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内大迎穴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内大迎穴,对照组采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4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构音功能的评级进行疗效评定;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舌体运动功能(即舌伸出齿外的长度、左右运动及上抬的角度)的评分情况来进行间接疗效观察。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舌体运动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内大迎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人迎穴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治疗4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深刺内大迎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深刺内大迎穴,对照组采用金津、玉液点刺放血,4周后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分来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6.67%,治疗组有效率86.67%。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刺内大迎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组,提高了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施苍龟探穴法,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28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Frenchay构音障碍功能评定,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吞咽功能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50.00%;构音障碍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与构音障碍评级分布差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苍龟探穴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改善中风后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构音功能方面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舌针为主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构音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舌针为主加廉泉穴针刺,同时配合语言训练对中风后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与语言训练相结合,针刺疗法以舌针为主配合廉泉穴进行治疗;对照组按常规体针取穴原则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但治疗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舌针为主配合语言训练可最大限度地改善中风后构音障碍的言语清晰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人迎穴治疗中风并发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加电针双侧人迎治疗;对照组30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73.3%,P〈0.01,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电针双侧人迎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效果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内科、针灸、理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苍龟探穴法,对照组则采用提插捻转法。两组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构音功能方面疗效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吞咽及构音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在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吞咽及构音功能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应用深刺内大迎穴方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82例中风后出现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分两组,各41例,均予以“醒脑开窍”的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选取玉液、金津穴位进行点刺放血,治疗组予以深刺内大迎穴的方法治疗,4周后采用吞咽障碍以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临床总体治疗疗效对比来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评分以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以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针灸治疗中,深刺内大迎的方法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疗效显著,提高了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舌下针刺法对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和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 177例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和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8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舌下针刺联合脑心通胶囊,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联合脑心通胶囊。两组脑心通胶囊均每日3次,每次1.6 g,连续口服40天。两组均每2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包括肢体运动、吞咽功能、言语功能、舌体运动、情感状态)积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8.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吞咽功能、言语功能、舌体运动、情感状态及总积分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肢体运动、情感状态及总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舌下针刺法治疗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和假性球麻痹疗效确切,且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及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72.34%低于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9.36%(P0.05);研究组治疗后FMA、MBI、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能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及运动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舌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滋平  伦新  刘炳权 《新中医》2002,34(8):42-43
目的:观察舌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舌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以单纯体针治疗,均12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6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舌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优于单纯体针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舌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吞咽功能障碍4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舌针治疗。两组均以7d为1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分别为(77.75±5.65)分、(65.75±5.49)分,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3.87±5.60)分、(42.62±4.66)分(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舌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舌针为主治疗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王祖红  叶建  朱晓云  管遵惠 《中国针灸》2005,25(11):820-822
目的:观察舌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观察组以舌针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以单纯体针治疗.结果:舌针为主治疗中风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8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舌针治疗中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梁钊明  古剑雄  黄小妹 《新中医》2020,52(3):131-133
目的:观察舌三针配合Vitalstim低频电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PD)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例PD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均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舌三针配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手段治疗。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量表、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对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评定,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效果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SA、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SA、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P<0.01),且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配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可提高PD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效果,可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吞咽造影术评估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SA评分、WST评级、吞咽障碍程度评分、MBI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吞咽障碍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治疗DAS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与舌肌功能训练对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4位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n=48)和对照组(n=46).针刺组选取人迎、廉泉、风池等;头针取双侧头部运动区中、下2/5.人迎穴直刺,廉泉穴行“合谷刺”,头针于运动区中、下2/5处斜刺.对照组采用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进行训练.结果: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2组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的程度,治疗2个疗程后针刺组有效率达89.6%,对照组仅达43.9%,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刺颈项咽部腧穴,可使延髓所支配的有关吞咽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可反射性刺激上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针刺头部运动区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增加脑损伤部的血流量,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重建上运动神经元对延髓运动核的支配.因此2组穴位的作用可上下呼应、相互促进,共同促使该病康复,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吞咽困难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阿呛穴联合开窍利咽棒、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具有吞咽障碍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阿呛穴联合开窍利咽棒、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组(对照组),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以及总体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经综合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统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阿呛穴联合开窍利咽棒、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且方法简单易行,费用低廉,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环颈七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颈七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80例,均予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颈颈部治疗。以吞咽功能、言语功能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总有效率针刺组85%,对照组4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颈七针能够明显改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和言语功能,减少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且针刺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针刺天枢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天枢、深刺与标准针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39例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实验组深度针刺天枢穴,对照组标准针刺天枢穴。结果:两组治疗后便秘量表积分、大便性状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安全。结论:天枢穴深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