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 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 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2016年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测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算浙江省成年居民健康期望寿命(HALE),评价浙江省成年人健康水平。方法 收集2016年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死因漏报调查资料和居民自报健康调查数据,采用HOPIT模型对浙江省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进行校正,获得成年居民伤残测度,通过Sullivan方法测算浙江省成年人HALE。结果 成年居民自报健康数据经HOPIT模型校正后,伤残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χ2=5 795.81,P<0.001),女性伤残测度高于男性(χ2=5 353.27,P<0.001);浙江省≥20岁成年人期望寿命(LE)和HALE分别为59.08岁和48.68岁,因伤残损失的健康期望寿命(LHE)为10.40岁,LHE/LE为17.61%,随年龄增长,HALE损失占LE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各年龄组男性的HALE(49.21岁)高于女性(48.14岁),城市(49.92岁)大于农村(47.43岁)。结论 浙江省居民LHE/LE的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加强女性、农村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 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4.11岁和5.86岁,女性增幅高于男性。0岁组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为19.17%,≥5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累计贡献率为67.38%。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7.27%、21.37%、15.76%、12.22%、6.44%和4.86%。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75岁人群寿命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天津市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1999-2011年为76.72~81.46岁,具有上升趋势(t=9.11,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58%;2011-2018年为81.46~81.69岁,为平稳趋势(t=0.89,P=0.387),APC为0.13%。结论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婴儿、老年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的下降,而≥75岁人群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疾病负担变化情况,并梳理不同危险因素归因疾病负担,为综合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摘录1990-2019年中国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粗率和年龄标化率。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描述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粗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对应AAPC(95%CI)分别为5.4%(4.9%~5.9%),4.1%(3.9%~4.2%)和5.6%(5.3%~6.0%)(均P<0.001);年龄标化发病率AAPC稍减小,趋势维持一致。肾癌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和年龄标化DALY率呈增长趋势,AAPC(95%CI)分别为2.2%(1.5%~2.8%)和1.5%(1.2%~1.9%)(均P<0.001),膀胱癌和前列腺癌ASMR呈缓慢降低趋势,AAPC(95%CI)分别为-0.6%(-0.7%~-0.5%)(P<0.001)和-0.2%(-0.3%~-0.1%)(P=0.002),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年龄标化DALY率呈缓慢降低趋势,AAPC(95%CI)分别为-0.6%(-0.8%~-0.4%)(P<0.001)和-0.2%(-0.3%~-0.1%)(P=0.002)。吸烟所致膀胱癌、肾癌和前列腺癌DALY占比分别为48.2%、18.8%和9.8%。吸烟及高BMI所致肾癌年龄标化DALY率呈增长趋势,对应AAPC(95%CI)分别为3.0%(2.8%~3.2%)和4.9%(4.7%~5.0%)(均P<0.001),吸烟所致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年龄标化DALY率稍下降,AAPC(95%CI)分别为-0.4%(-0.6%~-0.2%)(P<0.001)和-0.3%(-0.4%~-0.1%)(P=0.001)。结论 既往30年中国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发病负担逐步加重,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死亡和DALY稍有降低。应继续加强针对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策略,并探索适宜人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HALE)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沙利文法,利用北京市成年人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和HOPIT模型计算得到北京市各年龄组的伤残测度和HALE,以伤残测度为因变量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评价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t=40.351,P<0.001)、性别(t=9.689,P<0.001)、学历(t=5.021,P<0.001)、体育锻炼(t=5.487,P<0.001)和饮酒(t=-2.380,P=0.017)有统计学意义,人均月收入(χ2=3.949,P=0.044)对北京市成年人HALE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结论 收入较低和较高都会导致伤残测度的增加,从而降低HALE,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重点加强女性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无失能期望寿命(DFLE)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调查研究2011-2018年数据,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和微观仿真法计算我国≥65岁老年人的期望寿命(LE)、DFLE、DFLE占比(DFLE/LE)及危险因素所致的DFLE损失,利用Bootstrap法估计95%CI结果 我国≥65岁老年人DFLE为14.27(95%CI:13.85~14.74)年,女性高于男性,经济状况较好者高于经济状况较差者;DFLE/LE为86.33%(95%CI:85.52%~87.18%),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未定期体检、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吸烟和压力分别造成男性0.74、0.41、0.62、0.12年和女性0.82、0.42、0.19、0.20年的DFLE损失。消除以上4种危险因素,可使我国男女性老年人的DFLE分别增长1.73年和1.45年。结论 提高我国老年人DFLE应重点关注男性、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促进老年人定期体检和足量的蔬菜水果摄入、禁烟、缓解老年人压力等措施可提高我国老年人的DFLE。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东省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方法 基于广东省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通过欧洲五维度三水平健康量表对人群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等级logistic回归评价慢性病对人群生存质量的影响,并用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指标评价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结果 共纳入68 550名居民数据进行分析,等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慢性病对生存质量各个维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疼痛/不舒服维度的影响最大[OR=4.48(95% CI:4.20~4.77)],其余依次为焦虑/抑郁[OR=3.95(95% CI:3.62~4.31)]、日常活动[OR=3.69(95% CI:3.37~4.04)]、行动[OR=3.63(95% CI:3.34~3.94)]和自我照顾[OR=3.30(95% CI:2.98~3.66)]。慢性病患者期望寿命比非慢性病人群平均少12.7年,健康调整寿命平均减少14.6年(男性减少17.8年,女性减少9.7年)。人群去慢性病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收益为3.8年(男性为5.1年,女性为2.0年)。结论 慢性病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各维度,从而减少患者的健康调整期望寿命,给人群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从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需为慢性病患者尤其是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可及的医疗照护,照护需不仅关注生理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1990-2019年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选择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伤残损失寿命年等指标描述1990-2019年中国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疾病负担情况,利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描述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变化。采用R软件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0-2030年中国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和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结果 1990-2019年,中国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ASIR呈上升趋势,其EAPC为0.31%(95%CI:0.10%~0.52%);DALY呈现下降趋势,EAPC为-2.81%(95%CI:-2.92%~-2.70%);ASMR呈下降趋势,EAPC为-2.55%(95%CI:-2.66%~-2.45%)。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ASIR在35~49岁年龄段中达到最高,而ASMR随着年龄升高逐渐增加,年龄30~岁开始显著升高;年龄标化DALY率在55~64岁之间达到高峰。男性居民的疾病负担指标均高于同时期的女性居民。根据BAPC模型预测结果,2020-2030年中国全人群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ASIR从2020年的3.45/10万上升至2030年的3.78/10万,增长9.57%,ASMR从2020年的1.45/10万下降至2030年的1.24/10万,降低14.48%。结论 我国因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的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在男性和中老年人群中,需要更加重视对这些人群的关注。2020-2030年预测结果显示ASMR呈下降趋势,ASIR仍在上升。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 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 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01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9.46岁,其中男性为68.68岁,女性为70.23岁;与期望寿命的差距分别为13.72、12.15和15.38岁;分别占期望寿命的16.49%、15.02%和17.97%。与期望寿命相同,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平均差距为1.76岁,两者差距在20~24岁组最小为1.36岁,70~74岁组最大为2.24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65岁女性高于男性,≥65岁则相反。结论 上海市期望寿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健康寿命损失较大,需要在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命质量,尤其是女性和≥65岁男性是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糖尿病患病和死亡对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病因健康期望寿命计算方法,整合人群死因、健康自评以及糖尿病患病等资料,定量分析糖尿病对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以及造成健康损失的内部构成。结果 2013年浙江省15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55.80岁,去除糖尿病病因,男、女性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加0.86岁和1.13岁,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增加1.04岁和0.66岁,女性居民增幅大于男性居民,城市居民增幅大于农村居民;糖尿病死亡、患病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分别为0.10岁和0.79岁,患病/死亡健康寿命损失之比为7.92。结论 2013年浙江省居民糖尿病患病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远大于死亡,应降低城市地区,特别是女性人群的糖尿病流行水平是减少糖尿病对人群健康寿命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An index that evaluates the health level of a population group considering both death and loss of function due to disease is called a summary measure of population health (SMPH). SMPHs are broadly divided into life year indices and life expectancy indices, the latter of which comprise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LE). HLE is included as a policy target in various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 healthcare plans, and the term “HLE” is commonly used in academia and by the public. However, the overall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HLE—such as the precise definition of HLE and methods of calculating HLE—still seems to be low. A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types of HLE are classified into disability-free life expectancy, disease-free life expectancy, qua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self-rated HLE,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examined to facilitat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ppropriate utilization of HLE. In addition, the Sullivan method, as a representativ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HLE, is presented in detail, and major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alculating HLE, such as selection of the population group and age group, estimation of death probability, calculation of life years, and incorporation of health weights, are reviewed. This study will help researchers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HLE type and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HLE research results, and it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vitalization of HL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8-2018年中国4省重点地区人群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探讨肝癌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 为评估该地区综合防控效果、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8-2018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中4省重点地区死因数据, 分析该地区肝癌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 采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采用Arriaga分解法估计各年龄组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 2008-2018年4省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4.37%, P<0.001)。肝癌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长起积极作用, 贡献值0.240岁, 贡献度5.62%;其中, 积极作用最大的是45~49岁年龄组(0.041岁, 0.96%), 消极作用最大的是50~54岁年龄组(-0.015岁, -0.35%)。与2008年相比, 2018年4省重点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4.27岁(AAPC=0.59%, P<0.001), 肝癌CELE增长4.20岁(AAP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计算上海市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分析10年间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的损害。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11年选择3049位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2011年该地区60岁组老年人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分别为26.30岁和18.94岁,各年龄组的女性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但各年龄组的男性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女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脑血管病导致的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最大为60.9%。结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应加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女性老年人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2015年中国居民与全球主要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进行比较;分析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和1990-2015年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结果 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6.2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8.0岁,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4岁和5.2岁。2015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女性均高于男性。我国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浙江、江苏、天津和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较低的省份有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和云南等西部省份。1990-2015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均呈上升趋势,期望寿命增加了9.5岁,健康期望寿命增加了8.4岁。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均高于健康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结论 1990-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各省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汪晟炜    周碧霄    刘智涛    吴宇航    胡松波    郑辉烈 《现代预防医学》2020,(18):3265-3268
目的 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已发表的健康期望寿命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了解国内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现况,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纳入文献从时间、地区、类型、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1篇已发表的文献中,2016年发表文献最多,占比17.6%。从地区上看,全国性研究最多,占比23.5%,其次为东部沿海地区,占比43.1%;直辖市发表文献较多于一般省份。从研究的人群看,60岁以上老年人的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相对较多,占比54.9%。从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结果上看,大部分研究女性健康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健康期望寿命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对老年人群健康较为重视,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直辖市开展的研究较多。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较差,需建立统一的计算方法,增强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纵向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影响的年龄、地区差异。   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 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应用简略寿命表、Arriaga分解法计算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   结果   2010年-2015年,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010和201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分别为2.0岁和1.6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分别为, 东部地区15.4%, 中部12.5%, 西部55.6%。从年龄维度分析, 0~5岁、7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对提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   结论   2010年-2015年全国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降幅为20.0%, 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疾病别维度分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 但对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小; 肺炎对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贡献, 其中0~10岁人群肺炎的改善促进预期寿命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流动老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包括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自理期望寿命, 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的老年人数据,采用Sullivan法分析流动老人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和生活自理期望寿命,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60~64岁流动老人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约为17.7岁,生活自理期望寿命约为20.6岁。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比男性高,但是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也比男性高。慢性病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家庭收入高、教育水平高、流动范围大、参加健康体检、有伴侣、本地朋友多、锻炼时间长都是流动老人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流动老人健康状况整体较好,相关部门需要提升流动老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加强对流动老人的慢病管理,鼓励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龄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低、无伴侣、少数民族的流动老人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