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腹泻以大便稀薄,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为主证。一般责之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列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务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兹将常见证治,略陈一隅之见。一、脾虚多兼湿滞补益宜佐消导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多缘脾胃运化失健,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而泻,互为因果,是以缠绵难愈,故慢性腹泻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理中汤、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多发病证 ,发病多较急 ,西医药对有明显胃肠道感染因素的小儿腹泻 ,疗效较好 ,但对中医辨证属于脾虚泻者疗效较差。中医药治疗此类迁延性腹泻 ,具有较好疗效。近年来我们将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有效临床验方 ,制成口服液 ,治疗本病 2 0 0例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 .1 .1 西医诊断标准 病程在 2周以上 ,大便次数较多 ,每日 3次以上 ,伴有大便量或性状的改变 (大便量多 ,多为不成形…  相似文献   

3.
中医胃病证动物模型研究揽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病证结合是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特色,而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也是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桥梁。中医胃病证的研究也应尽可能选择符合或类似中医胃病证的模型。近年来有关胃病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可概述如下:胃脘痛病因学模型、胃溃疡证病结合模型、慢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胃癌及癌前病变模型、寒性呕吐模型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姜石颗粒治疗慢性腹泻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腹泻脾胃虚弱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姜石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每日大便次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石颗粒治疗慢性腹泻脾胃虚弱证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朱方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胃炎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登记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论述朱方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对其病证结合、中西互参、身心同治及方药运用特色进行总结,并列举病案以佐证。[结果]朱方石教授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四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分别对应其四个病理时期(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做到分期辨病。在此基础上辨证,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气虚瘀热证、肝胃不和证四个常见证型,辨证施方,辨病用药,病证结合。另外强调食养结合,身心同治,临床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朱方石教授病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分期辨病,病证结合,辨病用药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老年慢性腹泻的中成药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泻是指大便或溏或泄,排便次数多于平时,有时带有不消化食物,或含脓血.多见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癌等疾病.临床上腹泻持续或频频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从中医角度总结出老年慢性腹泻的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运用参苓白术丸、加味香连丸、四神丸3种中成药治疗本病,效果突出,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以大便次数增多,可多达十余次,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患者无腹痛,大便常规及细菌培养未见明显异常.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腹泻尚无行之有效之法,而中医治疗体现出了独特优势.此病属于中医“消渴”、“泄泻”的范畴,基本证型有“肠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虚湿盛”等.本文兹对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藤平健并病论中多处论及潜证,认为潜证作为一种阴阳虚实错杂证的病态,实际就是慢性病中的并病,其治疗法则当依循并病的治疗原则。研究发现藤平健与小仓重成不同的并病观是并病论与潜证分歧的根源。并病与潜证,都是对复合病证的一种解释,小仓重成并病观外延狭窄,藤平健的并病概念宽泛。潜证建立在针灸治疗原则基础上,对《内经》的不同认识是藤平健并病论与小仓重成潜证理论基础差异所在,《伤寒论》方证体系与针灸治疗相融合构成了潜证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特质。潜证与并病一样,都是对方证相对体系中复合病证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汉方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肠激惹综合征是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过去称此病为结肠痉挛、粘液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笔者自 1994~ 2 0 0 0年 ,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该病 37例 ,疗效较好 ,现小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肠激惹综合征 ,简称IBS ,有不能用结构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肠道功能紊乱症状 ,并常伴有精神障碍。按照罗马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 ,有痉挛性腹痛 (以左下腹多见 )和便秘 ,有慢性便秘伴间歇性发作的腹泻 ,大便频率 (超过 3次 天或少于 3次 周 )、大便性状异常 ,持续或反复发作时间在 3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IBS…  相似文献   

10.
余达 《中外医疗》2012,31(33):113+115-113,115
目的分析来该院接受美常安治疗的慢性腹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用120例来该院接治疗的慢性腹泻患者,采用美常安进行治疗。另选用慢性腹泻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常安之外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通过观察期对慢性腹泻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的情况(观察患者的大便性状、每天大便次数的变化)等来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2周之后,两组患者的慢性腹泻症状都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95.84%,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总治愈率为81.55%,2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常安对慢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治疗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符合中医泄泻病范畴,脾胃湿热证是本病常见证型,泄泻脾胃湿热证常兼见其他证型,导师刘铁军教授通过经典方剂合用治疗此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痰热壅肺证与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西医学两个不同医学体系的概念,他们之间只是部分交叉重合的关系.引申到中西医的病证关系上,西医一病可见于数证,中医一证分属于西医数病,故病与证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等同或相当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有交叉重合,因而如何恰到好处的掌握好辨证与辨病关系,将其融合互补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以伏气温病立论,结合虚劳理论,系统论述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则,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其证治规律,认为艾滋病的病因类似于温病理论中的杂气,证候分型可总括为内伤杂病证型和外感热病证型.治疗内伤杂病证型应以内伤杂病治则为纲,兼以凉血解毒、辛凉发散,以保存正气、杀灭邪气为要;治疗外感证型应以六经、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为纲,兼以益气养营,以截断传变、防止闭脱为急.艾滋病各种复杂的症状在长期的病程中有规律可循,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腹泻是指婴幼儿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此病多因伤食、外感或脾胃虚寒所致,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疾病。此病好发于2岁以下婴儿,1岁以内约占半数,并以夏秋季发病数为最高。现将笔者在体科病房1981年以来收治的婴幼儿腹泻42例治疗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为高。笔者临证以胃苓汤化裁治疗寒湿、湿热、伤食或脾虚等各类证型的小儿腹泻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小儿腹泻病邪有不同,发病有久暂,体质有强弱,且小儿患病,易虚易实,故临床见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总结李佃贵教授在治疗便秘病证属浊毒内蕴证的证候、四气五味归经及用药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李佃贵教授门诊治疗便秘病的经验处方,通过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依次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探索并分析便秘病证属浊毒内蕴证的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90首处方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为枳实、大黄、厚朴、当归、川芎、瓜蒌、石膏、知母、乌药、藿香;药性大多为辛,苦、寒,主归脾、胃、大肠经;主要证候为大便偏干或黏腻不爽,胃脘部胀满,腹部隐痛,口干、口苦,心烦,乏力,纳少或纳呆,夜寐差,舌质暗红,苔黄腻。结论李佃贵教授治疗浊毒内蕴证的便秘病,治则为清热化湿、化浊解毒,具体以行气、化湿、清热、活血化瘀药组成,用药特色以辛开苦降为主,化湿与活血化瘀药为辅,两者相结合以祛浊毒。  相似文献   

17.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5):905-908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肺热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肺热证包括风热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热炽盛证等。依据肺热证的共性而采用疏风散热和(或)清化解毒的共同治法,并因肺热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兼证等不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19,(5):905-908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肺热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肺热证包括风热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热炽盛证等。依据肺热证的共性而采用疏风散热和(或)清化解毒的共同治法,并因肺热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兼证等不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9.
中医称腹泻为“泄泻”。腹泻包括的范围较广。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分解吸收障碍、肠炎、各种机械性刺激以及时令气候变化而致的泄泻,均属腹泻的范畴。其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肠鸣、腹胀、少腹重坠不适等。其中,急性腹泻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而致,性质多属实热。因病程较短,病变单纯,故治疗较易。至于慢性腹泻,多因内伤久病或脏腑功能低下所致。其性质多属虚寒,且病程缠绵,病情复杂,故治疗较难。现将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健脾渗湿法刘××,女,23岁,1964年2月26日初诊。产后腹泻年余,大便每日3~4次。近两月来大便稀薄如鸭粪,完谷不化。另外腹胀肠鸣、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气短面白、口不渴、面浮肢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而滑、脉细无神(右关为甚)。证属脾虚湿困,运化失常。处方:党参20克,云苓30克,白术20克,生山药30克,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吾师王邦才教授运用反激逆从法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老师临诊,整理相关病例资料,总结其对治疗慢性腹泻的辨证思路和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王教授认为慢性腹泻病人病程迁延日久,病机复杂,往往清之乏效,温之不应,健脾无功,补肾鲜验,故治疗当以复方图治,反激逆从,双向调节,或温清并用,或补泻兼施,或气血同调,并适当配伍风药,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慢性腹泻患者,辨证是其关键,然后遵从反激逆从原则,配以风药治疗,后期则予以调理脾胃,才能使顽疾痊愈。[结论]王邦才教授巧妙运用反激逆从法治疗慢性腹泻具有独到的临证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