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吸入麻醉通过减少心肌氧耗在缺血性心肌的氧供需平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对缺血性心肌损伤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临床麻醉中,吸入性麻醉药的该特性可以为围术期缺血性心功能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另一种途径.虽然吸入性麻醉药的麻醉或血流动力学以外的其他药理学特性可能参与其中,但是地氟烷和七氟烷围术期预防心肌缺血损伤的机制迄今尚未明确.此外,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近期发表的指南建议在非心脏手术中,如果患者有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风险,在全身麻醉中宜采用吸入性麻醉药物进行麻醉[1].由于这个建议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故本文对吸入性麻醉药在非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吸入麻醉药,尤其是卤族类麻醉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全身麻醉药物.它们在被大量使用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具有独特的心肌保护作用,并且由此开辟了吸入麻醉药临床应用的新领域--脏器保护.然而,与基础实验众口一词的有益结果所不同的是,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至今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面对那些阴性结果,研究者们更需小心求证.吸入麻醉药应用的时机、患者的体质、手术类型、围术期相关药物的使用等都是今后临床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本文旨在总结30多年来有关吸入麻醉药心肌保护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浅析既往临床研究的局限,以期对今后更为细致的实验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麻醉围术期经常面临的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如何避免或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芬太尼及瑞芬太尼作为临床常用阿片类麻醉药,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心脏患者的临床麻醉,并通过多种途径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该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对于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在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4.
龙海林  徐昆 《医学综述》2008,14(22):3480-3482
丙泊酚是一种常用全身麻醉药,对多种器官组织具有保护作用。研究发现,丙泊酚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是临床麻醉研究的焦点之一。为了更好地认识丙泊酚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从而对临床麻醉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本文就此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吸入麻醉药(inhaled anesthetic)应用于临床麻醉160年来,由于其具有麻醉作用强、可控性好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但是其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神经元烟碱受体(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nAChRs)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nnAChRs以及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该受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全身麻醉中广泛应用吸入麻醉药,主要是由于其应用方便、可预见的临床作用(根据临床信息、呼末麻醉药浓度);同时,与静脉麻醉药相比,可以根据呼末麻醉药浓度准确估计其组织浓度;此外,应用吸入麻醉的病人总的麻醉消耗相对便宜.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卤族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7.
七氟烷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万华 《疑难病杂志》2013,12(4):327-330
<正>近年来,吸入性麻醉药心脏保护机制的研究倍受关注。有研究者提出了麻醉药预处理(anesthetic-induced preconditioning,APC)概念,即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之前使用吸入性麻醉药,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减轻缺血心肌炎性反应及减少细胞内Ca~(2+)超载,从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其中七氟烷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心肌保护作用较强的一种吸入性麻醉药,其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各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有关。现对近年来七氟烷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加以综述。1七氟烷预处理特点七氟烷预处理(sevoflurane-induced preconditioning,SPC)是指在心肌缺血和/或再灌注前分次间断或连续吸入一定浓度的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是目前常用非吸入全身麻醉药,具有镇痛与麻醉作用,使用方便,因此临床应用较广,尤其在野战麻醉中使用更多。许多报告认为氯胺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但近年来也发现氯胺酮实质上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因而临床上对各种病例  相似文献   

9.
神经外科手术的质量、预后在一定程度上与麻醉管理有关。因此,围麻醉期如何进行脑功能监测,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缺氧损害,是临床麻醉中必须注意的问题。1 神经外科麻醉的一些争议1.1 神经外科手术用静脉麻醉还是吸入麻醉 了解麻醉药对脑生理学的影响对解决这一问题极为重要。不同麻醉方法提供的手术条件取决于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麻醉药仅具有限的调节作用。麻醉药对脑的特殊影响也受其他药物、通气功能、病人体位、脑脊液引流、手术本身和其他因素左右。吸入麻醉药多数有脑血管扩张作用,尤其在颅内顺应性降低时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林琳  景瑶 《国外医学情报》2004,25(11):10-13
研究发现吸入麻醉药可保护心肌免受可逆或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吸入麻醉药介导的抗缺血效应可明显影响心血管功能,降低动脉及冠脉灌注压,抑制心肌收缩,舒张冠脉并影响电生理;此外还可不同程度地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心肌氧供的适度改变、能量依赖性细胞功能的存储以及冠脉血流的增加可部分介导吸入麻醉药的抗缺血效应;但改变心肌代谢与冠脉灌注并非吸入麻醉药抗缺血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年龄、麻醉、手术方式、麻醉药物等。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因而对认知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由于对全身麻醉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全身麻醉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也将逐步明确.从而使临床麻醉医生更加合理地选用全身麻醉药。  相似文献   

12.
 全麻药在孕、产妇及婴幼儿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关啮齿类、哺乳类及非人灵长类的基础研究表明,全麻药可对发育中大脑产生神经毒性,造成神经细胞凋亡和神经发育受损。因此,探究改善全麻药发育期神经毒性的措施及机制对于制定临床麻醉方案,指导产科及儿科麻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改善全麻药发育期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涉及的措施包括应用麻醉辅助药、内分泌激素类药物、植物提取物及营养类物质等。  相似文献   

13.
郑少强 《医学综述》2011,17(9):1383-1386
吸入麻醉药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的临床麻醉,其神经毒性一直是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发现,接受吸入性麻醉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细胞凋亡、神经损伤。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婴幼儿和大脑结构发生退行性变的老年人,对神经毒性物质异常敏感,暴露于吸入麻醉药后,可出现记忆、认知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吸入麻醉药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氨酪酸受体活性增强以及脑代谢改变相关。现就吸入麻醉药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谢景远 《华夏医学》2014,27(5):140-144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全身麻醉药可导致老年大鼠出现广泛的神经细胞凋亡,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依托咪酯是一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常被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目前关于依托咪酯对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都尚无定论,其机制的阐明可能对临床小儿麻醉用药的安全选择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冬梅 《医学综述》2012,18(7):976-978
新型卤代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异氟烷等)因具有麻醉效能高、可控性强、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在小儿临床麻醉中具有显著优势。婴幼儿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吸入麻醉药可能更易造成未成熟大脑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甚至延迟的持续性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目前关于吸入麻醉药影响发育期大脑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研究吸入麻醉药对气道高反应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入诊的60例行吸入麻醉的气道高反应性患者与同期60例常规治疗(静脉注射麻醉药)的有气道高反应性表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初始值比较,观察组提高肺顺应性的效果及降低气管阻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P〈0.05),吸入麻醉组肺顺应性提高的效果及气道阻力降低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对气道高反应性具有抑制作用,临床手术时此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在全麻药物的作用过程中,有如下现象:在药物浓度上升曲线中,药物效应的改变滞后于药物浓度的升高;在药物浓度下降曲线中,药物效应的改变亦滞后于药物浓度的降低。这种滞后现象不止与药物的代谢和分布相关,神经惯性可能也参与了全麻药物作用并影响了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从而导致了全麻药物作用过程中药物效应改变的滞后。对神经惯性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全麻药物引起的意识丧失和停用药物后意识恢复的机制。本文总结并分析了神经惯性相关研究进展及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衡孝伶  丁力  李飞 《吉林医学》2012,33(33):7178-7179
目的:探讨单次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Ⅰ组为氯胺酮、咪达唑仑联合静脉麻醉;Ⅱ组行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Ⅲ组行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单次静脉全身麻醉加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分别对前期手术麻醉优良率、总有效率、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后期手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用量进行比较。结果:Ⅲ组镇静、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苏醒迅速、简便易行,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而麻醉无效率、局部麻醉药用量、后期手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用量皆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单次静脉全身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为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提供了一种更加确切有效、安全平稳、苏醒迅速、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全麻维持方式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3-05间120例胃肠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分为四组,A组30例患者给予全凭静脉麻醉;B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醉药物时间在25 min以内;C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醉药物时间在25 min以上;D组全凭吸入麻醉,观察四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通过四组的对比分析,四组的手术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6.7%,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6.7%,C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6.7%,D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0%,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的高于A组和C组以及D组,且数据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χ2=7.23,χ2=7.23,χ2=6.26,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临床中对于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和全凭吸入麻醉以及予静吸复合麻醉,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醉药物时间在25 min以上的麻醉方法均可行,能够有效的降低躁动,临床医师可以有效的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选取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郭航  张生锁  潘宁玲 《医学综述》2012,(18):3050-3053
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患者的镇静及镇痛,其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接受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免疫功能通常处于失调或被破坏的状态,任何操作和应激都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其免疫功能和预后。有研究结果表明,麻醉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并且与肿瘤患者术后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麻醉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于围术期患者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