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与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01至2009-05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采用配对研究,按年龄(±5岁)、性别、民族、原发疾病、房颤病程(±6月)配对,共收集了43对房颤患者,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测量左心房内径,并计算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房容积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患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左心房内径[(58.2±12.1)mm VS(44.6±9.2)mm]、左心房容积[(89.64±18.19)ml vs(47.07±17.44)ml]、左心房内径指数[(0.0821±0.0014)VS(0.0512±0.0009)]、左心房容积指数[(78.44±26.33)ml/m2 VS(49.79±19.67)ml/m2]均高于非血栓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房增大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关系,以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筛查、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房颤患者,行食道超声心动图筛查左心房血栓,行头颅核磁筛查缺血性脑卒中,分析左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左心房血栓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 98例房颤患者中17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17.3%。左心房血栓阳性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左心房血栓阴性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在左心房血栓形成及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无明显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左心房血栓形成增加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作为筛查左心房血栓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左心房血栓、早期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心房血栓及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1-01至2008-01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 041例,入选条件: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②超声心动图证实的非瓣膜性心脏病.分组情况: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无左心房血栓组(,n=950)与有左心房血栓组(n=91). 结果:1 041例患者中,男性666例,女性375例,平均年龄为(64.26 ±12.43)岁.左心房增大的有658例(63.2%).左心房内径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降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内径的大小随着房颤病程延长而增加.有左心房血栓组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大于无左心房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随着左心房内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结论: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明显.左心房扩大在其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临床诊断房颤的7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65例、持续性房颤组14例),随访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左心房最大面积(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等左心房结构指标,并通过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排空容积等指标探讨左心房功能的变化。体检非房颤人群2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消融术前检测显示: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LAVmin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增大更显著(P0.05)。房颤组LAAEF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持续性房颤组下降更明显(P0.05)。LAPEF及左心房排空容积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房颤患者术后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较术前均有变小(P0.05),但两者出现变化的时间点不同,阵发性房颤组在术后1年明显变小(P0.05),持续房颤组在术后近期就出现明显变小(P0.05)。两组LAAEF、LAPEF、排空容积等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③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术后近期、中期变化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但至术后1年变化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能缩小房颤患者增大的左房结构,近、中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更加显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左心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降压同时对其心率(HR)、血压(BP)、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在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缬沙坦80mg/d,对照组用依那普利10mg/d。3个月、6个月后对照观察其对心率、血压、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缬沙坦组54例,依那普利组52例。结果分别观察3个月、6个月后两组血压、心率均控制理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心房直径缬沙坦组治疗前平均(50±7)mm,3个月后为(46±4)mm,6个月后为(40±3)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依那普利组3个月、6个月后左心房也有缩小,但差异不显著。治疗组治疗前NY分级Ⅱ、Ⅲ级占64%,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下降至33%、15%。而依那普利组也有明显下降,3个月、6个月分别下降至45%、25%,下降程度不如缬沙坦组明显。结论长期应用缬沙坦(3个月以上)可以显著改善左心房结构、左心室功能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射频消融心房颤动(房颤)对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8例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收缩末容积(LAESV)、左心房舒张末容积(LAEDV)、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VA)并计算左心房管道容积、左心房排空容积、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环肺静脉消融术后LAD、LAESV、LAEDV、左心房排空容积较术前减小(P〈0.05),管道容积较术前增大(P〈0.05),VA、LAEF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发生重构。术后左心房的内径和容积较术前减小;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左心房的机械功能发生变化,左心房的储存功能降低,左心房的辅助泵功能无明显变化,左心房的管道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病人电复律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方法选择房颤持续2周以上的非瓣膜疾病病人18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6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脑血栓4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应用TEE确定左心房内无血栓后行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者测定左心耳血流最大速度及流速积分,肺静脉血流最大速度及流速积分、二尖瓣血流最大速度、流速积分及减速时间.结果左心耳排空速度于复律后显著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排空指数增加(P>0.05),电复律后肺静脉收缩期、舒张期最大流速及其流速积分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收缩期最大流速积分在左、右肺静脉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复律前后舒张期最大流速积分在右肺静脉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肺静脉差异不显著(P>0.05).二尖瓣血流E波最大速度及E波与A波比值(E/A)增加.结论适合的抗凝治疗及TEE确认心房内无附壁血栓后进行电复律治疗,安全又无并发症.TEE能评价房颤病人电复律后的左心房功能变化.电复律后心房的电活动及机械活动均微弱,能引起左心房功能不全及栓塞,所以心房功能完全恢复前均有必要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症状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消融术后复发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左心房内结构复杂,左心房大小、纤维化、形状、低电压,左心耳大小,肺静脉大小和解剖变异、肺静脉间嵴及左心耳嵴结构等与房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影响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左心房结构的相关指标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相关性,以及使用NLR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387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EE检查患者左心房是否存在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46)和非血栓组(n=341)。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左心房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NLR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临床价值。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血栓组患者年龄、房颤病程、非阵发性房颤比例、心力衰竭、卒中史和CHA2DS2-VASc评分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比较,血栓组中性粒细胞、NLR、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高于非血...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研究表明心衰患者CRT术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1-2],同时伴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降低[3-4];还有研究发现,心衰患者左心房大小与CRT疗效有明显相关性,左心房较小的患者,CRT术后反应率更高[5-6],提示左心房与CRT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就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及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 (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早期诊断。方法 利用多普勒超声仪对 2 1例PAf(A组 )窦律及房颤时LAD、LVEF、S LAmax、LAEF进行检测 ,并与 2 0例正常人 (B组 )及 18例 (C组 )慢性房颤 (CAF)者进行对比。结果 ①PAf患者窦律时左心房较正常人扩大 ,左心房功能减低 ,E/A比值降低且 <1。②PAf发生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功能明显降低 ,而左心房大小无明显变化。③CAF比PAf者左心房明显扩大 ,左心房功能进一步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PAf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改变。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 ,对预防和治疗均有指导作用。③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筛选PAf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左心房追踪技术(LAVT)评价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和孤立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方法实验组为50例房颤患者,分为孤立性房颤组24例,高血压房颤组26例,对照组为25例健康成人,用M型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用校正立方体积法(Teich)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维超声测量患者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1)、上下径(LAD2)、横径(LAD3),收缩末期右心房上下径(RAD1)、横径(RAD2),应用LAVT测量左心房最大面积(LAAmax)、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比较左心房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孤立性房颤组LAD1:(42.43±4.24)mm、LAD2:(60.22±5.79)mm、LAD3:(47.90±4.86)mm、RAD1:(55.04±5.06)mm、RAD2:(43.25±2.56)mm、LAAmax、LAVmax、LAVmin、dv/dtE与正常对照组LAD1:(33.81±2.96)mm、LAD2:(47.29±6.79)mm、LAD3:(39.04±3.53)mm、RAD1:(44.34±4.12)mm、RAD2:(36.06±3.16)mm、LAAmax、LAVmax、LAVmin、dv/dtE比较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孤立性房颤组LAEF、dv/dtS、dv/dt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IVSTd、LVPWTd、LV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房颤组的LAD1:(45.47±7.33)mm、LAD2:(61.35±7.39)mm、LAD3:(49.27±5.25)mm、RAD1:(56.18±4.36)mm、RAD2:(45.13±3.21)mm、LAAmax、LAVmax、LAVmin、dv/dtE均明显升高,LAEF、dv/dtS、dv/dtA均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IVSTd、LVPWT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孤立性房颤组相比,高血压房颤组LAAmax、LAVmax、LAVmin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LAEF、dv/dtS、dv/dtE、dv/dtA均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IVSTd、LVPWTd、LVEF、LAD1、LAD2、LAD3、RAD1、RAD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F患者左心房功能明显下降高血压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损害较孤立性房颤患者明显。LAVT能准确、快速的反映房颤患者左心房大小及功能的变化,在评价左心房功能方面有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3D-RTE)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左心房不同构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PAF)左心房结构和功能。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8例。根据二维超声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2D)将房颤患者分为左心房容积正常组(LAN组,LAVI<34 ml/m^2,50例)和左心房容积扩大组(LAE组,LAVI≥34 ml/m^2,48例)。选择同期38例临床资料匹配者为对照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3D)和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TEF)。斑点追踪显像获取左心房纵向时间-应变曲线,记录收缩期平均应变(SSL)和各时相平均应变率(mSRs、mSRe、mSRa)。结果PAF患者LAVI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且LAE组LAVI水平高于LAN组,LAVI-3D测量值较LAVI-2D测量值高(P均<0.05)。PAF患者LATEF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LAE组LATEF水平小于LAN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PAF患者mSSL、mSRs、mSRe和mSRa水平均降低,LAE组mSSL、mSRs、mSRe和mSRa水平小于L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较二维测量左心房容积大,能更准确评估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容积无明显增大房颤患者,已出现左心房功能减低。左心房扩大者应变指标进一步下降,左心房功能减低明显。三维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成像能早期评价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过程中左心房/肺静脉重构的作用.方法 连续47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心律下接受左心房/肺静脉CT检查,其中25例为阵发性房颤,22例为新发持续性房颤.通过对两组间有差异的CT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孤立性房颤进展的预测指标.结果 新发持续性房颤组的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1~12(6.4±4.3)周.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新发持续性房颤组呈现如下的左心房/肺静脉重构特征:(1)左心房非对称扩张;(2)左心房容积显著增大;(3)肺静脉开口扩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容积(P=0.003,OR=1.139,95%可信区间:1.046~1.240)是预测孤立性房颤进展最强的独立指标.左心房容积≥108 ml预测孤立性房颤由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88%.结论 孤立性房颤在由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的过程中伴随有显著的左心房和肺静脉重构;左心房容积显著增加是该过程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60例)与非血栓组(157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患病时间、CHA_2DS_2-VASc评分、hs-CRP、血脂、凝血功能,尿酸、左心房前后径、LVEF、左心耳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心率、收缩压、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hs-CRP、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长径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LVEF、左心耳血液流速明显降低(P均0.05);血栓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以及未使用胺碘酮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房颤对左心房大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房颤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探讨房颤与左房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阵发性房颤、33例持续性房颤三组患者,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左心房收缩末直径。结果三组患者中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最大,阵发性房颤组次之,室上性心动过速组最小,三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扩大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形态解剖学的CT成像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房结构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利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作36例房颤患者[23例男性,年龄(51±12岁)]与21例非房颤患者[12例男性,年龄(46±11)岁]的心脏扫描,研究左心房的结构形态学特点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左心房容积和左心耳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的左心耳位置、左心耳-肺静脉脊(房颤组:长2·8±0·5,宽0·4±0·1;非房颤组:长2·7±0·4,宽0·4±0·1)和左心房顶部的形态学特点无明显差异;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异常率高达17%,非房颤组为10%,2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患者有着较大的左心房和左心耳,在左心耳位置、左心耳-肺静脉脊、左心房顶部和肺静脉开口等特殊解剖结构上与非房颤患者无差别。这些发现对减少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及改进手术方法等方面能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RFCA)术后左心房结构、心脏收缩功能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行RFCA的持续性房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ARNI6个月。比较2组术后房颤复发率、血压、左心房直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患者术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LAD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未复发组患者较复发组病程更短、LAD更小,且服用ARNI的患者比例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D (HR=1.086,95%CI: 1.004~1.174,P=0.040)和病程(HR=1.010,95%CI: 1.003~1.017,P=0.007)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ARNI对房颤复发无显著影响。结论:ARNI可减小持续性房颤RFCA术后LAD,并提高LVEF;且口服6个月改善较果较3个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左心房舒张期功能变化及药物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3例PAF患者(PAF组)于确诊后予营养心肌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综合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系统测定左心房舒张功能指标,并随访判定疗效。设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F组治疗前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降低、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增大、EV/AV减小、左心房等容舒张时间(LVRT)延长、左心房内径(LAD)增加(P均〈0.05),而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无显著差异;PAF组治疗后上述左心房功能指标显著改善,且总有效率达89.39%。结论 PAF患者存在明显左心房舒张期功能障碍,药物综合治疗近期效果确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肺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与术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无锡市人民医院2002年至2009年50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房颤持续5 min以上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3例患者(26.0%)发生房颤,房颤组术前左心房内径(37.38±6.79)mm大于非房颤组中术前左心房内径(32.70±7.22)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左心房内径≥40 mm的患者高于非房颤组[50.0%(8例)对23.5%(8例),x2=5.329,P=0.02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性别、年龄、肺移植种类、原发疾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功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分析发现术前左心房内径≥40 mm是肺移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系数为4.622.结论 房颤是肺移植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为26.0%,左心房扩大是肺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