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对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林丽  周良学  王健 《医学综述》2008,14(15):2347-2350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是公认的评价吸入麻醉药效价强度的主要指标,也是探讨吸入全身麻醉药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的手段之一。MAC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药物对MAC的研究最为透彻。七氟烷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因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广泛用于临床。本文就镇静药、镇痛药、麻醉气体、局部麻醉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等不同药物对七氟烷的MAC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麻醉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临床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综述了局部麻醉药以及包括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在内的全身麻醉药物,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3.
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化吸入麻醉药是指将液态吸入麻醉药溶解在脂肪乳中,通过腹腔注射或静脉输注而发挥麻醉作用.吸入麻醉药的吸收需经特殊的挥发罐、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而且有些吸入麻醉药在高浓度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或者由于沸点过低而限制了吸入麻醉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全身麻醉中广泛应用吸入麻醉药,主要是由于其应用方便、可预见的临床作用(根据临床信息、呼末麻醉药浓度);同时,与静脉麻醉药相比,可以根据呼末麻醉药浓度准确估计其组织浓度;此外,应用吸入麻醉的病人总的麻醉消耗相对便宜.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卤族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5.
丙泊酚注射痛的机制及预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琛  王国林 《医学综述》2006,12(2):106-108
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注射痛较常见。影响因素包括静脉口径、注射速度、静脉输液的速度、药物浓度、血液缓冲效应、药液温度、注射器材料、混注药物等。预防措施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前者使用有全身或局部镇痛作用的药物,预先注射或混入丙泊酚药液一同注射。非药物方法包括选用粗大静脉、减慢注射速度、改变制剂成分、改变药物浓度和温度、使用滤器等。目前宜根据临床情况综合使用上述方法,提高效果,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6.
杨艺  杨桐伟 《吉林医学》2010,31(5):680-681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以下简称吸入麻醉药)麻醉效能强、可控性高以及苏醒迅速,在全身麻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型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51W89,简称Cis)具有不释放组胺,心血管反应小等优点,使其在全身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对Cis具有明显的肌松增效作用,延长其作用时间,同时也可降低抗胆碱酯酶药拮抗Cis的肌松效果,早期停用或降低吸入麻醉药浓度可以消除或降低吸入麻醉药所致的残余肌松,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早期恢复,尽早安全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7.
秦志均 《医学综述》2012,18(16):2626-2629
罗库溴铵是一种起效迅速的非去极化肌松药,注射部位疼痛和注射后体动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运用。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液的理化性质和注射后导致中间介质的释放有关。改变溶液的理化性质或在注射前使用一定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激肽释放酶抑制剂、抗组胺药、环氧化酶抑制剂等能有效预防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吸入麻醉药物一般分为气体麻醉药物和挥发性麻醉药物两类.气体吸入麻醉药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和氙气.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物又分为羟基烷、卤代羟基烷和卤羟三类.羟基烷主要是乙烷;卤代羟基烷包括甲氧氟烷、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卤羟主要包括氟烷和氯仿.吸入麻醉药物均以气体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发挥麻醉作用.虽然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在临床已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吸入麻醉药物具有麻醉效能强、可控性高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新型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复习,有助于深入认识全麻原理,合理规范药物的临床适用范围,以及正确解释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全身麻醉后。影响POCD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其中老龄是POCD的首要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麻醉也是影响POCD的一个重要因素。报道称,麻醉方式对于POCD并无大的影响,而麻醉药物却能够通过很多的机制影响认知功能。其中,吸入麻醉药,尤其是异氟醚和七氟烷的作用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发现,吸入麻醉药对于认知功能的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使用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可以引起学习和记忆功能减弱;而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有缓解β样淀粉酶沉积,促进学习记忆的作用,但其机制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衡孝伶  丁力  李飞 《吉林医学》2012,33(33):7178-7179
目的:探讨单次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Ⅰ组为氯胺酮、咪达唑仑联合静脉麻醉;Ⅱ组行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Ⅲ组行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单次静脉全身麻醉加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分别对前期手术麻醉优良率、总有效率、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后期手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用量进行比较。结果:Ⅲ组镇静、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苏醒迅速、简便易行,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而麻醉无效率、局部麻醉药用量、后期手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用量皆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单次静脉全身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为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提供了一种更加确切有效、安全平稳、苏醒迅速、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吸入麻醉药(inhaled anesthetic)应用于临床麻醉160年来,由于其具有麻醉作用强、可控性好的特点,因而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在麻醉维持过程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吸入麻醉药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但是其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神经元烟碱受体(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nAChRs)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nnAChRs以及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与该受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强 《吉林医学》2010,(33):5999-5999
目的:探讨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常规拔牙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使用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注射液和压力注射器;对照组使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和一次性5ml注射器。对两组病例进行麻醉效果评价,分析两种注射药剂在口腔局部麻醉中的效果。结果:在口腔局部麻醉中,试验组麻醉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局部麻醉中应用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不但可以达到促使局部血管收缩的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由于麻醉药吸收而引起的全身反应,延长麻醉时间,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注射点对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30例:解剖手法定位组(A组)取锁骨中点上1cm左右为穿刺点,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单点注射组(S组)超声引导下在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第一肋骨三者相接的位置注射20mL局部麻醉药;两点注射组(D组)超声引导下先在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第一肋骨三者相接的位置注射10mL局部麻醉药,然后在臂丛神经的上方再注射10 mL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10mL和2%利多卡因10mL的混合液。记录各组的操作时间,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及镇痛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阻滞程度及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并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S组和D组麻醉效果满意率更高,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完全率升高(P<0.05)。与D组相比,S组尺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消失时间延长(P<0.05)。3组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刺破血管3例,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眼睑下垂6例;S组和D组无刺破血管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发生,发生眼睑下垂分别为8、5例。结论与解剖手法定位相比,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点和两点注射法的麻醉效果较好,镇痛时间较长,相关并发症较少,两点注射法对尺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较快。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750-3750
硬膜外注射局部麻醉药加阿片类药物与鞘内给药被同样重视。与鞘内给药相比,硬膜外注射,诸如局部麻醉药加阿片类药物的优点包括副作用小、呼吸抑制发生率低等。药物注入硬膜外腔后,到达脊髓前必须首先跨过硬脊膜。除硬脊膜造成的物理屏障外,硬膜外腔内有很多血管,药物注入后全身吸收,会出现明显的再分布现象。硬膜外腔内还有脂肪、结缔组织、淋巴网及脊神经的前根与后根,所有这些都能够与脂溶性药物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以双频指数为控制变量的闭环反馈吸入麻醉药用药系统,并通过临床验证确定该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整个研究分为建立用药系统和临床验证两个阶段。首先建立闭环控制用药系统,系统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部分为吸入麻醉药闭环控制软件《吸入麻醉执行者》,在此软件中建立了吸入麻醉药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软件的反馈算法采用PID算法,此软件与麻醉深度监护仪、注射泵、紧闭循环麻醉机等硬件共同组成闭环控制用药系统。临床验证阶段使用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多种药物进行闭环反馈麻醉,并选择腹腔手术、开胸单肺通气手术、肥胖患者等不同人群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使用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多种药物闭环反馈麻醉控制双频指数的稳定性均达到或超过人工控制麻醉的水平,闭环反馈麻醉系统在开胸单肺通气手术、肥胖患者等药代动力学变异很大的患者中取得满意的效果,说明采用BIS作为控制变量是可行的,采用PID算法作为系统控制算法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结论采用BIS作为控制变量,PID算法作为控制算法的吸入麻醉药闭环反馈用药系统控制多种吸入麻醉药能够保证患者麻醉深度平稳,对单肺通气及肥胖患者等药代动力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系统性能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6.
张德丽 《四川医学》2005,26(6):697-698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是新型隐球菌血行播散引起的全身多系统感染性疾病,其有病程长,起病隐匿,早期易误诊,顽固难治,预后差等特点。我院收治1例患儿,经静脉用药180d,鞘内注射76次,皮损处局部注射及雾化吸入应用两性霉素B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静脉乳化异氟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茜  陈玉培 《医学综述》2008,14(15):2350-2353
直接静脉注射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导致动物或人的组织器官严重损害甚至死亡,而乳化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作用且不良反应小。乳化异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全麻药,直接静脉注射可获得确切的可逆性麻醉作用,其MAC静脉相似文献   

18.
艾司洛尔和芬太尼对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循环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身麻醉诱导时置入喉镜和气管插管可引起高血压、心动过速和颅内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使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许多药物如吸入麻醉药、交感神经阻滞药、血管扩张药、局部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上述药物的组合被推荐应用于减轻气管插管反应。我们结合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和儿茶酚胺变化特点 ,观察 15例采用艾司洛尔和芬太尼预处理患者的麻醉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6月— 2 0 0 3年 2月 ,选择我院 6 0例需要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 ,术前均有原发性高血压病 ,ASA分级…  相似文献   

19.
<正>吸入麻醉药MACBAR(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blocking adrengic response)是指行吸入麻醉时,当50%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上腺素能反应受到抑制时,该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气内麻醉药浓度。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的MACBAR受不同药物配伍,患者自身生理及病理、年龄、体温、体内酸碱平衡、实验者测定方法、并存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临床麻醉工作  相似文献   

20.
麻醉药及辅助用药(22 7种) 一、全身麻醉药 (一)吸入麻醉药 1.氟烷 Halothane 溶液剂 2.恩氟烷 Enflurane 溶液剂 3.异氟烷 Isoflurane 溶液剂 4.七氟烷 Sevoflurane 溶液剂 5.氧化亚氮 Nitrous Oxide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