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2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节段脊柱内固定系统在不同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三维节段脊柱内固定系统CD、TSRH等治疗脊柱畸形26例,其中特发性侧凸19例,先天性侧凸2例,后凸畸形5例,均以后路矫形自体骨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经6~27个月随访,平均10.4个月.侧凸冠状面畸形平均矫正率为61.4%;矢状面后凸术后平均32.5°;旋转畸形平均矫正Ⅰ度,顶椎最大偏距平均矫正率为65.1%;后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59.2%.所有病例无脱钩、断棍、感染、骨折以及脊髓神经损伤.结论三维节段脊柱内固定系统不仅可以完成畸形的三维矫正,而且矫正可靠,稳定性高,术后可不用石膏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与高速磨钻(high-speed drill,HSD)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集关于比较应用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2名研究人员分别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临床研究,包括4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4个队列研究(cohort study,CS),共计631例患者,其中超声骨刀组314例,高速磨钻组3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手术相关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与高速磨钻组相比,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间[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24.7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36.80,-12.76),P0.0001]、术中出血量[MD=-69.94,95%CI为(-115.40,-24.47),P=0.003]、术后引流量[MD=-53.21,95%CI为(-86.95,-19.46),P=0.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优势比(odds ratio,OR)=0.30,95%CI为(0.09,0.95),P=0.04]和脑脊液漏发生率[OR=0.30,95%CI为(0.09,0.95),P=0.04]均明显低于高速磨钻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安全有效,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 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 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分析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 方法: 两位研究者独立对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进行文献检索,收集关于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与回顾性研究。语种限中、英文。两位研究者独立评价各研究的质量,且将各研究中的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提取整理为电子基线表,并将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 结果: 共纳入7篇研究论文,191例患者被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术后与术前VAS评分的均数差为5.33(95%CI:4.11~6.55); 术后与术前Cobb角的均数差为14.47° (95%CI:11.32°~17.61°);术后与术前ESR均数差为40.20mm/1h (95%CI:27.80~52.60);术后与术前 C-反应蛋白的均数差为30.44mg/L (95%CI:12.12~48.76)。 结论: 手术联合置管冲洗引流病灶治疗脊柱结核有较好的治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级别,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畸形状态和身体状况,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样本量小和方法学上的缺陷,因此单侧入路或者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孰优孰劣,仍存在争议。目的: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椎体后凸成形入路及灌注骨水泥过程中的技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中英文数据库,手工检索9种国内相关杂志,检索日期均从创刊至2014年3月,收集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系统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07例患者656个椎体。结果显示,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目测类比评分[WMD=-0.05(P=0.58)]、短期随访(≤3个月)[WMD=-0.02(P=0.25)]与长期随访(≥12个月)[WMD=-0.08(P=0.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短期随访[WMD=-0.13(P=0.73)]和长期随访[WMD=-0.26(P=0.8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水泥用量和操作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侧入路较双侧入路有优势;影像学结果中术前、术后后凸角及角度恢复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结果、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时间上,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新型钉棒系统、融合器、微创技术的应用,脊柱外科手术量逐渐增多、手术范围扩大、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脊柱术后感染率逐步增高也日趋显现。脊柱术后感染常常导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增加,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后果。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手术的患者857例,根据是否术后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8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因素对脊柱术后感染的影响,通过分析34例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治疗策略。结果与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率为3.97%(34/85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肌力≤3级、术前免疫功能减退、有急慢性感染、肥胖、手术时间≥180 min、出血量≥600 m L、输血、植异体骨、未规范使用抗生素、术前及术后尿便失禁或留置导尿时间≥3 d、术后转入ICU、引流管根数、留置引流管天数等变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变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急性或慢性感染、肥胖(体质量指数>30 kg/m2)、术后转入ICU这3个因素是脊柱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预防这3个危险因素及其他可能影响脊柱术后感染的因素,另外不同脊柱术后感染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治疗,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单纯骨折愈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脊髓损伤合并骨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及创伤外科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间的住院患者2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分为2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患者12例、骨折无脊髓损伤组患者16例。分别于伤后第2,7,14,28天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8例患者中,在损伤第2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与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7,14,28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比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P<0.05)。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从第7天快速升高,至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然无显著下降。在骨折无脊髓损伤组,第2天升高,第7天升高幅度达到最大,至第28天,升高幅度下降。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发生显著变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时期参与骨折愈合及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型胸腰椎骨折损伤AO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方法:选取5名医师,根据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影像,用新型AO分型系统独立对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损伤患者进行分型。对同一例患者,5名医师在一次分型中只要有1名医师分型不同即认定为不一致。6周后,打乱资料顺序再次分型。全部资料均不含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标记,应用加权Cohen′s Kappa系数(unweighted Cohen Kappa coefficients)评价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结果:新型AO分型系统的可信度Kappa系数为0.60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782。在3大骨折类型中,压缩型(A型)和分离移位型(C型)损伤的判定具有中、高度的可信度和极好的可重复性,可信度Kappa系数分别为0.604、0.66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分别为0.787、0.761;牵张型损伤(B型)判定的一致性相对较差,可信度Kappa系数为0.36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657。损伤各亚型整体一致性,可信度Kappa系数为0.526,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701;其中B2型一致性最差,可信度Kappa系数为0.214,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633;其次为A4型,可信度Kappa系数为0.32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685。结论:新型胸腰椎骨折损伤AO分型系统具有中、高度的一致性和极好的可重复性,但对A4和B2型骨折判定的可信度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enterpiece钛板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自2010-03-2011-12采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4例颈椎疾患。结果 手术时间为(140±15)min,术中出血量为(275±25)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8-18个月,平均8.5个月,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出现螺钉松动,5例出现轴性症状。术前JOA评分为(9.8±2.9)分,末次随访时为(15.3±1.1)分,改善率达(65.4±9.3)%。影像学复查示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10.4±1.5)mm,末次随访时为(15.6±1.4)mm,椎管扩大率为(68.3±8.9)%。C5节段脊髓后移(3.13±1.82)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Cobb角术前为(13.1±1.6)°,末次随访时为(11.3±1.8)°,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nterpiece钛板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有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2012年8月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TDH)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37~64岁,平均45.3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16例,旁中央型8例;突出为硬性18例,软性6例。突出部位:T7/8 2例,T8/9 4例,T9/10 4例,T10/11 5例,T11/12 9例。其中3例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4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和Otani分级,并通过Bridwell标准评价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3例术中硬脊膜损伤,术中修补后2例术后未发生脑脊漏,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置管引流后治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3.5年,平均2.1年。术后定期门诊复查。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间未见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术前改良JOA评分为4.4±2.4分,术后3个月为8.7±2.3分,末次随访时为9.0±2.3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改善率为(74.6±16.6)%。根据Otani分级,优9例,良1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2例截瘫患者中,1例无明显恢复,1例术后半年由Frankel A级恢复至C级。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块均达到Ⅱ级或Ⅲ级愈合,术后6个月时Ⅰ级愈合6例,其余均达Ⅱ级愈合,19例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9个月时均达到Ⅰ级愈合。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节段间塌陷等。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