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改革后,在校本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变化。方法应用SEGUE量表对2010级至2015级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析不同界别、国籍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差异及其与美国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差异。结果不同界别医学生在沟通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病人、结束问诊和总体得分方面都有逐步提高;外籍学生沟通能力得分高于中国籍学生;与美国医学生比较,中国医学生沟通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通过近年来医学院校沟通人文课程的设置,在校本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医学生相比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包括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忠琼  王烜  邓明明  陈霞  钟晓琳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88+805-788,805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作用。方法将某校留校实习的学生分为PBL教学组与传统大课教学对照组,PBL教学组以学生为中心,其基本模式为:以问题引导(或精讲)→自学(及临床实践)→讨论→评估;传统大课教学组以教师为中心,其基本模式为:理论课→见习课。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独自完成医患沟通进行考核,由患者和/或家属及考核教师评分。结果 PBL教学组学生评分普遍高于传统大课教学对照组。结论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大课教学模式相比能明显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教师标准化患者(TSSP)联合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提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148名2016级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大课讲授加经典案例讨论进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实验组在传统大课讲授基础上,采用TSSP联合案例教学法培训,培训结束后应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量表)评估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结果实验组SEGUE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和理解患者4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SSP联合案例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角色扮演教学法对于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效果。方法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A、B两个班医学生各50人为教学对象,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末实习课时分别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施教,采用医患沟通问卷在教学前一个月和教学后一个月对两个班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调查和结果比较。结果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的A班教学后建立关系、收集信息和结束沟通因子分高于教学前,对照组B班教学后建立关系、收集信息、解释病情因子分高于教学前,教学后A班的建立关系因子分高于B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色扮演教学法具有提高操作能力、激起换位思考优势,特别是建立关系能力的提高,适合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医患沟通》课程对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5至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生36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学习《医患沟通》课程的医学生为课程组(n=180),未学习该课程的医学生作为对照组(n=180)。教学结束后,应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SEGUE Framework)进行问卷调查,评价2组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运用Excel录入调查表数据,经逻辑查错后形成最终数据库。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K-S test)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比较2组调查对象在量表5个维度的总体得分均值,课程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组调查对象在“维度1:沟通启动”(P=0.001)、“维度2:信息收集”(P=0.002)和“维度4:理解病人”(P=0.007)方面的得分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患沟通》课程促进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由“知理念”向“践行为”转化,但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与分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状况,探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了我院914名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等.结果 96.6%的医学生认为医患沟通非常重要,62.7%的医学生缺乏医患沟通的能力与技巧,56.4%的医学生采集病史重点不突出,62.3%的医学生采集病史缺乏系统性等;几乎所有的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中注意或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前提.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亟待改善的现状下,增设相关课程、改革培养方法、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解决医患关系的重要方法,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医学学习过程。医患小讲座是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应用临床医患沟通自我评价量表和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评价经过定期主持医患小讲座的医学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经过培训,研究生沟通能力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医患小讲座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型研究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医患沟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医患沟通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本文探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与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医患沟通课程设置、医患沟通培养教学方法、医患沟通临床实践和医患沟通教育评价体系,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由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及中国国情的局限性,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注重的是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现状、重要性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探索如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医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新疆医科大学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832名医学生接收调查,认为影响医学生与患者沟通主要因素为医生医患沟通能力(407人/48.92%),患者及家属信任程度(196人/23.56%)及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别(122人/14.66%)。民、汉族学生间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自评)》结果得分有差异(P=0.012),民汉学生在传递和采集信息能力、互动与达成共识能力、表达能力、确认信息能力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新疆地区应制定相应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在这种状况下,医患沟通成为防范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师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长期只注重学生医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沟通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严重欠缺,导致医院因医患沟通原因引起的医患纠纷经常发生.因此,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医患沟通有利于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针对目前医患关系和医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加强血液科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和临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叙事医学教学模式在心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74名心内科实习的学生,随机分为叙事医学组(43人)和对照组(31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叙事医学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叙事医学教学。在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结果 经过教学,叙事医学组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得分为(23.79±1.94)分,对照组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得分为(22.83±1.8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叙事医学组学生的共情能力评分为(110.77±8.98)分,对照组学生的共情能力评分为(104.71±9.27)分,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实习阶段开展叙事医学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实习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培养更具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教学法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选自武汉大学医学院2010级实验班五年制医学生和2009级普通班五年制医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诊断学课程中分别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施教,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等,真实地反应医患沟通的全过程,教学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和医患沟通达标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班和普通班期末考核成绩分别为85.45±5.72和84.78±4.25,两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人文关怀达标率两班分别为89.36%和74.56%,两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教学法适合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发展趋势与角色认知现状,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山东省3所医学院校抽取1381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评分为(2.43±0.90)分,医生沟通能力重要性得分为(1.83±0.62)分;医学生对沟通能力提升的传统干预方法评价持不满意态度,其中教育培训为(2.06±0.64)分,医患沟通课程为(2.33±0.73)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2.28±0.71)分。医学生沟通能力发展涵盖了下降期、转折期与提升期。结论 "转折期"与"提升期"是大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角色干预的最佳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标准化病人在医患沟通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2007级和200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5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教改组,以术前《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为模拟教学场景,对照组应用传统模式教学,教改组应用标准化病人教学,在临床实习阶段应用SEGUE量表评估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结果教改组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SEGUE量表评估中,客观评价得分和主观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将标准化病人引入医患沟通教学中,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为其将来进入临床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巴林特小组在医学生临床实践中培养共情和医患沟通能力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习的5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级),通过杰弗逊量表和SEGUE量表筛查出在共情与医患沟通能力上有不足的学生,从中随机选取60名,将其随机分为巴林特小组(实验组)和常规教学组(对照组)。实验组除了常规临床实习外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对照组仅参加常规临床实习。在巴林特小组干预后再次对两组成员进行评估,评价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学生共情与医患沟通能力的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级干部以及前一年理论考试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能力方面,在常规教学实习前,两组人群在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以及共情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常规教学实习,两组人群在上述各维度均有明显提升(P均<0.05),但实验组在上述各维度提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医患沟通方面,在教学实习前,两组人群在沟通启动、信息收集、理解病人、信息给予、结束问诊以及SEGUE量表总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教学实习后,两组人群在上述5个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升(P均<0.05);其中除理解病人维度外,实验组在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临床教学基础上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能进一步改善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医患关系和医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加强烧伤科临床实习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和临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3年10月-2014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3所医学院校5个年级共1 600例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淡路向性检验卡、医患认知及沟通知识状况问卷、人际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分别调查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与医学生沟通知识状况、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得分、医学生内外向性格特征。根据医学生沟通能力得分,以得分达到总分的80%及以上者为绩优组,以得分低于总分的80%者为绩平组。分析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现状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600份,回收1 460份,有效问卷1 381份,有效回收率为86.3%。1 381例医学生中,性格类型为外向型者455例(32.9%),中间型者598例(43.3%),内向型者328例(23.8%);认为医患关系会趋好者612例(44.3%),认为变化情况不一定者551例(39.9%),认为会趋坏者218例(15.8%)。医学生沟通能力平均得分为(115.9±20.1)分,沟通能力绩优组254例,平均得分为(142.7±10.0)分;绩平组1 127例,平均得分为(109.7±16.5)分。不同性别、年级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性格类型、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参加医患沟通课程以及不同医患关系态度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格类型、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医患沟通课程、医患关系态度是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重要性象限图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属于Ⅱ区,重要程度较高,但得分较低;性格类型和是否参加医患沟通课程属于Ⅳ区,重要程度和得分均较高,应继续维持。结论 医学生沟通能力整体水平较低,性格类型、是否为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医患沟通课程和医患关系态度是影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因素。可通过增强医学生自信心锻炼,增加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医学院校规范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等措施,促进医学生沟通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教师标准化病人(TSP)联合教案分析教学法在肿瘤科医患沟通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学年、2019学年选修本课程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试验组采用TSP联合教案分析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医患沟通实践能力、技能能力进行评分。结果:实践能力方面,试验组案例选择、团队合作、熟练程度、人文关怀、表演技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技能能力方面,试验组准备阶段、信息收集、信息提供、理解患者、结束问诊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TSP联合教案分析教学法明显提升学生医患沟通实践能力及技能能力,能够作为提升肿瘤科医患沟通能力的首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