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7,(9):238-240
为了深入分析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探求煤矿事故发生机理,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67份煤矿事故调查报告进行分析,最后提取出政府及其他干预者失衡,企业管理缺陷,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3个层次致因,构建事故致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从社会干预和技术控制两方面入手,对不同层次事故致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煤矿人因事故的影响因素及其组态路径,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以25起典型人因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选取人本因素、安全监管、组织管理、设备设施、复杂环境、安全规范和安全文化7个条件变量,探讨了煤矿人因事故形成的组态构型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煤矿人因事故的形成存在7条组态路径,并且在7条组态路径中各条件变量间呈现组合效用;不同条件变量对煤矿人因事故的影响力不同,其中安全规范、复杂环境、组织管理、安全监管4个因素对于煤矿人因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组织管理因素尤为关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预防煤矿人因事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Reason模型的煤矿事故致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Reason组织事故病理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并以一起典型煤矿事故为案例,分别从组织因素、管理因素、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前提、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和防御系统等5个方面,对其致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源在于组织错误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2017,(8):250-253
基于我国2010—2016年间85起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调查分析,改进煤矿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MI),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外部因素、组织影响、领导行为及前提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和让步比分析HFACS-MI框架各水平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部因素中,管理因素对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有着最重要的影响,易引发组织过程漏洞等问题;在组织影响中,资源管理不当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会引发监督不充分和运行计划不恰当等诸多问题;不安全的领导行为主要表现为监督违规,其亦是班组资源管理不当及精神状态差的重要原因;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要前提条件为精神状态差,可导致认知差错、决策差错及违规行为;而违章操作是不安全行为中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王帅 《煤炭科学技术》2007,35(12):106-108
为了运用科学的煤矿事故致因分析方法对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讨论了煤矿事故的特点及其演化规律,分析了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理,构建了煤矿事故致因理论模型,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来防范煤矿事故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海宏  吴悠  郝雅琦  郭金山  张江石 《煤矿安全》2020,51(8):256-259,264
为研究煤矿员工"三违"行为的致因因素,对鄂尔多斯4所煤矿近期有"三违"行为的96名矿工进行了座谈调研。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并采用NVivo质性分析方法,对座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包含不安全物态、不安全动作、个人习惯性行为、组织管理漏洞与安全文化缺失的5个树状节点及其24个子节点,并绘制出"三违"行为节点逻辑关系图,构建了煤矿员工"三违"行为具体致因链。通过分析"三违"行为树状节点编码数据,以编码参考点数对各树状节点的子节点进行频次统计,确定了致因链各部分频次最高的节点。研究表明,设备故障或工具破损(30.20%)与作业空间受限(23.96%)等子节点是影响不安全物态的重要因素;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61.46%)、未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53.12%)与安全监察不到位(48.96%)等子节点是导致不安全动作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煤矿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煤矿工人安全信息认知水平力低下造成的。为预防和控制煤矿工人在安全信息认知失效下引发的煤矿安全事故,通过分析我国近年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确定影响煤矿工人安全信息认知的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煤矿工人安全信息认知网络;通过对安全信息认知因素进行整体网络密度、个体网络密度、节点的度数中心度、节点的中间中心度、关键影响因素和重要影响路径,得出辨识理解能力、安全知识等5个关键影响因子,并识别出关键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8.
全国煤矿顶板事故多发,研究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行为安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纠正人的不安全动作和习惯来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对某起重大顶板事故的动作原因、习惯原因、体系原因以及文化原因进行分析,得到组织行为错误是该事故发生的主导原因,并形成了本次顶板事故致因链。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培养员工安全习惯、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宣贯安全文化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最后形成顶板事故措施链。  相似文献   

9.
小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及预防保障体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南方某地区小煤矿3 a多的事故资料,按时间序列和事故类型详细分析了地方小煤矿事故发生的时间特征和事故类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春末夏季事故频发,顶板事故严重、瓦斯灾害危害大、运输事故和其他事故不容忽视等.现场调查发现,经济利益驱动是地方小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始诱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管理因素和职工因素等是小煤矿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自然条件、技术/装备水平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地方小煤矿事故频发的间接原因,并以此建立了适合小煤矿事故分析的三元致因模型.通过准入条件、矿井技术/装备水平、监督管理、教育培训、事故惩罚等构建了小煤矿事故预防保障体系,突出了地方小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内外部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煤矿安全》2016,(8):240-243
为有效利用煤矿安全事故"大数据"研究煤矿安全事故的潜在规律,在建立包含环境、设备和人因致因因素的煤矿安全事故综合致因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煤矿安全事故的数据库系统,并以煤矿瓦斯事故为对象,利用Apriori算法对瓦斯事故的致因数据进行挖掘,获得了煤矿瓦斯事故致因因素的极大频繁项集,并通过确定项集致因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则,获得煤矿瓦斯事故的致因链。研究结果表明:操作者违反规章制度是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未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是核心致因。通过预防未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的发生切断煤矿瓦斯事故的致因链,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因是煤矿事故的主要致因,辨识和控制人因风险要素是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关键。研究提出了人因风险因素辨识三维结构模型,通过开展深度现场调研从安全管理流程、人员结构、事故案例3个层面甄别人因风险因素,构建了人因风险因素数据库,进行了人因风险评价。对样本煤矿进行风险评价的结论显示,员工个体风险因素的控制应是煤矿人因风险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减少由不安全动作引发的煤矿事故,基于FTA和24 Model,构建不安全动作识别及作用分析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具体化6步骤应用过程,共识别出不安全动作致因因素22项,涉及30条作用路径。结果表明:FTA识别程序可有效展示各致因要素间逻辑关系,UA-UA及UA-UC共涉及20条路径,关联性较强;Gephi0.9.2分类特征可视化突出显示动作分类、人员类别及具体违章条目之间的关联性,违章操作占违章动作总数54.6%,共违反法规条款25项。  相似文献   

13.
《煤矿安全》2017,(3):230-233
为提升煤矿整体安全性,结合前因-行为-结果(ABC)行为分析法,通过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将煤矿不安全因素分为4类致因、18类人因因素,并建立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模型。以山西省潞宁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权重,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矿山等级评定矩阵获得矿山整体安全性的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潞宁矿人因安全性较好,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为组织的安全氛围及矿工的不安全心理,并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矿山人因事故的构成要素及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矿山井下复杂的环境中 ,人因事故已成了矿山事故的主流。文章讨论了人因事故的概念、形成及主要构成因素 ,根据煤矿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应用事故致因理论和FTA原理 ,建立了矿山人因事故发生的逻辑模型。为便于矿山对人因事故的调查分析及预防 ,对矿山人因事故进行了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15.
在矿山井下复杂的环境中,人因事故已成为矿山事故的主流。文章讨论了人因事故的概念、形成及主要构成因素,根据煤矿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应用事故致因理论和FTA原理,建立了矿山人因事故发生的逻辑模型。为便于矿山对人因事故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矿山人因事故进行了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16.
《煤炭技术》2021,40(6):126-129
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从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具体分析10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行为原因,并统计出各类原因出现的频数与频率,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行为致因模型。结果表明:不安全动作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未进行瓦斯抽采,即未落实安全技术与管理措施、冒险作业;不安全物态经常发生于局部通风机未正常运行;根本原因是由于安全管理体系的欠缺,导致安全责任没能落实,并提出加强人员监管、加大局部通风机检查、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构建安全文化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事故调查显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安全行为能力的不足则是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根源因素,对煤矿职工安全行为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预防人因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将煤矿企业职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3个层次,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力的概念,对煤矿职工的安全行为能力进行了定义,并提出煤矿企业人因事故模型;通过分析职工安全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煤矿企业职工安全行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煤矿企业有效评价人的安全性,预防人因事故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并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明确了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本质原因。并通过运用该模型对两个典型的煤矿事故案例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验证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秦岩  盛武 《煤矿安全》2023,(5):153-160
为探究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选取诱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因素,借助D-S证据理论和贝叶斯网络对事故进行致因风险研究;基于DS证据理论融合专家知识得出网络结构,并通过贪婪搜索算法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修正;采用EM算法进行参数学习,获取相关因素间的条件概率和后验概率,同时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和识别敏感性因素,得出最大风险源链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煤与瓦斯突出最主要的致因因素是环境因素(87.4%),其次是管理因素(84.7%)、机械因素(80.3%)和人为因素(82.7%);矿井煤体结构、地质赋存条件差、未做防突措施,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瓦斯超限、监测系统不完善和通风设施不足是诱发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琰  刘紫莹 《煤炭技术》2024,(1):119-123
为了更加科学高效地对煤矿透水事故致因进行辨识和分类管理,以2021年丰源煤矿“4·10”重大透水事故为例,运用24Model法对事故致因进行分类提取,采用综合对抗解释结构模型(简称TAISM),对致因进行层级结构划分和因果关系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该起事故致因的1组7层对抗型有向拓扑层级图。研究结果表明:监督机构监督检查不力、当地政府安全发展意识不强是造成此次事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此外,在事故致因层级图中出现了2个回路,而同一个回路中的不同事故致因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应对其进行一体化控制,最大限度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今后煤矿事故致因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