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血管性水肿,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6周以上~([1-2])。相当于中医学的瘾疹~([3-4])。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主要可能与自身免疫和慢性感染相关~([5])。中医认为瘾疹发病主要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于内,六淫侵袭于外;或饮食不节、肠胃湿热;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所致~([6])。脐针是齐永教授发明的高效神奇的新型针刺方法,极具临床研究价值,脐针是一种于脐部施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总结,从穴名穴性、刺灸操作、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神门穴的针灸临床价值。神门穴为手少阴经原穴、输穴,针灸操作中可针可灸,补泻手法强调辨证论治,多用泻法。《针灸大成》中神门穴被广泛用于心部、神志、肺部、脾胃、泌尿系统、肢体经络、五官等病证的治疗。在针灸操作中可单穴使用,也可与其他腧穴配伍使用,与其配伍腧穴绝大部分有特定穴属性且归属于手太阴、手厥阴和足太阳经,其中以配伍鱼际穴和大陵穴出现频次最高。在针灸临证使用神门穴时应注意辨证施治,重视腧穴配伍与刺灸操作,这对神门穴的现代临床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芥子贴膏主要有效成分,以及生/炒白芥子贴膏穴位贴敷后白芥子主要有效成分的透皮率和贴敷部位皮肤结构的改变。[方法] 建立白芥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探索白芥子贴膏中主要有效透皮成分。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A、B、C、D、E、F、G、H和I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分别贴敷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位,B、D、F、H组用生白芥子贴膏贴敷,C、E、G、I组用炒白芥子贴膏贴敷,各组分别贴敷2 h后取下膏药,B、C组即刻,D、E组2 h后,F、G组4 h后,H、I组22 h后分别处死大鼠,并剪下贴敷处皮肤样品。以质液联用系统(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左侧穴位皮肤样本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浓度,并计算透皮率;右侧穴位皮肤使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以观察皮肤结构变化。[结果] 各时点(0.5、1、2、4、8、12、24 h)白芥子贴膏均能透过皮肤,而且峰形稳定,峰面积最大的有效成分为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ST)。生白芥子贴膏组(B、D、F组)贴敷处ST透皮率均显著高于同时点炒白芥子贴膏组(C、E、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2 h组(H、I组)ST透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F、H组ST透皮率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G组ST透皮率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与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肺俞、脾俞与肾俞穴位间比较,ST透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贴敷后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结构较A组疏松,生白芥子贴膏组(B、D、F组)较炒白芥子贴膏组(C、E、G组)疏松更加明显,其中以生/炒白芥子贴膏2 h组(B、C组)皮肤结构松散最明显,4 h(D、E组)皮肤开始逐渐恢复,22 h(H、I组)皮肤结构较整齐。[结论] 白芥子贴膏主要有效成分为ST,生白芥子贴膏药物有效成分ST的透皮率高于炒白芥子贴膏,并且贴敷处皮肤角质层结构更加疏松,更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及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穴位贴敷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行为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IFN-?)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哮喘模型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穴位贴敷2 h组)和E组(穴位贴敷4 h组)。以鸡卵白蛋白(OVA)制备大鼠哮喘模型,14 d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治疗前后引喘潜伏期和发作总持续时间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血清中IgE、IL-4和IFN-?水平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引喘潜伏期显著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理显示肺组织炎症明显;IgE、IL-4显著升高,IFN-?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治疗后引喘潜伏期明显延长、哮喘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肺病理组织观察显示穴位贴敷后支气管及肺实质炎性改变显著改善;血清中IgE和IL-4水平显著降低,IFN-?水平显著升高(P0.05)。D组、E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以通过改善肺组织炎症,减低Ig E、IL-4,升高IFN-?的表达来治疗哮喘,且不同贴敷时间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年轻医生初入临床,误诊误治难免发生,总结3则误诊误治医案,于自己,希望将来能少出差错;于广大年轻医生,亦可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血管外科常见病,属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以下肢大中动脉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肢体缺血综合征,以患肢末端发冷、麻木及间歇性跛行、静息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者伴有坏死感染。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目前,国内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率在60岁以下人群中为3%,70岁以上人群中则增至2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本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原发性痛经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与对照组30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观察治疗3、6、12个月的疗效,及治疗3个月疼痛积分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止痛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寻找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90例住院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粗针体针组、体针组及西药组各30例,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并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评。结果:粗针体针组有效率为86.67%,体针组有效率为66.67%,西药组有效率为56.67%。粗针体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P<0.05)及西药组(P<0.01)。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后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粗针体针组优于另两组(P<0.05,P<0.01)。结论: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对阴虚火旺型失眠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阴虚火旺型失眠证病例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各40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睡眠率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状况,虽然随访后有一定的复发,但埋线组和针刺组的维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在影响PSOI总分上,三组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埋线组和针刺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在影响PSQI各项目上,埋线组和针刺组疗效相当,针刺组除入睡时间、睡眠时间项目外均优于药物组(P〈0.05),而埋线组除睡眠时间外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随访时的PSQI总分及各项目比较,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针刺组除睡眠时间外均优于药物组;而埋线组的维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单纯口服美多巴对照来评价粗针身柱穴平刺结合美多巴口服治疗帕金森病肌僵直的临床疗效,为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寻求一种效佳、安全、简单、实用的中医疗法。[方法]按统一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61例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美多巴组和粗针组。其中美多巴组30例,粗针组31例。美多巴组继续服用美多巴1次125mg,1日4次;粗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粗针身柱穴平刺治疗,每周3次;治疗周期为三个月。分别于疗前、疗后30天、疗后90天和180天回访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和UPDRS附表评分(UPDRS中与肌僵直有关的16项评分),评价其肌僵直症状改善情况,并对其进行安全性和依从性评价。[结果]组内比较,粗针组的两个评分量表在疗后30天、疗后90天及180天回访时与疗前相比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美多巴组在疗后30天、疗后90天及180天回访时,评分与疗前相比评分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在疗后30天、疗后90天及180天回访时,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粗针身柱穴平刺加口服美多巴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僵直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美多巴,说明粗针治疗可有效改善并延缓帕金森病肌僵直症状的进展,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