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脑显像与EEG对颞叶癫(癎)灶术前定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癎)的患者152例,其中男108例,女44例,年龄范围3~59岁.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脑显像和长程和(或)视频EEG检查,其中29例无法准确定位者行颅内电极EEG检查.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用x2检验对PET/CT脑显像及长程和(或)视频EEG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PET/CT脑显像定位致(癎)灶的准确性为80.92% (123/152),长程和(或)视频EEG定位致(癎)灶准确性为43.42% (66/152),2种检查方法定位致(癎)灶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2,P<0.01),29例术前无法准确定位的患者行颅内电极EEG定位致(癎)灶,其准确性为100%.结论 发作间期18F-FDG PET/CT脑显像定位癫(癎)灶价值优于长程和(或)视频EEG,与颅内电极EEG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对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定位后进行致(癎)灶的伽玛刀治疗癫(癎)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2005-12~2009-12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50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8岁,病程平均7±11年)进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显示的致(癎)灶的代谢及伽玛刀治疗的病灶分为低代谢组(A组)和高代谢组(B组,包括高低病灶并存);低代谢组根据PET/CT显示的致(癎)灶的数量分为单个病灶组(A1)和多部位组(A2).然后观察伽玛刀的疗效,随访6~28个月.结果:①50例患者PET/CT显像异常率92%(46例).低代谢灶39例,高代谢灶5例,低代谢灶和高代谢灶共存2例.单一病灶30例,多发病灶16例.②A组和B组癫(癎)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③A1组和A2组癫(癎)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A1组疗效明显高于A2组.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ET/CT定位下难治性(癎)痂的伽玛刀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其中高代谢组明显高于低代谢组,单病灶高于多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PET/CT脑3D显像在癫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致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癫患者60例均行24h头皮脑电图、MRI、18F-FDGPET/CT脑显像。25例行皮质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PET/CT图像经过目测和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60例中,18F-FDGPET/CT脑显像阳性者57例,检出率95%,其中患者处于发作间期56例,PET/CT表现为低代谢灶者53例,发作期4例,PET/CT上均表现为高代谢灶。(2)PET/CT显示80%为单发灶(48/60),15%为2个以上病灶(9/60)。单发灶中,66.7%位于颞叶(32/48),另33.3%位于颞叶外皮质(顶叶6例,额叶10例)。(3)PET/CT与皮质脑电图(ECoG)或深部脑电图(DEEG)符合率为96%(24/25)。(4)32例颞叶癫行前颞叶切除术,术后随访结果EngelⅠ~Ⅱ级者30例。非颞叶癫16例,行致灶皮质切除术,12例达EngelⅠ~Ⅱ级。3例未检出致灶,9例DEEG定位双侧致灶未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颅内有病灶癫及明确的颞叶癫患者,PET/CT与EEG以及MRI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没有病灶及非颞叶癫患者,PET/CT是一种无创、敏感、有效的定位癫源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8F-FDG PET/MR 联合动脉自旋标记(ASL)在癫痫患儿中定位致痫区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 年 6 月—2022 年 2 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MR 脑代谢显像的 46 例癫痫患儿。视觉及半定量分析 MR、PET及 ASL 图像,以视频脑电图或手术部位为参考,分别计算 MR、PET/MR、ASL/MR 及 PET/MR 联合 ASL 定位致痫区的准确率。采用配对 χ2检验比较不同成像模式定位致痫区的价值;采用 Cohen’s Kappa 一致性分析比较 PET 与 ASL 定位的一致性。结果46 例癫痫患儿中,MR、PET/MR 及 ASL/MR 定位致痫灶的准确率分别为 45.65%(21/46)、69.57%(32/46)、73.91%(34/46)。与单独 MR 比较,PET/MR 及 ASL/MR 定位致痫区的准确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11.08,P 均<0.01)。PET/MR联合 ASL 序列定位致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结合MRI定位致(癎)灶,指导癫(癎)外科治疗的意义.方法 67例癫(癎)外科治疗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根据术前评估以及术中皮质脑电图监测结果进行致(癎)灶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根据Engel分级将患者分为癫(癎)发作完全控制组(Engel Ⅰ)和癫(癎)发作未完全控制组(Engel Ⅱ~Ⅳ),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67例中48例患者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Engel Ⅰ,71.6%),11例Engel Ⅱ,5例Engel Ⅲ,3例Engel Ⅳ.18F-FDG PET/CT定位定侧结果与MRI检查结果一致或基本一致者63例,其中71.4%(45/63)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18F-FDG PET/CT与MRI检查结果不一致者4例,其中3例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5).63例中MRI与18F-FDG PET/CT均发现局限性异常者为41例,其中80.5%(33/41)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MRI发现局限性病变,但18F-FDG PET/CT呈更广泛性代谢异常者20例,其中55.0%(11/20)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P<0.05).结论 18F-FDG PET/CT结合MRI可为致(癎)灶定位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对下肢开放骨折术后感染的定位诊断价值及对清创术的引导作用。方法 收集医院2018-07至2019-06收治的15例下肢外伤骨折术后可疑慢性局部感染患者资料,清创术前1周内接受18F-FDG PET/CT检查;根据PET/CT影像定位感染灶,并与术后病理、微生物培养结果及PET/CT对照;分别计算骨感染灶和软组织感染灶的平均SUVmax,并与1例SPECT/CT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ET/CT引导下清创术的效果。结果 15例中6例为单纯骨感染灶,3例为单纯软组织感染灶,6例同时存在骨感染灶及软组织感染灶;PET/CT共发现骨感染灶18处,软组织感染灶12处,其中骨感染灶SUVmax为5.1±3.4,软组织感染灶SUVmax为3.6±2.4;PET/CT对骨感染灶的诊断灵敏性为94.4%,对软组织感染灶的诊断灵敏性为83.3%;PET/CT诊断灵敏性高于SPECT/CT骨显像;经PET/CT引导下的一次清创治愈率为93.3%(14/15)。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下肢开放骨折术后感染的准确性高,引导手术清创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开展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的作用。方法 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均开展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并采集病理组织标本开展病理检查,依据病理检查结果为患者实施临床分期,其中早期包含Ⅰ期和Ⅱ期患者,中晚期包含Ⅲ期和Ⅳ期患者。分析患者病理学检查情况;对比早期组与中晚期组患者临床资料、18F-FDG PET/CT显像参数;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参数诊断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情况。结果 在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提示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13例。9例属于早期组,16例属于中晚期组。中晚期组患者鳞状细胞癌抗原或癌胚抗原水平相较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组肿瘤标准摄取值的最大值以及肿瘤代谢体积相较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显像参数联合检测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细胞癌(HCC)TACE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3例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患者临床及PET/CT检查资料,患者均于TACE治疗后1.5~7个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1周内行DSA造影并接受介入治疗。重点评价2种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显示能力。结果全组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T/CT显像检查及DSA造影检查。DSA造影证实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46个,PET/CT显像检出肝内肿瘤残留或复发灶共45个。以DSA作为参考标准,PET/CT显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灵敏度为97.8%(45/46),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9%(46/47);PET/CT与DSA检出肿瘤残留或复发灶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检出肿瘤灶的吻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较强(系数k=0.657,P=0.000)。另外,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新发现肝外转移3例,其中双肺转移1例,右侧肾上腺及肝门区、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1例,左髂骨转移1例。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经TACE治疗后HCC残留或复发病灶,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同时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肿瘤远处转移探测最有效的方法,可较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协助临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硬脊膜内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2年4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且确诊椎管内转移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病灶代谢活性进行视觉分析,并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析18F-FDG PET/CT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UVmax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效能。结果 135例伴可疑椎管内转移症状的肿瘤患者中,硬脊膜内(软脊膜和髓内)转移18例,其他病变80例,脊髓无病变37例。18例硬脊膜内转移中,13例软脊膜转移,2例髓内转移,3例同时有软脊膜和髓内转移。转移表现为结节状(10例)或条片状(6例)18F-FDG摄取增高,对应CT上髓旁或髓内结节或脊髓肿胀。18F-FDG PET/CT比MRI发现了更多的病灶,包括亚厘米的病灶。基于患者,18F-FDG PET/CT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1C-胆碱和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显像中的意义,以提高PET/CT对脑胶质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别对21例颅脑占位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行11C-胆碱及18F-FDG PET/CT颅脑显像,分析11C-胆碱和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 21例患者的18F-FDG和11C-胆碱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18F-FDG SUVmax与病变的良、恶性也无显著相关性,而11C-胆碱SUVmax与病变良、恶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 11C-胆碱PET/CT在诊断和鉴别颅内胶质瘤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国内外临床试验的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已被批准进入临床应用。ICIs治疗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早期发现和临床干预能够改善患者预后。18F-FDG 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irAEs,为临床诊疗提供正确的指导。该文旨在对18F-FDG PET/CT在监测irAEs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其典型影像学表现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肌肉FDG代谢、肿瘤发生率以及肺间质性改变在18F-FDG PET/CT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75例(34例抗MDA5抗体阳性,41例抗MDA5抗体阴性)皮肌炎患者[男21例、女54例,年龄(52.3±14.3)岁]和30名健康对照者[男10名、女20名,年龄(53.5±11.8)岁]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测定并计算肌肉SUV max及肌肉SUV max平均值(mSUV max);统计皮肌炎患者合并肿瘤性病变的情况;测定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肺炎病灶的SUV max。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和 χ2检验分析数据;行ROC曲线分析肌肉mSUV max鉴别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的诊断效能。 结果:健康对照者、抗MDA5抗体阳性和抗MDA5抗体阴性皮肌炎患者的肌肉mSUV max分别为0.39±0.05、0.66±0.21和0.87±0.29( F=39.93, P<0.001);皮肌炎患者的肌肉mSUV max均高于健康对照者( q值:6.76、12.63,均 P<0.001);抗MDA5抗体阴性患者高于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 q=5.79, P<0.001)。ROC AUC为0.74,当肌肉mSUV max取最佳阈值0.75时,在皮肌炎中鉴别出抗MDA5抗体阳性的准确性为74.7%(56/75)。抗MDA5抗体阴性患者中,恶性肿瘤6例(14.6%,6/41);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中,无恶性肿瘤病例(0/34;χ2=5.41, P=0.020)。抗MDA5抗体阴性伴发间质性肺炎11例(26.8%, 11/41),抗MDA5抗体阳性伴发间质性肺炎33例(97.1%, 33/34;χ2=37.81, P<0.001);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肺炎FDG代谢高于抗MDA5抗体阴性患者(SUV max:3.65±1.83和2.38±1.27;t=2.13, P=0.039)。 结论: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的肌肉FDG代谢高于健康对照者,但低于抗MDA5抗体阴性患者。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肿瘤性病变发生率低于抗MDA5抗体阴性患者。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比例和严重程度均高于阴性患者。18F-FDG PET/CT对于鉴别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18F-FDG、18F-NaF、68Ga-DOTA PET/CT对不同月龄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小鼠的易损斑块进行显像,探讨3种显像剂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高脂喂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及普通饮食C57BL/6小鼠各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高脂1组、高脂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高脂1组及对照1组于喂养18周时、高脂2组及对照2组于27周时均行18F-FDG、18F-NaF、68Ga-DOTA PET/CT检查,显像结束后分别进行游离腹主动脉显像及病理分析。各组测得PET/CT上腹主动脉斑块标准摄取值(SUVmax、SUVmean)、本底SUVmax、本底SUVmean及靶本比值(TBR-SUVmax、TBR-SUVmean)。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高脂1组和高脂2组相比,18F-FDG显像上,高脂2组的本底SUVmax及SUVmean高于高脂1组,TBR-SUVmax和TBR-SUVmean均低于高脂1组(均P<0.05),2组间18F-FDG的SUVmax、SUV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8F-NaF显像代谢参数均较高,68Ga-DOTA 显像代谢参数均较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组18F-FDG、18F-NaF和68Ga-DOTA PET/CT代谢参数比较显示,SUVmax、SUVmean、本底SUVmax及本底SUVmean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8F-NaF的上述参数均高于18F-FDG显像,18F-FDG及18F-NaF均高于68Ga-DOTA(均P<0.05),但3种显像剂间TBR-SUVmax、TBR-SUVmea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和18F-NaF的PET/CT可以识别易损斑块,18F-NaF较18F-FDG表现出更高的SUVmax,识别斑块更加敏感,可作为早期甄别易损斑块的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常规18F-FDG PET/CT静态显像在肺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能通过标准化摄取值等代谢参数进行半定量分析,但静态显像无法提供病变的示踪动力学信息。近年出现的动态显像技术能够连续评估某一时间段内病变的代谢变化过程,并可应用净摄取速率常数等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与静态显像相互补充,为肺癌的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就 18F-FDG PET/CT静态及动态显像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病人的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表现及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认识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HNL病人的 18F-FDG PET/CT资料,其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26.5岁。分析HNL在 18F-FDG PET/CT成像上所示的受累淋巴结分布、形态、密度及摄取,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确定淋巴结的 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其长径、短径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8例HNL病人 18F-FDG PET/CT成像均有多部位淋巴结受累,位于颈部8例(6例双侧、2例单侧),腋窝7例(5例双侧、2例单侧),肺门及纵隔4例,腹部4例,盆腔3例及腹股沟区2例(均为双侧)。受累淋巴结大都呈椭圆形,无融合,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液化坏死。受累淋巴结SUVmax为12.86±5.70,长径为(1.41±0.42) cm,短径为(0.84±0.26) cm,CT值为(44.77±9.59) HU。其中短径<1 cm的淋巴结约占63.4%,SUVmax为11.21±5.80。受累淋巴结SUVmax与长径呈低度正相关(r=0.349,P=0.025),与短径呈中度正相关(r=0.504,P=0.001)。 结论 18F-FDG PET/CT成像在HNL诊断、鉴别诊断及淋巴结活检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自动化合成Al18F-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04,并进行体内显像,评估其诊断肿瘤的效能。方法:利用All-in-one型自动合成模块合成Al18F-NOTA-FAPI-04,并进行质量分析;取3只正常BALB/c小鼠和3只4T1小鼠乳腺癌荷瘤小鼠进行PET/CT显像,观察体内Al18F-NOTA-FAPI-04分布情况;对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男,51岁)进行Al18F-NOTA-FAPI-04和18F-FDG PET/CT显像,评估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自动化合成Al18F-NOTA-FAPI-04的时间约为35 min,合成产率约为(25.2±1.9)%(衰减校正后,n=3),产品为无色透明溶液,pH值为7.0~7.5,其比活度为(46.11±3.07)GBq/μmol(衰减校正后,n=3),放化纯大于99.0%,室温放置6 h后放化纯仍大于98.0%。小鼠体内显像示Al18F-NOTA-FAPI-04的生理性摄取主要在胆道系统和膀胱中,且高度浓聚于肿瘤病灶区域;肝细胞肝癌患者PET/CT显像示Al18F-NOTA-FAPI-04和18F-FDG PET/CT在胸骨旁淋巴结、膈上前组淋巴结、肝门区淋巴结、胰十二指肠韧带区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靶本比值(TBR)分别为4.1、8.9、5.4、4.8、2.2和1.0、2.8、5.0、2.1、1.1。结论:基于All-in-one型自动合成模块合成Al18F-NOTA-FAPI-04,合成时间较短、产率高、稳定性好,高度浓聚于病灶区域,其PET图像对比度高,诊断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18F-FDG PET/CT特征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临床诊断的继发性HPS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计算PET参数(脾脏、骨髓SUVmax值以及脾脏/纵隔、骨髓/纵隔、脾脏/肝脏、骨髓/肝脏的SUVmax比值)与各实验室参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的相关性。按照继发于肿瘤与非继发于肿瘤(感染、风湿免疫类疾病),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计算PET/CT对于肿瘤相关性HPS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计算各组内PET参数与实验室参数的相关性。同时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PET参数与实验室参数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C-反应蛋白与脾脏SUVmax呈正相关(r=0.332、0.351,P<0.05),红细胞值与骨髓SUVmax呈负相关(r=-0.349,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还与脾脏/纵隔的SUVmax比值呈正相关(r=0.448,P<0.05),另外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与骨髓/肝脏的SUVmax比值呈负相关(r=-0.556、-0.438,P<0.05)。PET/CT对于肿瘤相关性HPS的诊断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61.54%,符合率为78.79%。继发于恶性肿瘤的HPS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与脾脏SUVmax及脾脏/肝脏SUVmax比值呈正相关(r=0.511、0.462,P<0.05),C-反应蛋白分别与脾脏SUVmax及脾脏/纵隔SUVmax比值呈正相关(r=0.548、0.618,P<0.05),两组患者的红细胞与骨髓/肝脏SUVmax比值均呈负相关(r=-0.514、-0.670,P<0.050),两组患者的淋巴结SUVmax、骨髓/纵隔的SUVmax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3、2.306,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于继发性HPS的诊断及原发病因的鉴别、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的研发及其逐步应用于临床,为外科开展新材料置换手术提供了可能,但人工植入物相关的术后感染是影响手术是否成功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早期发现相关感染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植入物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程较长、发病隐匿,传统影像学检查的检出效果不理想。18F-FDG PET/CT作为融合分子影像技术,已用于评估发热待查等炎症或感染性疾病。本文对18F-FDG PET/CT检出人工血管感染、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和骨关节假体相关感染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前胃癌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分析影响胃癌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并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在本院行PET/CT全身显像,显像结果采用半定量分析及视觉分析。不同病理分型、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脏器转移组间原发灶SUVmax值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原发灶部位组间SUVmax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原发灶最大厚度值与原发灶SUVmax值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66例原发灶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2-fluro-D-deoxy-glucose,18F-FDG)显像阳性,灵敏度94.3%,SUVmax9.6±4.9;PET显像灵敏度肠型胃癌高于非肠型胃癌〔33/33(100%)vs 27/31(87.1%)〕、非粘液腺癌高于粘液腺癌〔54/55(98.2%)vs 12/15(80.0%)〕。PET/CT对胃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50.0%、76.2%、81.3%、60.0%;PET/CT提示23例患者存在脏器转移,以肝转移最常见。对各组间原发灶SUVmax值比较:肠型胃癌高于非肠型胃癌(12.2±6.3 vs 7.9±4.1,P=0.008)、非粘液腺癌高于粘液腺癌(12.9±7.1 vs 5.7±2.0,P=0.001)、伴脏器转移高于无脏器转移(13.1±7.5 vs 7.4±2.0,P=0.016);不同性别、年龄、是否淋巴结转移、原发灶部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最大厚度值2.3±1.4与原发灶SUVmax值无相关(r=0.075,P>0.05)。结论PET/CT检查在胃癌原发灶诊断及淋巴结、脏器转移探查中具有重要价值,病理分型、脏器转移是影响原发灶SUVmax值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