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目的探讨c-kit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52例GIST及28例对照肿瘤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序列,其中30例GIST另检测了c-kit基因第9和第13号外显子序列。结果25例亚性GIST中,14例有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56.0%);27例良性及交界性GIST中,仅2例有突变(7.4%)。良恶性GIST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基因及PDGFRct基因突变特点与规律。方法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50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c—kit基因第9、11、13外显子和PDGFRA基因第12、18外显子的序列。结果在50例成功检测序列的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32例,PDGFRot基因的突变共检测到2例。结论①大部分的GIST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在无c—kit基因突变的GIST中有一部分存在PDGFRα基因的突变。②c—kit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第11号外显子。突变的方式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点突变、缺失突变和串联重复插入。③胃GIST中c—kitexonll突变率较小肠、结直肠及胃肠道外GIST的突变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117阳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c-kit基因突变分布及类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GIST标本行CD117、CD34、SMA和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PCR技术对CD117阳性的GIST进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突变c-kit基因11、9、13和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例成功提取了肿瘤DNA,其中3例检出了c-kit基因突变,均分布于第11号外显子,均为557~558(WK)的缺失性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性突变,1例为杂合子性突变.结论 CD117阳性的GIST通常有c-kit基因突变,其11号外显子是经典分布热点,变异纯合子和杂合子突变为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深圳地区74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在GIST中的表达;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13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的GIST c-kit外显子9、11、13、17及PDGFRA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结果 CD117、CD34、SMA及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3.8%(62/74)、81.1%(60/74)、31.0%(23/74)和5.4%(4/74);13例肿瘤最大径大于5cm的GIST中有12例(92.3%)检测到了基因外显子突变,其中8例(61.5%)为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2例(15.4%)c-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1例(7.7%)c-kit基因外显子13突变,1例(7.7%)PDGFRA基因外显子18突变.结论 CD117、CD34是GIST较为敏感的标志物,可作为GIST的诊断指标.而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在高度危险性的GIST中突变明显,提示其对判断GIST的预后更有价值.深圳地区的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特点与国内外大宗病例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0例GIST c-kit基因9号、11号、13号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号和18外显子突变.结果:60例GIST中kit基因突变率为63.3%,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其中以编码近膜区的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58.3%);其次为编码胞外区的9号外显子突变(3.3%);偶见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3号外显子突变(1.7%),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L641P;未检出17号外显子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42.9%),表现为密码子第557-560的点突变和框内缺失.第二个热点位于11号外显子的3'端,为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发生在胃部,女性患者多见.60例GIST中PDGFRA基因突变率为5%,表现为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且均为CD117阴性.未见编码近膜区的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CD117阳性GIST主要表现为c-kit突变,分布在11号外显子经典热点和3'端热点,后者与老年女性胃GIST相关.PDGFRA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GIST,多发生在后腹膜,具高度侵袭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117阳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c-kit基因突变分布及类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GIST标本行CD117、CD34、SMA和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PCR技术对CD117阳性的GIST进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突变c-kit基因11、9、13和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4例成功提取了肿瘤DNA,其中3例检出了c-kit基因突变,均分布于第11号外显子,均为557-558(WK)的缺失性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性突变,1例为杂合子性突变。结论CD117阳性的GIST通常有c-kit基因突变,其11号外显子是经典分布热点,变异纯合子和杂合子突变为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肿瘤恶性程度及治疗预后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3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间质瘤细胞c kit蛋白(CD117)、CD3 4 、波形蛋白、结蛋白、S 10 0、Syn、NSE、αSMA、ACT、FN、GFAP表达。 结果 33例GIST中,良性者8例,交界性7例,恶性共18例。位于小肠者均为交界性及恶性,其恶性度与其它部位的肿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所有病例CD117、波形蛋白均阳性,2例CD3 4 阳性;而结蛋白、FN、GFAP均阴性。2 2例a SMA、ACT阳性,16例S 10 0阳性,其中3例Syn、NSE阳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出血坏死明显与良性者有差异显著性(P <0 .0 1)。随访19例,良性及交界者治疗效果较好,恶性者则差。 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几乎所有GIST均表达CD117及波形蛋白,大部分表达CD3 4 。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与其发生部位、大小、出血坏死、细胞异形性及核分裂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r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5例GISTs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D117,CD34,S100 Vi,Actin,共5种免疫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GIST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份.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和复项分化能力.该组55例GISTs中有良性13例,交界性11例,恶性31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HPF两项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是:CD11739例(71%)、CD3445例(82%)、S-10019例(35%)、vimentin32例(58%),Actin6例(11%).在形态上GIST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117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是非常必要的.结论GIST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多种分化的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法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testir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5例GISTs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D117,CD34,S1m,Vi,Actin,共5种免疫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GIST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份。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和复项分化能力。该组55例GISTs中有良性13例,交界性11例,恶性31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HPF两项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是:CD117 39例(71%)、CD34,45例(82%)、S-10019例(35%)、vimentin32例(58%),Actin6例(11%)。在形态上GIST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瘟难以区别,应用cD。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是非常必要的。结论 GIST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多种分化的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法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无虹膜( AN)家系进行PAX 6基因突变筛查,以确定其致病基因及致病突变.方法 收集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AN家系,采集该家系患者、家族健康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扩增PAX 6 基因exon 4 ~exon 13共11个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部,将纯化后的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综合性序列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检测PAX 6基因的突变类型,并与80名随机抽取的与该家系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PAX 6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 该家系患者PAX 6 基因exon 11存在一个杂合突变c. 949 C>T(P. R 317 X),导致第317位精氨酸的密码子CGA被终止密码子UGA替代,造成编码PAX 6蛋白的过早终止,而该家系其他健康成员及80名与该家系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组成员均未检测到该突变. 结论 PAX 6基因c. 949 C>T( P. R 317 X)突变导致PAX 6蛋白提前编码终止是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1.
21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增辉  秦岭  李荣  罗荣城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5):542-546,56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53例患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转移、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影响GIST患者的生存率。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3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39例(73.6%),其中外显子11突变21例(53.8%),外显子9突变13例(33.3%)。KIT外显子11突变形式主要为5’端第557-558密码子缺失最常见;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结论 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生物靶向治疗和预测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GIST) is a rare but most common mesenchymal tumour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lthough GIST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worldwide, it has yet to be studied in Malaysia. To establish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pattern of CD117 (c-KIT), CD34, S-100 and Desmin, the incidence of c-KIT and PDGFRA genes mutation in GISTs, and correlate it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Eleven clinically diagnosed GISTs were stained for CD117, CD34, Desmin and S-100 protein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c-KITand PDGFRA gene mutations were studied by PCR-CSGE-DNA sequencing method. All GISTs (7 cases) stain positive for CD117, and co-expressed CD34. None of these cases express Desmin, and only one expressed S-100 protein focally. Fifty-seven percent (4/7 cases) of GIST harboured mutations at exon 11 of c-KIT gene, and they were all high risk and malignant cases. No mutation was detected at exons 9, 13 and 17 of KIT gene, and exons 12 and 18 of PDGFRA gene.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 panel of antibodies shows consistent pattern of CD117 and CD34 expression in GIST, and mutational study may be a useful prognostic marker for kinase inhibitor treatment of GIST.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附1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4例,B超检查15例,CT检查14例,小肠造影3例。结呆:15例GIST中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1例。术中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GIST术前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39例GIST中,良性共9例,恶性共30例。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19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3例恶性11例;肿瘤5cm组14例恶性7例,肿瘤≥5cm组25例恶性23例;有囊变坏死30例恶性29例,无囊变坏死9例恶性1例;11例有转移均为恶性,28例无转移恶性19例。GIST的发病部位、大小、有无囊变坏死及转移对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在胃肠道外的GIST恶性程度高,肿瘤≥5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的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囊变坏死及转移的GIST恶性程度高。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199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PCR 毛细管电泳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标本KIT基因(外显子9、11、12、13、14、17和18)与PDGFRA基因(外显子12、14和18),分析GIST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99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169例(84.9%),PDGFRA基因突变11例(5.5%),KIT/PDGFRA野生型(WT-GIST)19例(9.5%)。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中有2例为纯合突变型。WT-GIST中有2例PDGFRA基因外显子12的上游内含子检测出突变。小肠GIST患者的KIT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胃GIST(P<0.05)。高危组和中危组(NIH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的KIT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极低危组(P<0.01)。KIT基因突变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大小、肿瘤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组间无明显差异。年龄≤50岁的GIST患者PDGFRA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年龄>50岁的GIST患者(P<0.05)。胃和结直肠GIST患者的PDGFRA基因突变率均明显高于小肠(均P<0.01)。上皮样细胞型GIST患者的PDGFRA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P<0.01)。不同性别、肿瘤组织大小、肿瘤细胞核分裂象、NIH分级和Ki67指数组间的PDGFRA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KIT基因突变是GIST患者的主要突变类型,小肠GIST和中、高危GIST患者KIT基因突变率较高;年龄≤50岁、胃、结直肠、上皮样细胞型的GIST患者PDGFRA基因突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 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GIST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标准。方法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h、action、S-100、NSE。结果大多数病例Vimentin、CDh标记阳性,少部分病例可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action、S-100、NSE阳性,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27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9例。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经初步观察,Lewin的诊断标准是可行的。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中Bax和Ki-67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ax和Ki- 6 7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5 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Bax和Ki -6 7的表达情况。结果 5 2例GIST中有2 9例表达Bax ,31例表达Ki 6 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 5 .8%和5 9.6 %。Bax和Ki- 6 7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组织学分型、肿瘤大小无关(P >0 .0 5 ) ,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 <0 .0 1) ,Bax和Ki -6 7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 .4 5 1,P =0 .0 0 1,Kappa =0 .4 4 9)。结论 Bax和Ki- 6 7在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两者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