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0种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正确评价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指导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1295例中药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论:一临床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地发生。  相似文献   

2.
姚凤 《海峡药学》2006,18(2):179-180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分析国内文献报道几类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病例。结果归纳总结出了几类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论临床在应用几类中药注射液时,应重视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科学、合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方法通过对1例疏血通注射液致呼吸困难的案例的分析,展开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探讨。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临床用药、患者个体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临床须密切关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探讨中药注射液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应用中药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院神经科几种中药注射液的辨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中药注射液的辨证论治依据,增强其临床应用。方法:分析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原理。结果: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应辨证使用,结合病症的临床表现谨慎应用。结论:合理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可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总结。结果诱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因素有个体差异、药物因素、药物的相互作用、给药方法、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等。结论在临床和生产上都要加强对其监测与研究,及时报告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五种常用中药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以及生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间使用常见的五种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分析各科室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发生时间.结果 使用中药注射液科室较多,排名前三的为消化内科、心内科和皮肤科,发生率前三位的分别是呼吸内科17例(18.89%)、儿科15例(16.67%)和心内科13例(14.4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主要在用药后0~30 min内,发生比例达66.66%;皮肤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占比35.56%.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应重视患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液,保证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系统了解既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以1989~2008年6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的文献为调查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查得文献1687篇,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为多;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较多。结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体质有关;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快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宋琪 《中国药业》2010,19(12):62-6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安全性问题,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统计医院2008年静脉用中药注射液的用量和金额,对排序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文献检索并分析其临床使用情况。结果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较多,有些较严重;临床使用存在扩大适应证、超量用药、与西药混合配置、溶剂选择不恰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如果能够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液可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5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1996~2007年期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15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涉及27种中药注射剂,其中居前三位的是:刺五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提醒临床医务人员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了解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临床用药注意事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自发呈报的方式,由临床医师、护士及临床药师填写ADR报表,收集2010—2012年我院166例中成药、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并利用Excel表格统计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对患者年龄、ADR类型及表现等有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66例(占39.75%),51~60岁患者为53例(占31.92%);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常见,有43例,占25.9%。结论:应辩证看待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ADR,加强ADR监测工作,改进处方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避免ADR发生,使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1998~2008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8年间19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599例报告,分析其发生特点及用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评价中药注射剂在给药剂量、溶媒的选择、稀释液的浓度、联合用药情况等方面的合理性。结果:599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在剂量、溶媒选择、配制液浓度、用药途径方面存在错误的例数占总数的33.73%;在使用各环节中无错误出现,占总数的50.92%;另有92例信息不完整无法判定。结论:中药注射剂在应用各环节存在一定比例的错误,规范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2年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上报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上报的63例ADR中,抗茵药物ADR为35例,占55.56%,中药注射剂ADR为13例,占20.6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60例,占95.24%;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43例,占68.25%;联合用药致ADR有22例,其中以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联用引发的ADR最多,为7例,占联合用药ADR数的31.81%。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呈报的基本情况,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58例ADR按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ADR中抗菌药物35例(60.34%),中药注射剂8例(13.79%),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34例(58.62%),皮肤及附件损害有30例(51.72%)。结论:加强对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就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及导致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通过2007~2008年茂名地区各医疗单位呈报的456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对ADR的临床表现和累及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处理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导致ADR的原因包括成分、工艺、个体差异、质量标准及配伍等因素,并就防范做了一定阐述。结论:中药注射剂是一把双刃剑,ADR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质量,完善安全性再评价,并加强临床合理使用的管理和监管等工作,才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48.7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5.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53.7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7.50%)。结论:应以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为重点,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孙云川 《中国药房》2009,(3):225-227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报告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利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剂涉及17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或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活血化瘀类发生率最高,尤以注射用葛根素(20.4%)和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19.8%)最高。最常见的ADR为神经系统损害(30.4%),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3%)。结论:建议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提高其质量,并在应用中注意辨证施治,同时加强ADR监测,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