第1天较高,高于对照组,第2、3、5天持续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抑制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中IL-6的表达.并有可能减轻IL-6表达水平上调相关的炎症反应所介导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含量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急性期又较恢复期高(P,0.05,P<0.01),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TNF-α,IL-1β可能参与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炎性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的严重性、血糖与胰岛素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92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颅脑损伤三组,分别于伤后24h、48h、72h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值,并计算稳态模式中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患者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估预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GCS、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关系。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良好72例,差12例,死亡8例.死亡率8.7%。92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连续3d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在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三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血糖和HOMA—IR越高。结论空腹血糖值和HOMA—IR值可作为评估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早期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川芎嗪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12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治疗期间不同时期GCS评分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及康复期GOS评分。结果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第1天和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3d内死亡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和3个月随访均进行GOS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评定死亡率,治疗组死亡7例(10.9%,7/64),对照组死亡16例(254%,16/6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川芎嗪能明显降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02—2014-08收治的于发病24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按损伤的程度分组,轻、中型颅脑损伤组44例,重型颅脑损伤组38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72h和7d时的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并检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作对照。结果各颅脑损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处于上升趋势,入院后72h时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ICAM-1水平在患者入院时有所升高,在入院24h时达高峰,持续72h时逐渐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血清IL-1β及ICAM-1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炎症损伤程度,其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有密切关系。急性期监测这些指标的水平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结合GCS评分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史者)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后24、48、72h和1周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颅脑损伤越严重,S100B蛋白水平升高越明显.伤后早期(48h内)重型(GCS评分≤7分)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型(GCS评分≥8分)者(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含量明显升高,并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入院后随机分为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觉醒时间,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美芬组患者的心律异常和呼吸异常者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出现高颅内压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纳美芬组觉醒时间为(10.1±1.45)d,对照组为(12.4±2.58)d,两者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比较也差异显著(P〈O.05)。结论纳美芬可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度颅脑外伤的早期脑保护作用。方法:入选者随机分为GM1治疗组及生理盐水(NS)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7、14d各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检测血清乳酸(La)及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结暴:治疗7和14d后,治疗组La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分别P〈0.05和P〈0.01;14d后治疗组GCS上升值与对照组比P〈0.05。结论:GM1能够降低无氧代谢。减轻La堆积所致酸中毒。从而减轻脑水肿,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