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对照组30例采用理疗按摩.观察2组临床表现并采用Fugl-Meyer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程度较对照组小,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练涛  吕慧颐  薛燕萍  梁英 《中医药研究》2012,(10):1262-1265
目的观察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结合康复综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肩胛骨松动术、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肩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8周。第一疗程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液10mL注射,1次/周,共3次。第二疗程注射玻璃酸钠(施沛特)2mL,1次/周,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估患侧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法)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及主动外展角度。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肩关节的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选择性地应用关节腔注射治疗结合康复综合训练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对脑卒中后肩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 0例,均给予患侧肩部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通过软尺测定手背的肿胀程度,通过Fugl-Meyer(FMA)量表评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疼痛、肿胀、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肩痛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和超声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肩痛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臭氧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用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70例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及其他严重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观察组采用电针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行电针技术进行治疗,以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两组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肢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臭氧穴位(肩髃、肩髎、阿是穴)注射疗法,均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量表)中的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量表、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水肿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疼痛、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方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单纯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活动程度,疼痛程度及功能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选择高于对照组的70.0%(P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蜂针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蜂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蜂针结合康复训练组(蜂康组)、蜂针组、康复组各30例。采用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28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蜂康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优于蜂针组的67.86%和康复组的73.33%(P<0.05);蜂针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蜂针和单纯康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肢体疼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陈焱  张弦  阮赟  李菁  赵万爽 《中医临床研究》2020,(9):103-105,130
目的:研究超微针刀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急性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并与扶他林治疗组对照,为临床寻求一种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见效更快、疗效更佳的治疗急性踝关节损伤的方法。方法:按统一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将60例符合本研究的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用超微针刀和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用扶他林软膏损伤处局部外用治疗。治疗组隔1天治疗1次,对照组每天治疗三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天及治疗第10天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肿胀度、Kofoed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结合踝关节急性损伤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73.33%(22/30);治疗后的治疗组在踝关节疼痛程度、肿胀度方面都明显轻于对照组,在Kofoed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微针刀结合肌内效贴能尽快消除因踝关节急性损伤所导致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及伴随症状,疗效明显优于扶他林软膏外用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康复组40例,采用电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治疗,针灸组38例、康复组41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促通技术进行治疗,评测3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1个月后Fugl-Meyer及ADL评分。结果:Fugl-Meyer和ADL评分治疗两周后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各组组间比较(P<0.05),针灸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明星差异。结论:电针配合促通技术能促进中风患者瘫痪肢体分离运动出现。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针刺、康复治疗中风后肩一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结合康复组(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各40例。针康组取肩髑、肩前、肩醪等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以康复训练;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疗法;康复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通过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断其疗效。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针刺组的67.5%和康复组的65.0%(P〈O.01);针刺结合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与单纯针刺和单纯康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药联合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8月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收的肩周炎患者93例临床完整资料,将采用三痹汤治疗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三痹汤治疗的4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症状积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  相似文献   

16.
杨媛 《中医康复》2020,11(7):6-8
目的:探讨经穴推拿技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7年7月~2018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经穴推拿,每2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变情况,再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总分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前无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失眠均有疗效;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两组疗效有差异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穴推拿技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舒乐安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物理因子在下肢截肢残端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外伤后下肢截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功能训练、心理康复干预及穿戴压力衣等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蜡疗、中药熏洗、中频脉冲电治疗三种物理因子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通过MMT肌力评定法、VAS疼痛评分,评估残肢肌力和残端疼痛程度,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的肌力分级、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物理因子在下肢截肢残端康复治疗中,在改善截肢残端肌力与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电针穴注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电针结合穴位注射及口服西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尿酸的含量。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穴注组镇痛效果及降血尿酸效果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可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9.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4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41例中痊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1%;对照组30例中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和关节松动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同时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各项生理运动活动度的大小进行踝关节运动功能的治疗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踝关节各生理运动ROM测量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后治疗组四项生理运动ROM测量度数总和增加率为59.65%,对照组为2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关节松动术在改善踝关节运动功能方面见效时间比针刺疗法快,且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