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身麻醉中广泛应用吸入麻醉药,主要是由于其应用方便、可预见的临床作用(根据临床信息、呼末麻醉药浓度);同时,与静脉麻醉药相比,可以根据呼末麻醉药浓度准确估计其组织浓度;此外,应用吸入麻醉的病人总的麻醉消耗相对便宜.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卤族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2.
吸入麻醉是临床麻醉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大量研究证实吸入麻醉药对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试验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吸入麻醉药MACBAR(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blocking adrengic response)是指行吸入麻醉时,当50%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上腺素能反应受到抑制时,该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气内麻醉药浓度。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的MACBAR受不同药物配伍,患者自身生理及病理、年龄、体温、体内酸碱平衡、实验者测定方法、并存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临床麻醉工作  相似文献   

4.
柳垂亮  李玉娟 《医学综述》2010,16(14):2093-2095
以异氟烷为代表的多种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否损害脑认知功能尚未定论。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对不同年龄段的啮齿动物脑神经功能产生广泛而多样的作用。吸入麻醉药促进发育神经元凋亡与麻醉药的种类和剂量、细胞的类型相关,通过诱导内质网钙离子释放导致细胞内钙失调是其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吸入麻醉药因其安全、可靠、稳定、易于控制等特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全麻手术中。近年来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可以通过减轻细胞损伤,降低梗死面积等方式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对脑、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吸入麻醉药可通过激活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凋亡、基因调控、减少自由基产生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吸入麻醉药对机体脏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对于手术中合理使用麻醉药及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物实验中常用麻醉药的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实验中常用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又分为吸入麻醉药和注射麻醉药,吸入麻醉药有乙醚等;注射麻醉药有戊巴比妥钠等;局部麻醉药有利多卡因等。  相似文献   

7.
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化吸入麻醉药是指将液态吸入麻醉药溶解在脂肪乳中,通过腹腔注射或静脉输注而发挥麻醉作用.吸入麻醉药的吸收需经特殊的挥发罐、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而且有些吸入麻醉药在高浓度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或者由于沸点过低而限制了吸入麻醉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药物对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林丽  周良学  王健 《医学综述》2008,14(15):2347-2350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是公认的评价吸入麻醉药效价强度的主要指标,也是探讨吸入全身麻醉药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的手段之一。MAC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药物对MAC的研究最为透彻。七氟烷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因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广泛用于临床。本文就镇静药、镇痛药、麻醉气体、局部麻醉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等不同药物对七氟烷的MAC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麻醉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临床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综述了局部麻醉药以及包括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在内的全身麻醉药物,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0.
吸入麻醉药(inhaled anesthetic)应用于临床麻醉160年来,由于其具有麻醉作用强、可控性好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但是其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神经元烟碱受体(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nAChRs)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nnAChRs以及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该受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唐冬梅 《医学综述》2012,18(7):976-978
新型卤代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异氟烷等)因具有麻醉效能高、可控性强、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在小儿临床麻醉中具有显著优势。婴幼儿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吸入麻醉药可能更易造成未成熟大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甚至延迟的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目前关于吸入麻醉药影响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12.
郑少强 《医学综述》2011,17(9):1383-1386
吸入麻醉药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的临床麻醉,其神经毒性一直是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发现,接受吸入性麻醉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细胞凋亡、神经损伤。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婴幼儿和大脑结构发生退行性变的老年人,对神经毒性物质异常敏感,暴露于吸入麻醉药后,可出现记忆、认知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吸入麻醉药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氨酪酸受体活性增强以及脑代谢改变相关。现就吸入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吸入麻醉药是临床常用麻醉药物之一,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在脑中维持足够的分压,并可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细胞膜和膜内蛋白作用,产生催眠、遗忘、制动、肌肉松弛等效应。非去极化肌松药即肌肉松弛药在临床外科手术中有着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吸入麻醉药可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图像法对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效应做出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热力学的宏观理论和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结合数学图像,探讨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其他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二者相对大小对浓度效应的影响.结果 ①前者大于后者时,随着麻醉药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越来越显著;②前者小于后者时,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越来越不显著;③两者相等时,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浓度效应趋于稳定.结论 浓度效应的存在能用数学物理的方法 给予证明;浓度效应是否趋于显著,其关键因素在于血液对麻醉药的摄取率与血液对其他混合气体的平均摄取率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5.
吸入麻醉药相关的儿童苏醒期谵妄和躁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短效吸入麻醉药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已广泛用于儿童疾病诊断及手术操作,然而接受吸入麻醉的儿童在麻醉苏醒期常会出现吸入麻醉药相关的苏醒期谵妄(emergence delirium,ED)和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儿童出现ED/EA时,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文中就吸入麻醉药相关的ED/EA的定义、发生率、影响因素、评估方法、预防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理想的吸入麻醉药应具备易挥发、对呼吸道无刺激、麻醉强度大、可控性好、体内代谢少、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小,以及无肝、肾毒性等特点。随着新型吸入麻醉药的开发和研制,以地氟烷和七氟烷为代表的第3代卤素类吸入麻醉药,与传统的恩氟烷、异氟烷等相比,其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等更接近理想,使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下就近年来地氟烷和七氟烷在临床应用中的对比研究作一总结。1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乙醚、氟烷,到异氟烷、安氟烷,再到现在的地氟烷、七氟烷,随着新的吸入麻醉药的开发及吸入麻醉技术的广泛开展,吸入麻醉正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七氟烷与其他吸入麻醉药相比,由于其突出的特性,被誉为现代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18.
吸入麻醉药,尤其是卤族类麻醉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被大量使用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具有独特的心肌保护作用,并且由此开辟了吸入麻醉药临床应用的新领域--脏器保护.然而,与基础实验众口一词的有益结果所不同的是,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至今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面对那些阴性结果,研究者们更需小心求证.吸入麻醉药应用的时机、患者的体质、手术类型、围术期相关药物的使用等都是今后临床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本文旨在总结30多年来有关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浅析既往临床研究的局限,以期对今后更为细致的实验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作为吸入麻醉药效强度的评价指标,尽管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但对吸入麻醉而言,迄今尚无其它更好的指标来代替MAC,因为它可以定量比较不同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强度(效价)以及对呼吸、循环、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吸入麻醉剂作用机制的研究,而且临床医生使用它便于掌握麻醉病人的深度和评价影响麻醉剂量的因素。现将MAC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吸入麻醉药对肌肉松弛药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麻醉技术多为多种麻醉药的复合应用,诸种药物之间可能产生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1〕。吸入麻醉药对肌松药的影响多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程度不仅因吸入不同的全麻药种类而异,且与麻醉药的浓度和时间密切相关。1吸入麻醉药的肌肉松弛作用1.1吸入麻醉药的肌松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