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血管血运重建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但AMI相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一年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仍较高,现代医学对血运重建后的系统炎症反应、心肌组织无复流、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病理环节尚缺乏真正理想的对策。中药及其复方药效成分极其复杂,作用环节的靶向性虽不如化学药物明确,但多作用环节的综合效应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结合传统医学,系统研究中药、复方不同有效成分及其相互组合干预AMI血运重建后多个病理环节的机理,有望为改善AMI的二级预防效果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血运重建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大卓  徐丽林  徐浩 《中医杂志》2003,44(7):488-490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Stenting)等,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治疗方法,但AMI后心室重构(VR)以及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并发症如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无血液复流现象(No—reflow)、急性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等,仍是目前急性心肌梗塞防治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尚无真正令人满意的预防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对其发病机理和中医药可能干预的病理环节加以评述。认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结合中医药干预,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动脉的血运重建,开创了AMI现代治疗的新纪元,减少了AMI患者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了预后,但AMI仍是冠心病主要的死亡原因,相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一年内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仍在18%左右。相关冠状动脉局部病变的介入治疗为目前成熟并普遍推广应用的技术,但对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组织无复流现象,尽管近年来进行机械、药物干预的许多尝试。仍无理想的干预对策,原因在于AMI作为一种应激损伤引起的机体病变的复杂性,包括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氧化应激、微血栓形成等,使心肌组织无法得到理想灌注,心肌细胞不能恢复正常的代谢状态。传统中医药包括益气、活血、解毒等的单味或复方中药,可作用于AMI后应激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如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内皮细胞功能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复杂成分和效应关系,复杂效应和患者预后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现代中医药防治AMI的疗效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西药常规治疗加载中药干预对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西药常规治疗加载中药干预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血运重建术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方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5.1.0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文献总体质量相对较低,包括患者526例。结果显示:加载中药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情况[RR=0.16,95%CI(0.07,0.34),P<0.01];使抬高的ST段明显回落[RR=0.59,95%CI(0.44,0.79),P=0.0003];增加局部心肌血流量(P<0.01);提高心肌灌流分数(P=0.0109,P=0.0115);提高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P=0.041)。仅1项研究随访6个月,两组间在病死、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西药常规治疗加载中药干预可减少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但上述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血运重建迅速普及,药物干预更加规范化,但血运重建后仍有25%~35%的AMI患者不能获得心肌组织的灌注,AMI仍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再生、抗栓、抗炎、改善心室重构等作用。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进一步降低AMI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但是,AMI是一个全身代谢性疾病,其涉及的病理生理变化远非影像学显示的局部狭窄程度和斑块大小所能解释。如何将强化降脂、抗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和风险效益比,如何发挥结合医学优势并将其转化应用于AMI临床应用,皆须今后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为急性冠脉综合症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但由此造成的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为患者心脏康复及诊治带来了新的挑战。支架内血栓形成、慢复流及无复流、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等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治疗缺乏整体性,尤其受长期疾病困扰及中国文化影响,给患者心身与疾病双重影响。张军平教授基于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多元发病机制,提出本病以脉为临床事件发生的触发点,以血作为干预的载体,以心作为干预的核心,以神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双心医学的关键点。总结"血-脉-心-神"一体辨治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伏痰”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PCI再灌注治疗后,仍有许多患者存在心肌组织的无复流现象,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氧自由基损伤、血小板激活等病理过程,这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现代医学针对其病理过程治疗无复流现象的药物众多,但是因其作用靶点单一而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如何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心肌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目前中医药对心肌组织无复流现象干预研究的报道比较少,但是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在前期中医关于无复流的多种病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伏痰阻络”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的主要病机,伏痰与血脂升高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由痰致瘀,心络瘀阻的病机变化,是造成PCI疗效及预后较差的根本原因。而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进行早期干预,并在PCI术前或术后随证加减用药,阻断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之间的多重叠加的效应,多靶点的干预是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由此能够延缓各级病变向终点事件发展的趋势,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这极大拓宽了中医药临床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汶医宁  庞莉  刘利 《陕西中医》2010,31(3):329-330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死血运重建后无复流中医病机与证治。方法:根据中医相关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探讨。结论:指出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无复流的病机特点为瘀血内阻,治疗时务必活血化瘀为首要治则。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或溶栓治疗虽可开通闭塞冠脉,但由于心肌无再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微血管结构功能破坏,导致AMI后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甚至心力衰竭。分析脉络学说指导AMI后心肌纤维化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提出“气虚血瘀,络塞积成”病机特点和“搜剔疏通”用药原则,制定通心络组方,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该复方可有效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善无再流和再灌注损伤,抑制AMI后心肌纤维化,进一步佐证了脉络学说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而,介入及介入术后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无复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以及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近年来,中医药在介入术后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介入术后相关中医药干预研究也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思想不断深入的今天,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临床研究仍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对于那些失去血运重建机会的患者,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运重建后心室壁运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朝宝 《中医临床研究》2012,(24):87+90-87,9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AMI之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小陷胸汤加味。结果:治疗组在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改善及临床疗效方面经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改善和治疗AMT,值得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西苑医院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水平而对我院AMI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12月的117例AMI的发病特点、再灌注和中西药物治疗及病死率进行调查。结果:117例AMI患者平均年龄为(66·88±12·85)岁。中医辨证标实证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其次为阴虚。总死亡率为9·64%。静脉中药治疗中血栓通注射液使用最多,其次是参脉注射液。结论:西苑医院AMI患者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以血瘀、痰阻、气虚、阴虚证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AMI占到相当大的比例。采用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再灌注治疗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等,进一步降低AMI的病死率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测定入院即刻及发病30天血浆BNP水平。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2.4%,总有效率88.1%;对照组显效率28.9%,总有效率68.4%;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BNP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发病30天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一系列复杂病理过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心脏纤维化(MF)形成后持续进展,导致心功能逐渐降低,预后不良。近年来中草药来源的活性成分因其结构稳定、药效确切逐步受到广泛关注,或许将为新药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候选化合物。研究中药单体的作用和机制有利于寻找AMI后MF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已有多项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种中药单体均对AMI后MF的发生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抑作用且机制不同。根据中医理论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病机演变规律的认识,治疗药物可选取益气类、活血通络类、温阳类等,而对应的中药单体种类繁多、药效和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对于中药单体治疗AMI后MF的实验研究逐步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日后仍需更多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并发症,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西医治疗往往局限于二级预防,对因药物治疗和冠脉血运重建等单因素疗法,而中医则将其归属于"胸痹"范畴进行辨证论治。其中,芳香温通法作为"寒邪内闭"所致胸痹的基本治法,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旨在通过总结古今对芳香温通方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认识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药,以期能为该治法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栓塞患者随机均分为综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综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指数评分。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西医组(75.56%)(P0.05)。治疗后,综合组与西医组在NHSS及BI评分上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综合组NHSS及BI评分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效果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简要阐述现代中医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分型的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现代中医治疗方面总结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现代中医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针刀治疗、拔罐、刮痧等其他综合治疗以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文章以期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预防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心塞通口服液是郭文勤教授结合四十余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成功地研制出已应用于临床多年的有效方剂。本研究从心脏电生理作为切入点,证实心塞通口服液能显著降低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作用机制与改善AMI后心室晚电位、降低QTd有关,本研究可作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有效药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