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褪黑素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严重创伤应激大鼠血清TNF α、IL 6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糖尿病大鼠行左下肢截肢术作为创伤应激 ,术后给予褪黑素 1mg/kg/赋型剂腹腔注射 ,观察术后 2h、6h、12h、2 4h、72h各组大鼠血清TNF α、IL 6、SOD、MDA及GSH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糖尿病大鼠行截肢术后 ,血清TNF α、IL 6水平升高 ,SOD、GSH水平均明显降低 ,MDA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褪黑素干预组血清TNF α、IL 6水平降低 ,SOD、GSH水平均明显升高 ,MDA水平下降 (P <0 .0 5 )。结论 :褪黑素干预治疗可使糖尿病合并严重创伤应激大鼠前炎症细胞因子下降 ,抗氧化应激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 ,及其与CHF关系。 方法 :CHF患者 4 5例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 17例 ,根据NY HA分级将CHF患者分成Ⅱ、Ⅲ、Ⅳ级 3组 ;根据体重分成恶病质组及非恶病质组。用酶联免疫法测定IL 6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 1β、TNF α ,用比色法测定NO。 结果 :CHF组血清IL 6、IL 1β、TNF α和N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IL 6、NO在心功能Ⅱ、Ⅲ、Ⅳ级时均显著升高 ,TNF α在Ⅲ、Ⅳ级时显著升高 ,而IL 1β在Ⅳ级时才显著升高。不同病因的CH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恶病质组及非恶病质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血清TNF α与IL 6呈正相关 (r =0 .5 82 9,P <0 .0 1)。结论 :血清IL 6、IL 1β、TNF α、NO水平与CHF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CHF严重程度的指标 ;IL 6、IL 1β、TNF α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患者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平衡失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12 2例CHF患者及 30例健康人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浓度。结果 :①CHF患者血浆中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 (P <0 .0 5或 <0 .0 1) ,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 ,TNF α水平呈进行性增高 ;CHF患者血浆IL 6及IL 10水平 ,心功能Ⅲ、Ⅳ级者明显高于对照者 (P <0 .0 5或 <0 .0 1) ,而心功能Ⅱ级者与对照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TNF α与IL 6 (r =0 .6 18,P <0 .0 1)、IL 10 (r =0 .5 6 6 ,P <0 .0 1)均呈正相关 ,但TNF α与IL 10的比率 (TNF α/IL 10 )也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 ,IL 10的升高与TNF α的升高相比明显不足。结论 :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CHF患者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升高的同时伴有抗炎性细胞因子升高的相对不足 ,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NF-α和IL-6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 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TNF α ,IL 6浓度 ,用二维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1 血清IL 6、TNF α、去甲肾上腺素 (NE)在CHF各组均升高 ,但心功能Ⅱ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心功能Ⅲ级 ,Ⅳ级组IL 6 ,TNF α ,NE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和对照组 (P均 <0 0 5)。IL 6、TNF α、NE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r=- 0 6 3,P <0 0 1 ;r=- 0 54,P <0 0 5;r=- 0 58,P <0 0 1 )。 2 随心衰程度加重 ,血清TNF α、IL 6和NE浓度越高。TNF α与NE ,IL 6与NE呈明显正相关 (r =0 57,P <0 0 1 ;r =0 51 ,P <0 0 5)。 3 随心衰程度加重 ,血清IL 6与TNF α浓度越高 ,且二者呈正相关 (r =0 39,P <0 0 5)。结论 :CHF患者血清TNF α和IL 6浓度升高 ,尤其中重度CHF患者更加明显 ,并与LVEF呈负相关 ,提示血清IL 6、TNF α水平可作为CHF严重程度的判断与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乌梢蛇水解液对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乌梢蛇水解液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 (CIA)大鼠的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将CIA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 (0 .5mg/kg)、中剂量组 (5mg/kg)和高剂量组 (15mg/kg) ,每天给予灌胃乌梢蛇水解液一次 ,共用 2 1d。疗程结束后处死动物分离血清 ,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TNF α、IL 1β、IL 4和IL 10的水平。 结果 CIA大鼠外周血清中TNF α水平明显升高而IL 10水平低下 ,IL 1β和IL 4水平与正常大鼠无差异 ,中剂量和高剂量的乌梢蛇水解液能降低CIA大鼠血清TNF α水平和提高血清中IL 10水平 (P <0 .0 5 ) ,对IL 1β和IL 4水平无影响 (P >0 .0 5 )。结论 乌梢蛇水解液能下调CIA大鼠血清中TNF α水平 ,提高IL 10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PE)治疗前后血清IL 6、IL 12、TNF α水平变化。方法 使用血浆置换技术治疗重型肝炎74例,采用ELISA法检测IL 6、IL 12、TNF α。结果 PE治疗后IL 6、TNF α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IL 1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 1)。本组重型肝炎的成活率为66.2 %。结论 PE治疗后能降低血清IL 6、TNF α水平,提高IL 12水平,减轻重型肝炎时肝细胞的损伤,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炎症标记物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 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患者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2 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0例 ,分别测定血清中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结果 :①SAP、UAP、AM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②UAP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TNF α均显著增高 (P <0 .0 1) ,但与IL 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AMI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④AMI与U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⑤血清中CRP、IL 6、TNF α在AMI发病的 72h以内有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炎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AMI时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以作为病情稳定性的指标 ,对判断病情和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2 (IL 2 )、IL 6、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 3 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清IL 2、IL 6,IL 8及TNF α水平 ,并以 3 0例健康人血清中IL 2、IL 6、IL 8及TNF α水平作为对照。  结果   3 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IL 6、IL 8、TNF α显著高于缓解期 (P <0 0 1) ,而缓解期血清IL 6、IL 8、TNF α与对照组相比仍然有差异 (P <0 0 1) ;IL 2浓度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发作期和缓解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清IL 6与IL 8,IL 6与TNF α ,IL 8与TNF α水平均呈正相关 (r=0 70 9,0 63 3 ,0 615 ) ,但与IL 2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血清IL 2、IL 6、IL 8、TNF α不仅参与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时的发病机制 ,而且在慢性炎症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肺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 62例肺癌患者和 3 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L 6、IL 8、TNF α的水平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作显著性分析。结果  62例肺癌患者IL 6降低 ,而IL 8和TNF α水平升高 ,P <0 0 5。肺癌各病理类型患者血清中IL 6、IL 8、TNF α无差异 ,P >0 0 5。肺癌患者各分期存在较大差异 ,分期越晚 ,IL 6水平越低 ,而IL 8和TNF α水平越高。结论 IL 6、IL 8、TNF α是与肺癌病情变化和预后相关的细胞因子 ,可作为肺癌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DNA结合活性在小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病变胰腺组织早期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L 精氨酸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EP ;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凝胶迁移率法 (EMSA)分析胰腺组织中NF κBDNA结合活性 ;碘比色法测定血清淀粉酶活力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 ;留取胰腺组织分析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评分 ;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胰腺组织 (丙二醛 )MDA含量 ,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胰腺组织 (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活力。结果 L 精氨酸腹腔注射后 ,小鼠出现AEP的改变 ;胰腺组织NF κB结合活性呈动态的改变 ,0 .5h时即开始增高 ,6h达到高峰 ,12h时仍高于NS组 (P <0 .0 1)。血清IL 6、TNF α水平 6h ,12h时均显著升高 ,高于NS组 (P <0 .0 1)。6h时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 ,12h时仍高于NS组 (P <0 .0 1) ,12h时T SOD活力下降 ,与NS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在L 精氨酸诱导的AEP早期 ,病变胰腺组织存在NF κBDNA结合活性的升高 ,NF κB参与L 精氨酸诱导的AEP的病情演变 ;机制可能与NF κB介导TNF α、IL 6,氧自由基产生及参与氧自由基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抑制NF κBDNA结合活性可能有助于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一氧化氮(NO)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酶联免疫法和比色法测定 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 3 0例健康者血清 (TNF α)及NO水平。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 α(61 3± 5 4)ng/L及NO(47 3± 14 2 )umol/L较对照组血清TNF α(10 3± 2 6)ng/L及NO(2 1 3± 6 7)umol/L均明显升高 (均P <0 0 1) ,且TNF α与NO呈显著正相关 (r =0 562 ,P <0 0 1)。结论 心衰时TNF α和NO均增高 ,随心衰加重增高更明显 ,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衰 ,CHF)患者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12 2例CHF患者及 3 0例健康人血浆中TNF α和IL 6的浓度。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X线胸片测心胸比。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 ,TNF α水平呈进行性增高 ;IL 6水平仅在心功能Ⅲ级、Ⅳ级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TNF α、IL 6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r =-0 .5 13 ,r =-0 .45 3 ,P <0 .0 1) ,与心胸比呈正相关 (r =0 .5 0 1,r =0 .43 8,P <0 .0 1) ;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 (r =0 .3 42 ,r =0 .3 0 4,P<0 .0 1)。结论 CHF患者TNF α和IL 6升高可能是心功能恶化的免疫学标志之一 ,提示炎症机制参与心力衰竭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 30例UA患者 (UA组 )、3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 (SA组 )、37例非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对UA及S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所示斑块形态进行分析 ,按积分法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结果 :①UA组患者血清CRP、IL 1β、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 (P <0 .0 5~ 0 .0 1)及对照组 (P <0 .0 1) ,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②UA组患者Ⅱ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 (6 6 .6 7%∶2 0 % ,P <0 .0 1) ;③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UA组重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④Ⅱ型斑块患者的血清CRP、IL 1β、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斑块类型 (P <0 .0 5~ 0 .0 1) ,而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间血清CRP、IL 1β、TNF α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UA患者体内存在炎性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炎症在UA的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IL 1)、TNF α、白细胞介素 4 (IL 4 )对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表达的调节。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各细胞因子作用下的LIF与IL 6水平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PT PCR)测定各细胞因子作用下的LIF与IL 6转逆子水平。结果 :在IL 1、TNF α作用下LIF与IL 6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IL 4作用下IL 6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LIF水平却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IL 1、TNF α有上调骨髓基质细胞LIF与IL 6表达 ,IL 4能上调骨髓基质细胞IL 6表达 ,却下调LI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42例MODS和 3 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1β(IL 1β)与白介素 6(IL 6)含量。结果 :MODS血清TNF α、IL 1β与IL 6含量 (各为2 77.64±5 4.3 6ng/L ,2 40 .97± 2 0 .87ng/L ,3 84.96± 73 .19ng/L)明显高于对照组 ( 2 3 .3 7± 7.96ng/L ,40 .65± 5 .87ng/L ,3 0 .2 6± 3 .61ng/L) ,P均 <0 .0 0 1;死亡组TNF α、IL 1β与IL 6含量 (各为5 5 4.86± 95 .69ng/L ,3 3 8.87± 41.2 1ng/L ,5 97.3 7± 118.3 6ng/L)高于非死亡组TNF α、IL 1β与IL 6含量 ( 2 77.64± 5 4.3 6ng/L ,2 40 .97± 2 0 .87ng/L ,3 84.96± 73 .19ng/L) ,P均 <0 .0 1。结论 :TNF α、IL 1β与IL 6对MODS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起作用 ,监测MODS患者血清TNF α、IL 1β与IL 6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单核因子在幼年脊柱关节病 (JSp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夹心ELISA法同时测定JSpA患者血清、关节液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1α (IL 1α)、IL 1β、IL 6、IL 8、IL 12、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等单核因子水平及部分炎性指标水平 ,同时对血清中各单核因子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各单核因子在血清和关节液中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JSpA患者血清IL 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IL 1β水平却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0 1) ,除IL 12外 ,关节液中其他单核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血清水平 (P <0 0 1)。血清中部分单核因子水平与炎性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其中IL 6水平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6 2 6、0 5 11、0 5 0 4,P值分别为 0 0 0 95、0 0 42 9、0 0 46 3)。血清中TNF α和IL 1α水平明显正相关 (r =0 94,P <0 0 1) ,IL 12和IL 1β水平正相关 (r =0 6 0 ,P <0 0 5 )。TNF α在JSp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r =0 86 ,P <0 0 0 0 1) ,血清中IL 1β与关节液中的TNF 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r =- 0 86 ,P <0 0 0 0 1)。关节液中IL 12和IL 8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 (AP)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32例老年AP患者及 2 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中NO和TNF 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老年AP患者血清中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病情加重降低更为明显 (P <0 0 1 ) ;而血清TNF 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病情加重升高更为明显 (P <0 0 1 ) ,NO和TNF α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结论 NO及TNF α是参与老年AP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检测其变化有助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高血糖对老年人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  选择年龄≥ 60岁及 18~ 30岁的健康人各 2 0例 ,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被研究者的血糖在短时内升高 ,并维持在 15~ 16mmol·L-13h ,观察血糖升高前、30min、1h、2h、3h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变化。  结果  老年组血TNF α(4 7± 0 7)ng·L-1明显高于青年组 (3 6± 0 8)ng·L-1;IL 6(3 7± 0 6)ng·L-1明显高于青年组 (3 1±0 6)ng·L-1(P <0 0 1)。在葡萄糖钳夹期间 ,老年组的葡萄糖用量明显低于青年组 (P <0 0 1)。 2组病人血糖急性升高后 ,血中TNF α和IL 6水平均明显增高。青年组血TNF -α、IL -6在血糖升高后 1h达到最高峰 (5 4± 0 64)ng·L-1,3h后回复到基础水平。老年组病人血细胞因子升高后的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组 (2组病人在 2h与 3h的炎性细胞因子差值有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  急性高血糖能引起血中TNF α、IL 6等炎性递质增高 ,并且这一作用在老年人中被放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与血脂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 (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 6 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CHD组 33例 ,非CHD组 31例。测定两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IL 1β和TNF α。 结果 :CHD组血TC、TG、IL 1β、TNF α显著高于非CHD组 (P <0 .0 1) ,而HDL C显著低于非CHD(P <0 .0 1) ;CHD组TNF α与TC呈显著正相关 (r =0 .86 2 ,P <0 .0 1) ,非CHD组TNF α与TC不相关。结论 :IL 1β、TNF α与血脂异常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三者可能均参与了CHD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和IL 6的变化 ,以及胺碘酮对培养的正常人及CHF患者单核细胞 (PBMC)分泌上述细胞因子的影响 ,以明确上述细胞因子在CHF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胺碘酮作用于CHF的免疫学机制。取 2 0例正常人和 2 0例Ⅲ~Ⅳ级的CHF患者静脉血 :①测其血清TNF α、IL 1β和IL 6含量 ;②离心取PBMC ,分别加入胺碘酮和脂多糖 (LPS)等 ,使胺碘酮的终浓度为 0 ,0 .1,1和10 μmol/ml进行培养 ,经 2 4h孵化后 ,取培养液上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培养上清中TNF α、IL 1β和IL 6。结果 :CHF患者血清TNF α、IL 1β和IL 6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 ,并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P <0 .0 0 1)。TNF α与IL 1β和IL 6呈正相关 (r=0 .96 84,0 .9786 ;P均 <0 .0 0 1)。胺碘酮对两组PBMC分泌TNF α、IL 1β和IL 6均具有抑制作用 ,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①细胞因子TNF α、IL 1β和IL 6参与CHF的发生 ;②胺碘酮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 ,对心力衰竭患者产生改善心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