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背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近年开展一项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保留颈椎重要结构的基础上对颈椎病实现脊髓减压。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创微型钛板置入颈椎管成形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轴性症状明显率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明显低于单开门组(P〈0.05),颈曲指数丢失值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显著低于单开门组(P〈0.05)。微创颈椎管成形组末次随访1例患者2枚钛钉轻微松动,患者无异常症状。单开门组治疗中6例开门时出现铰链侧断裂,将断裂椎板切除,脊髓表面覆盖人工硬脊膜加以保护。结果表明,微创颈椎管成形组与单开门组相比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无差别,但治疗后并发症远低于单开门组。  相似文献   

2.
王昊  王沛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37-2042
背景:颈椎后路治疗后脊髓后移位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质是脊髓受到外力后的一种形态学改变。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MRI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3组:5 mm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改变程度、轴性症状指标评估比较。 结果与结论:3组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脊髓后移〉5 mm组患者表现轴性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提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减压后脊髓后移位的距离与治疗后的轴性症状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管后路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36例;17分计算法(JOA)标准判定术后疗效,参考Hirabayashi计算恢复率。结果:随访3个月至6年。优19例,良8例,可7例,无效2例,无复发。优良率7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可通过扩大矢状径达到减压目的,又不易损伤神经,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谭桃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96-1497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经典手术[1].近远期的临床优良率可达85%以上,但是经典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存在两大缺点:一是缝线固定易断裂,早期活动容易出现再关门,二是轴性症状发生率较高[2].  相似文献   

5.
李宽宽  夏磊  桑亮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49-2054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 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 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多以颈椎后路单开门多见,常合并颈椎阶段性不稳,为了重建或恢复颈椎的稳定性,保护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减轻和防治继发性损害[1],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我院2004年2月~2006年10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内固定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护理2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2003年我院对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行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经围手术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对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均取颈后路正中切口,采用An方法进行侧块螺钉固定。结果:随访10~27个月,平均17个月。术中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及椎动脉损伤。经JOA评分评估,本组优15例,良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有效率85.2%,优良率77.8%。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减压充分、内固定坚强,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9.
王间萍  王小梅  张梅华 《全科护理》2013,(25):2365-2365,2370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各种类型的颈椎病中危害最为严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的神经损害[1]。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采用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加自制侧块锚钉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8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后路单开门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2例颈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ARCH钛板固定C3、C5、C7椎板与对应侧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比较术前术后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术前JOA评分9.3,术后评分13.7,总体改善率为57.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钛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防止再关门,及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颈椎病单开门手术治疗,大多采用缝线悬吊等门轴侧固定的方法来维持椎板处于开门状态,其固定效果不太理想。 目的:分析Neulen钛板置入内固定并开门侧植骨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采用Neulen钛板置入内固定并于开门侧植骨治疗32例患者。 结果与结论:32例颈椎病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JOA评分由治疗前(8.7±3.6)分提高至治疗后(14.6±2.4)分,改善率为(63.3±8.9)%(P 〈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X射线及CT显示门轴侧缝隙消失,CT部分层面可见开门侧植骨愈合有类似于骨性椎板存在,显示椎管扩大满意,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移位及再关门的现象。结果表明颈椎后路单开门治疗中应用Neulen钛板置入内固定并开门侧植骨,能有效维持椎板开门状态,钛板周围植骨融合率78%。钛板两端的叉形设计使得较少的螺钉即可达到较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钛板固定后能够达到对开门侧形成真正的刚性支撑而非弹性固定,使门轴侧形成牢固的即刻稳定,使得门轴侧更容易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 min,出血量(196.3±141.4) m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 min,出血量(220.91±128.21) m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传统方法采用术中解剖标志定位,定位较模糊,且容易受患者个体差异及术者经验的影响。目的:观察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01/2009-12共施行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119例,对单开门术式进行了部分改进,行个体化椎管横径测量法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和随访时的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共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3个月。JOA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末次随访时疗效分级,优57例,良43例,优良率89.3%。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仅有3例患者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为2.67%。提示颈后路个体化精确椎管横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病减压彻底,脊髓后移充分,手术方法简单规范,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和颈肩痛症状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三明治"植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固定后应用"三明治"植骨法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所有患者做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术前、术后行X线摄片、三维CT,MRI检查观察颈椎管容积、脊髓信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行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6.85分,手术后平均9.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3.50分,术后三维CT提示植骨成活,椎管管径扩大;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移3~6mm,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应用"三明治"植骨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满意,是一种新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椎后路单开门加侧块内固定治疗椎管狭窄伴不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后路单开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对21例颈椎管狭窄脊髓损伤合并颈椎不稳定病人,采用Ⅰ期后路单开门减压加侧块钢板内固定,椎间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查体按日本矫形学会joA分级法评定,拍颈椎片观察小关节融合情况。结果经过平均9个月随访,本组术前平均评分为9.5分,术后评分为16.2分,平均改善率86.6%。术后4月复查椎间小关节已融合。CT复查片示开门侧未见有再关门现象。结论侧块内固定加单开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伴不稳是疗效确切、术式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颈椎后路椎板成形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脊柱外科对19例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同定术,对术前动力系统的准备、手术体位、头架的安放,术中开门和钢板内固定过程中涉及的器械、动力系统的使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19例经后路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因体位和动力系统原因影响手术进程.手术时间95~130 min,平均时间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90 ml,术中C臂透视证实Centerpiece钢板位置良好,术后除1例出现脑积液漏,7例出现颈肩部轻度疼痛伴有酸胀、僵硬症状外,未出现脊髓损伤、血肿等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未发现螺钉固定不稳、松动、钢板移位、再关门等现象,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Centerpiece钢板内固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较好的一种手术方式.掌握Mayfield头架的使用,摆放好体位,熟悉手术步骤,准备和使用好动力系统有助于该手术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