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王老师临床中治疗银屑病医案展开讨论。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大家在王琦老师的指引下,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主病主方思想、辨体用方用药特色、伏邪理论等多方面、多层次对银屑病的临证诊疗展开了探讨。认为王老师治疗银屑病在主病主方基础上结合分期论治,始终抓住"血分湿热"的病机观以及"素禀伏热"的伏邪观,治疗上以凉血止血,散瘀消斑,清热利湿为法,且认为银屑病与特禀体质有关,另辟蹊径从调理体质入手,用乌梅、蝉衣、无柄灵芝、制首乌等改善过敏体质状态。弟子根据王琦老师主病主方思想以及临证病案总结出王老师治疗银屑病的主方——牛角银屑汤,认为牛角银屑汤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银屑病的症状,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
异病同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异病同证不同治的原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病机的不同,提出了对异病同治的新理解,指出临床治疗时需要把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以及审机论治结合起来,合理应用异病同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董国菊 《环球中医药》2014,(12):961-963
房定亚教授在临证中主张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中医辨病论治有独到的观点和临证经验。本文主要介绍了房定亚教授提倡的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包括首辨病名,治病求本,专病专方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剖析了房教授力主辨病论治的初衷,以及其为了推进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深层考虑。房教授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完整、独到,对临证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次“王琦讲堂”,大家在王琦老师的讲解下,围绕功能性便秘的概念、诊断、病机、主病主方思想、辨体用药经验等方面展开了探讨。王琦老师治疗功能性便秘在主病主方(传导通幽汤)基础上结合辨体用药,始终抓住大肠传导失司的病机特点,且善用经方、小方、药对,思路独到,足资领悟。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医既有辨证论治亦有辨病论治。近年来 ,许多学者一方面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等方面入手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辨证论治的丰富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从辨病论治着手 ,努力寻找专病通治方 ,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条途径对专病通治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 ,中医要发展 ,病证结合是关键 ,要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工作 ,促进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1 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模式 ,但忽略引起证候的疾病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  相似文献   

8.
朱良春病证结合思想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朱良春病证结合思想。认为其具体体现为: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辨证论治,专病专药;见薇知著,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9.
为正确认识病证实质,理清辨病与辨证之固有关系,提高辨证论治效应,特作病机本末分析。提出病机有本末之别,而证候遂有本从之异,于是诊病由之而辨有无、分间甚、别繁简,识证以之而定结构、计类型、验奇恒;于是治疗因之而订定治法模式,谋划不同论治策略,便有治本治末、治本为主、惟本是治、舍本治末等施治方案。病机本末之关乎辨证论治者如此。惟其病有本证,故辨病无非辨证,所云辨病宜重于辨证者,实则辨本证重于辨从证耳。医者认识疾病病机之本末及夫本证从证之情,要在素间磨炼,历年积淀,亟需总结自身经验,且须效法古贤,旁及众家,方可系统认识病证根本,使辨证论治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0.
郭振球 《山西中医》2009,25(5):47-48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即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