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82条指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原文第316条指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从本条无法看出真武汤证的病机,参阅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  相似文献   

3.
正真武汤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一般用于阳虚水泛的病证。本方出自《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方中附子辛、甘,性热,温肾  相似文献   

4.
裴新军  丁兆伦 《陕西中医》2003,24(5):438-439
《伤寒论》论真武汤凡二条 :82条“太阳病 ,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动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31 6条“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5.
黄悦 《光明中医》2012,27(12):2535-2536
《伤寒论》原文中有两处提及本方。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  相似文献   

6.
余在先  贾丽丽 《光明中医》2012,27(2):351-353
真武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方药物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其主要功效为温阳利水,所治病证见于原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和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李岩 《世界中医药》2012,7(1):63-64
真武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阳虚水泛、水蓄、水逆及阳虚内痛诸多病症的基础方或通治方。其原文见于《伤寒论》第82、316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为太阳病过汗而致阳虚证。另外,还见于少阳病篇330条:"少阳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真武汤主之。"此为少阴病阳虚证。兹就  相似文献   

8.
<正>《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  相似文献   

9.
仲景所制之真武汤由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用。《伤寒论》所载真武汤方证共有两处,一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水气内动。即太阳病篇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一是少阴病,肾阳亏虚,水气内停。此为少阴病篇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6条论及"真武汤"时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中前云"自下利者",后复云"或下利",前后不一,历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从考据学出发,综合运用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方法,对此条原文重新进行考证。研究发现,该条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文字增衍与讹化,经历了由"不利"到"而利"最终到"自下利"的讹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除了在少阴病篇有甘草汤、桔梗汤等专门治疗咽部疾病的专方之外,其他各篇均未单独对咽部疾病进行论述,通过对太阳病篇中涉及到咽部干燥症的条文的详细解读,来揭示其隐藏的关于咽干症的一系列治则和治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药物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发现《伤寒论》甘草方药量效关系的相关知识。方法:收集《伤寒论》甘草相关的方剂及条文,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数据库,构建甘草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并从图中进行模式发现,从而整理和研究《伤寒论》甘草方药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结果:从总述和分述的甘草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中,能系统、全面、多层次地展示甘草的方药量效规律。结论:基于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群结构知识发现方法能够在已知的中医文献中挖掘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有价值的知识,为其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传承和拓展提供可鉴之法。  相似文献   

13.
唐瑛 《河南中医》2008,28(5):4-6
四肢骨节疼痛在《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篇都可以见到,但以太阳和少阴篇多见,共涉及原文十三条次,汤方六个。一般来说,时间短,疼痛范围广,疼痛程度较轻,并兼有外感症状为太阳伤寒证;疼痛局限于骨节,疼痛较剧烈,兼有少阳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四肢疼痛明显,兼有太阴寒湿证,为太阴中风证;疼痛时间较长,病情缠绵,疼痛剧烈,可为肌肉,可为骨节,结合当地气候是否湿邪为患,首先考虑风湿;本为少阴体质,疼痛反复发作,四肢沉重疼痛,兼有水肿,多为肾阳虚衰,水饮内停证;而疼痛剧烈,伴有冷痛,多为肾阳虚,阴寒内盛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金匮要略》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并与《伤寒论》的方合并后找出《伤寒杂病论》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最终找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方法:对《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中的方(除单方)分别采用双向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分4组统计出单药和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找出支持度高于0.1的单药和支持度、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1,3组前6位高频单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芍药;2,4组有桂枝、半夏、芍药、茯苓、干姜、人参;2组前6位高频药对有桂枝、芍药;半夏、干姜;桂枝、茯苓;桂枝、白术;人参、桂枝;人参、半夏;4组有桂枝、芍药;人参、半夏;人参、桂枝;人参、干姜;桂枝、茯苓;桂枝、麻黄。结论:《金匮要略》用药多温,重扶阳;张仲景治内科杂病,侧重补虚,扶正祛邪,治外感病,偏向驱邪,常用解表法;始终保脾胃,重后天之本;药物使用有明显的核心倾向,形成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以常用药对为纽带的方族;从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常用药对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用药大体一致,后者用药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5.
丹参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功能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和论证丹参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以利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全面梳理丹参在历代本草学中的流传情况,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丹参功用。同时,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的分布和构成,在归类基础上提炼出丹参古代整体功用,进而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比较分析,发现古今功能主治的异同,发掘丹参潜在功能,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加以论证。结果:古代本草学中丹参功效可概括为13类: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凉血消痈、清热泻火、和血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止痛、理气、平肝息风、止痒和壮骨。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分布和构成显示其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痹病、痈疽疮疡、疥癣瘙痒、脚气、虚损等29类疾病,除与《中国药典》记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相吻合的功能主治外,丹参还应用于中风、痹病、骨痿、水肿、诸热、咳嗽、胎动不安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显示丹参具有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紊乱、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和增值、抑菌等作用。结论:通过古今比较,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佐证,确认平肝息风、止痉、利水消肿、壮骨、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咳、安胎为丹参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6.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著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笔者从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组方配伍分析、药理药效学研究、现代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并为其制剂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周建锋  张沁园  曲夷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79-1081
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  相似文献   

18.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2):4506-4509
笔者通过对芍药品种的本草考证和对黄芩汤配伍组方的分析,探寻白芍与赤芍在品种、产地加工、炮制方法、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异同;并从功能主治等方面加以比较,探讨《伤寒论》"黄芩汤"中的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白芍。在进行考证时,笔者从芍药本草记载的本原,即最早收录该品种的本草古籍,按照主流本草发展的脉络,理清该品种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并以功能主治为主线,搞清赤白芍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现代白芍的应用大约起始于宋代,它与赤芍的区别主要是加工方式不同,而其原植物品种是相同的。笔者从历史源流、植物基原、产地加工、炮制方法的角度搞清了芍药品种的来龙去脉,探讨和分析了赤白芍从不分用到分开使用的发展变化,以及黄芩汤中芍药的品种。最终,笔者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证实在2000多年前《伤寒论》成书时白芍尚未出现,而根据《名医别录》所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的产地加工方法推断,"黄芩汤"中使用赤芍更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实质及其生理病理与证治方面作一论述,提出太阳的实质是卫阳,太阳病实质即卫阳病,调理卫阳是治疗太阳病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邓家刚教授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湿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邓家刚教授门诊治疗脾胃湿病的经验处方,将符合标准的119张中药处方依次录入系统,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方法进行用药规律及特点的挖掘,来探索并分析出治疗脾胃湿病用药规律。结果 经分析得出,119张处方中,涉及病症以胃痛病(55例)、湿阻病(21例)、胃痞病(16例)居多,证型则以肝胃不和(45例,37.81%)、脾虚气滞证(14例,11.76%)、脾虚湿困证(18例,15.13%)为主,虚实证候以实证(73例,61.34%)所占比例最为之大;用药频率排名前十的为陈皮(67)、厚朴(64)、茯苓(59)、半夏(55)、郁金(53)、柴胡(53)、白芍(47)、石斛(46)、栀子(46)、党参(44)等;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陈皮和茯苓(45)、半夏和陈皮(41)、白芍和柴胡(40)、柴胡和厚朴(35)、白芍和厚朴(34)等;所用药物性味大多为辛、苦、寒,主归脾、胃、肝经,药物功效分类则以补虚药(22.21%)和理气药(12.90%)为多。结论 邓教授治疗脾胃湿病,始终以其“理湿勿忘通瘀滞”的思想为指导,灵活运用“反性配伍”和“寒温和合”的遣方用药方法,擅用理气化湿、疏肝健脾,兼以化瘀行滞的方药,从而形成其治疗脾胃湿病的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