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脐血HBVDNA ,婴儿出生后 1 2h内及第 1 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别于婴儿 7月及 1 2月时随访 ,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 ,婴儿 7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 HBs阴性者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5μg。 结果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 8.37% (9/ 4 9) ;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为 1 2 .50 % (2 / 1 6) ;HBsAg及抗 HBc阳性者为1 2 .50 % (3/ 2 4 ) ;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为 1 .37% (1 / 73) ;脐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生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阳性率为 1 8.52 % (1 5/ 81 ) ,不同HBV携带状态的脐血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总母婴传播率为 9.78%。结论 :孕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 ,孕妇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极小。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 ,产时、产后HBV的母婴传播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2.
感染乙肝病毒(HBV)后,HBsAg( )孕妇尤其合并HBcAg( )者,可在围产期垂直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感染率达90%以上,其中80~90%的婴儿又成为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全世界每年约有60万婴儿由于垂直传播而感染,在1岁内血清检测显示HBsAg( ),这是乙肝高发区HBV携带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观察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231例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母亲及其252例儿童随访,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子女出生后免疫预防措施和喂养方式,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199例儿童曾检测脐血HBV标志物。结果:16.08%儿童脐血HBsAg阳性,但所有252例儿童随访时(3.3±2.3岁)HBsAg和抗-HBc均阴性,抗-HBs阳性率74.21%。孕期使用HBIG和未使用HBIG母亲的子女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73.33%(χ2=1.797,P>0.05)。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母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6.85%和72.22%(χ2=0.69,P>0.05)。111例儿童为母乳喂养,65例人工喂养,76例混合喂养,抗-HBs阳性率分别68.47%、78.46%和78.95%(χ2=3.417,P>0.05)。结论:HBsAg阳性但HBeAg阴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几乎无HBV感染;脐血HBsAg阳性不能确定母婴感染;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分娩和喂养方式对HBV母婴传播和新生儿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传染在 HBV高发人群中是一严重问题。HBeAg 阳性母亲约90%的婴儿感染 HBV,如母血 HBV-DNA 亦阳性,则所有婴儿都将感染 HBV,并成为慢性携带者。HBsAg 携带者母亲中,33%的羊水、50%脐带血、71%乳汁和95%的婴儿胃内容物中有 HBsAg。HBV 可能在分娩时经口感染。剖宫分娩可减少母-婴传播,避免经生殖道分娩时摄入受感染母亲的血和分泌物,但也有认为无此作用者。作者估价了不同分娩方式对 HBeAg 阳性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HBeAg 阳性的 HBsAg 携带者母亲所生婴儿447例,接受乙肝免疫(于出生后肌注5μg HBsAg/ml),3次/2周,然后1、2月  相似文献   

5.
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所有新发感染的50%。预防HBV母婴传播对控制乙肝流行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泛实施的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主要针对围产期HBV母婴传播,而对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有限。HBV宫内感染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胎盘渗漏、胎盘感染或外周单核细胞传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 120例经ELISA法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为研究组,其中60例为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定为双阳组;60例仅为HBsAg阳性,定为单阳组。30例非HBV携带的孕妇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母婴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 双阳组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5.0%(15/60),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为50.0%(30/60)。母婴PBMC的HBV-DNA阳性显著相关(P<0.05);脐血血清HBV-DNA检出率与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母婴血清HBV-DNA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 被HBV感染的PBMC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HBV宫内传播的一种机制,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价值;母亲传染性强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8.
足月新生儿母源性抗-HBs及其亚型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了解足月新生儿母源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及其亚型的特性.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7年02月在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63例抗-HBs阳性的单胎足月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婴儿和1月龄时的血清抗-HBs浓度,用固相酶联免疫法检测孕妇和脐血中抗-HBs 4种IgG亚型的含量,及其中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的能力.结果 63例抗-HBs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抗-HBs均为阳性,几何平均浓度为195.4 mIU/ml,明显高于孕妇平均水平141.6 mIU/ml(P<0.01).脐血抗-HBs浓度与母体水平高度相关(rs=0.976,P<0.01).无论是接种还是自然感染获得的抗-HBs,其4种IgG亚型均可通过胎盘,均以IgGl为主.1月龄婴儿抗-HBs平均浓度是脐血的64%,推测被动获得的抗-HBs衰减半衰期约41 d.脐血抗-HBs可中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其中和作用与抗-HBs浓度有关.结论 IgG型抗-HBs及其四种亚型均可通过胎盘,以IgG1为主.母源性抗-HBs可保护新生儿免受HBV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经宫内传播的可能性。方法以酶联免疫法及32P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检测妊娠中期HBsAg阳性的产妇血及新生儿脐血的HDV标志物(HDVM)。结果40例母血中,有8例检出至少一项HDVM,HDV感染检出率为20%。5例HDVRNA阳性的孕妇血清中,1例抗-HDIgM亦阳性,另2例抗-HDIgG阳性。4O例新生儿脐血中,5例HDVM阳性。HDV感染率为12.5%。在3例HDVRNA阳性的脐血标本中,1例抗-HDIgM阳性,另1例抗-HDIgG阳性。本组检出的5例HDV感染的新生儿中,有3例母儿血清的HDVM均阳性。另2例脐血HDVM阳性新生儿的母亲HDVM为阴性。结论HDV存在宫内传播,其途径可能为经胎盘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11.
WHO 推测全世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约2亿人,80%在亚洲。我国是HBV 携带者高发地区之一,平均携带率约8.83%,孕妇携带率2.6~12.5%。HBsAg 携带妇女尤其合并e 抗原阳性者可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传播给婴儿,感染率92~97%,其中80~90%的婴儿变成慢性携带者。估计我国的携带者40%由于母婴传播造成,形成大量传染源。少数出生的婴儿表现急性或重症肝炎,有报道病例仅HBsAg携带母亲出生婴儿暴发性肝炎死亡。在围产期或婴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产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 2008-2012年,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对湖北省、山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对上述地区部分医院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标本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部分标本检测HBV DNA。结果 筛查孕妇82214例,HBsAg阳性4924例,阳性率6.0%。随访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1371对,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3.1%(42/1371),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婴儿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2%。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母亲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及未注射HBIG组,其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8.1%, P=0.807)。结论 多中心调查显示目前孕产妇HBsAg阳性率6.0%,HBV母婴阻断失败率3.1%。HBsAg及HBeAg双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 的孕妇应为母婴阻断的重点人群。孕妇孕期注射HBIG不能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行介入性诊断的乙肝孕妇发生垂直传播的风险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科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婴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穿刺类型、不同穿刺指征、是否合并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等情况下的母婴垂直传播风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1例(含双胎5例)乙肝孕妇和136例所生婴儿,共3例(2.21%)在乙肝联合免疫后依然被检出感染乙肝;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发生感染的几率分别为1.09%(1/92)和5.71%(2/35);乙肝病毒DNA定量超过106IU/ml和107IU/ml的垂直传播率分别为4.35%(1/23)和5.00%(1/20);行羊膜腔穿刺术、脐静脉穿刺术和绒毛吸取术的乙肝孕妇发生垂直传播的几率分别为1.11%(1/90)、2.56%(1/39)和14.29%(1/7);因超声异常表现和其他非超声异常指征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发生垂直传播的风险分别为2.82%(2/71)和1.54%(1/65);10例孕妇孕期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该10例所生婴儿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乙肝孕妇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有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人有过去的或现在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三亿五千万是慢性HBV携带者。越早感染,越有可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及母乳喂养)和日常接触传播。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使用,母婴传播率已由90%降低到10%。尽管接受免疫预防,仍有10%~15%的婴儿通过母婴传播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者。因此母婴阻断显得尤为重要,拉米夫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在妊娠期使用,目前被列为妊娠C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是有效的且不影响胎儿发育。综述拉米夫定在慢性HBV感染孕妇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BV DNA;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151例新生儿中,血清HBsAg阳性5例,血清HBV DNA阳性29例,PBMC HBV DNA阳性36例,HBV标志物任一项阳性57例,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2)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比值比(OR)分别为2.25(1.08~4.72)、2.69(1.26~5.73)、4.63(1.70~12.62)。(3)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OR为4.24(1.22—14.69)。(4)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 DNA阳性,OR为24.53(7.92~76.01)。结论孕妇PBMC和血清HBV 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官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妇产科医务人员对预防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9日至10月25日分别参加在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召开的2次全国性妇产科学术会议以及在江苏省2个地级市和2个县级市举办的妇产科学习班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发放“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调查表”,调查这些医务人员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以及预防母婴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59份,其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分别为85.0%(475名)和15.0%(84名);来自一、二、三级医院的人员比例分别为13.2%(74名)、36.9%(206名)和49.9%(279名).90.0% (503/559)受访者能正确判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有传染性,但也有27.5% (154/559)将HBsAg阴性、乙肝核心抗体和/或乙肝e抗体阳性误认为有传染性.96.3% (519/539)的受访者知道孕妇产前检查时需筛查HBV血清标志物,二级医院工作人员知晓率高于三级医院[分别为99.0% (201/203)与94.7%(250/264),x2=6.466,P=0.011].95.3%(511/536)能正确回答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接种乙肝疫苗,但对注射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61.6% (330/536)和80.4% (427/531).对新生儿可以母乳喂养的知晓率仅13.0% (69/532),仍有13.8% (74/536)错误认为剖宫产能预防母婴传播.此外,仍有54.4% (290/533)受访者错误地认为HBsAg阳性孕妇需在妊娠期注射HBIG. 结论 妇产科医务人员基本掌握对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使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的预防策略,但对具体细节的合理应用,如能否母乳喂养、妊娠晚期是否需注射HBIG等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 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孕20 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的HBsAg( ) 孕妇34 例(A 组) 及未注射的14 例HBsAg( ) 孕妇(B 组) ,用固相放免法和套式PCR 检测母血HBsAg 、HBV DNA 及其新生儿血HBsAg 、抗HBS、HBV DNA。结果 A 组35例新生儿中32 例血清抗HBS( ) ,与B 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A 组新生儿血HBsAg 、HBV DNA 检出率均明显低于B 组。A 组孕妇用药后血HBsAg 滴度及HBVDNA 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结论 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HBV 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临床上对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的孕妇以及对于年龄>35岁孕妇建议常规行羊水穿刺,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以明确诊断.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发的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一种传染病,母婴传播是HBV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约50%的慢性HBV感染来自母婴传播[1,3].胎婴儿感染HBV后更容易转变为慢性感染状态,继而发展为肝硬变或原发性肝癌[4-7].羊水穿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HBV感染孕妇行羊水检查在理论上可能会增加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本研究旨在探讨羊水穿刺检查是否会增加HBV DNA检测阴性的慢性HBV感染孕妇的母婴垂直传播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胎盘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与新生儿外周血乙肝表面标志物(HBV-M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检并分娩的HBsAg携带孕妇53例,正常孕妇10例。ELISA法检测血清HBV-Ms;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TLR3、TLR4、TLR7表达。结果:(1)HBsAg携带孕妇胎盘中TLR3、TLR7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胎盘组织(P<0.05),各组间TLR4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2)新生儿HBsAb阳性者胎盘TLR3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TLR3、TLR7可能参与HBV垂直传播的免疫调控;胎盘TLR3的高表达与新生儿HBsAb阳性密切相关,是抗HBV垂直传播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乙型肝炎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的含义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所谓乙型肝炎垂直传播,即妊娠期患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母亲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给其婴儿并引起婴儿感染的过程。Stokes等于1951年首先证明病毒性肝炎垂直传播的存在。随着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的发现,乙型肝炎的这种传播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某些地区乙型肝炎垂直传播率是很高的,它是造成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的重要原因,是人群中存在的大量HBsAg携带者的重要来源,亦可能与某些地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因此研究乙型肝炎垂直传播的发生规律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办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