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茶黄素酸性氧化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多酚酸性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茶多酚浓度、温度、氧化剂浓度、反应时间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均匀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温度、氧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和pH均对4种主要茶黄素物质(TF、TF-3-G、TF-3’-G、TF-3,3’-G)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相对高的茶多酚浓度、高的温度、高的氧化剂浓度、低的pH、短的反应时间有利于茶黄素的形成,尤其是酯型茶黄素(TF-3-G、TF-3’-G、TF-3,3’-G)的形成;采用均匀设计中的多对多双重逐步筛选回归分析对其分析,建立4种主要茶黄素酸性氧化形成的因素模型,为茶黄素的酸性氧化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O2对茶多酚化学氧化(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形成茶黄素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真空、露置空气和通氧等3种不同O2含量的条件下,茶多酚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均可得到茶黄素类物质,其含量随着2种反应体系中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化学氧化中儿茶素消耗的主体是EGCG、EGC、C、EC,说明O2是茶多酚化学氧化形成茶黄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相关研究报道却极少涉及到关于O2在茶多酚化学氧化合成茶黄素过程所发挥的作用;另外,比较茶多酚碱性氧化法和酸性氧化法形成茶黄素的情况,前者比后者得到更多茶黄素类物质。文中还考察了O2对茶黄素化学氧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分离茶多酚,获得纯度为ECG 980.0mg·g-1、EC 960.0mg·g-1、EGC 900.0mg·g-1、EGCG 980.0mg·g-1的儿茶素单体,并以制备的儿茶素单体为反应原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反应,探讨儿茶素组成对茶黄素化学氧化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儿茶素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产物存在明显差异,且碱性氧化产物较酸性氧化产物复杂,存在很多未知的氧化产物,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4.
以同一批次茶多酚为原材料,以梨PPO作为对照,比较研究梨与土豆、梨与山药、梨与红薯、梨与苹果4种复合天然PPO氧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5种天然PPO对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依次为梨与土豆PPO梨PPO梨与山药PPO梨与苹果PPO梨与红薯PPO。其中经梨与土豆PPO体外氧化制备的茶黄素,质量分数为88.13%,高于梨PPO单独作用时的76.95%,所以梨与土豆组成的复合酶氧化茶多酚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模型,对不同纯度的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均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对酵母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保护能力呈剂量依赖关系。98%茶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60%茶黄素和90%茶多酚对H2O2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相当;60%茶黄素对紫外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最强。茶多酚和茶黄素具有一定的体外和细胞抗氧化活性,且不同方法测得的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亚铁离子(Fe2+)活化过硫酸钠(P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和传统Fenton氧化法产生羟基自由基(.OH)氧化降解造纸废水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比了两种高级氧化法的处理效果,考察了初始pH值、氧化剂用量、催化(活化)剂用量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反应过程的规律。结果表明,与Fenton氧化体系相比,硫酸根自由基对pH值的适宜范围更广,在酸性至中性条件下,硫酸根自由基皆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在体系催化(活化)剂用量相同的条件下,两种自由基体系可以产生相当的处理效果,且Fe2+用量对PS氧化反应影响更小;两种氧化体系的CODCr降解率和色度去除率随氧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达到适宜用量后Fenton氧化的CODCr降解率和色度去除率呈现下降趋势,而PS氧化的CODCr降解率和色度去除率趋于平缓;从氧化反应动力学可以看出,PS氧化反应相对缓慢些,且整个过程呈缓慢上升趋势,更利于氧化剂的完全利用。  相似文献   

7.
以春季政和大白一芽二叶茶鲜叶匀浆液为酶源,以单位质量茶鲜叶原料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量为考察指标,比较研究政和大白茶、秀红、碧香早3种茶鲜叶原料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优化筛选最优茶鲜叶原料酶促合成茶黄素工艺技术参数,以期为茶黄素的高效制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最适合于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其最优工艺技术参数为酶源用量0.6g酶液/100mL、酶促反应时间120min、温度35℃、pH值5.2,在该参数下,茶黄素的合成量达2.72mg/g.鲜叶,说明所得工艺技术是一种利用茶鲜叶原料酶促氧化高效制备茶黄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5.2.2.4红茶多酚对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有人用从红茶中分离所得各种橙红色茶黄素,用含有兔子红细胞膜空壳(ghost)叔丁基氢过氧化物(BHP)进行生物膜氧化试验,最后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作为过氧化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见图60。从比较结果可看出,四种茶黄素对兔子红细胞膜空壳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均优于对照组、α-生育酚组和没食子酸丙酯(一种合成抗氧化剂)组。说明茶黄素具有很强抗氧化作用,其能力与其聚合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将可反应的水溶性钴酞菁(Co-TDTAPc)负载到锦纶纤维上制备了催化功能纤维(F-CoTDTAPc)。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F-CoTDTAPc/H2O2体系催化氧化酸性红G进行研究,考察了氧化剂质量浓度、pH值、反应温度等对F-CoTDTAPc/H2O2体系氧化降解酸性红G的影响。结果表明,F-CoTDTAPc在H2O2存在下能快速催化氧化酸性红G,并具有较好的原位再生能力。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酸性红G分子已被氧化降解为可生物降解的脂肪酸类化合物,酸性红G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深度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0.
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模型,对不同纯度的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均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对酵母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保护能力呈剂量依赖关系。98%茶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60%茶黄素和90%茶多酚对H2O2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相当;60%茶黄素对紫外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最强。茶多酚和茶黄素具有一定的体外和细胞抗氧化活性,且不同方法测得的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川红工夫加工过程多酚类物质及其相关酶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小叶种群体品种的一芽二叶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备川红工夫,检测其茶多酚、黄酮、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分析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与其形成相关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黄酮、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在揉捻阶段显著增加,黄酮和茶黄素含量在发酵过程中较揉捻时降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揉捻阶段呈较显著下降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茶多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茶黄素含量与P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茶红素含量与POD活性及PPO活性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适当延长揉捻时间和减少发酵时间,或是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提高多酚形成相关酶活性的方法,可制备出高茶黄素含量的川红工夫。  相似文献   

12.
为能较全面深入地探索桑椹对棉织物的染色性能,对棉织物桑椹铁媒染色的媒染方式、媒染材料、染色温度、缓染促染和湿色牢度等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棉织物桑椹铁媒染色的两种可选工艺:一是氯化铁前媒法冷媒后直接桑椹冷染的工艺;二是氯化铁、硝酸铁和硫酸铁任择其一前媒法冷媒,且先烘干再实施桑椹热染的工艺。2种工艺均采用先烘干再清洗的后处理方法。另外,还对棉织物桑椹铁媒染色中铁媒的促染作用,以及改变烘干清洗顺序可影响湿色牢度的独特现象,提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红茶汁液态发酵过程中生成的泡沫组成,对通气发酵过程的泡沫进行分离,采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和茶皂素、儿茶素、茶黄素等非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红茶汁匀浆和通气过程产生的泡沫中茶皂素、茶多酚、咖啡碱、部分儿茶素和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较隔离泡沫的茶汁中高,挥发物总量和癸醛、柠檬醛、芳樟醇、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5 种呈甜花香化合物,己醛、1-辛烯-3-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和(E)-2-己烯醛5 种呈青气化合物也有提高,这表明产生的泡沫会带走较多的品质成分。为保留品质成分,向红茶汁发酵液中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形成,发现体积分数0.2%的消泡剂可有效控制泡沫形成,对茶多酚、氨基酸的质量浓度无显著影响,对发酵进程无不利影响,而且可促进茶汁中挥发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骏眉工艺加工的红茶化学成分特点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搜集了不同产区和嫩度的骏眉工艺红茶样,以及全国各产茶区的对照红茶产品,分析了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成分的含量及其总抗氧化活性。结果 骏眉工艺红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聚酯型儿茶素A(theasinensins A, TSA)含量,19个骏眉工艺红茶的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TSA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5.67%、4.50%、0.75%和0.38%,高于24个对照红茶的10.95%、1.75%、0.59%和0.21%。骏眉工艺红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19个骏眉工艺红茶的抗氧化活性均值比24个对照红茶均值高57.0%。结论 本研究为探索骏眉工艺红茶化学成分特点及后续的产品品质提升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贮藏5、10、15、20年和2016年制作(实验当年做为对照)的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中茶多酚、黄酮、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儿茶素和咖啡碱等几种抗氧化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年贮期内,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的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含量上升,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下降,茶黄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贮藏年份的岭头单丛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及还原力均有差异,通过综合指数(APC)评价抗氧化能力结果可知:抗氧化活性贮藏20年>10年>15年>5年>对照。单丛茶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茶多酚、黄酮、儿茶素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还原能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与各抗氧化成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三个不同等级红茶的抗氧化活性强弱及关键差异成分,该研究检测分析了红茶样品抗氧化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红茶抗氧化活性随红茶等级的升高呈现出递增趋势,其中特级红茶和二级红茶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这五款不同品类红茶间抗氧化活性强弱水平也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检测成分发现,红茶样品内的咖啡碱、多酚、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茶黄素含量随红茶等级升高逐渐增加;而多酚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则与品类间红茶活性变化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红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茶黄素等成分含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其中多酚含量与4种抗氧化活性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T-AOC值和DPPH值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综上可知,红茶的等级会对其抗氧化活性造成影响,多酚及其衍生物是决定红茶等级和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Microfiltration (MF; 200 and 450 nm) and ultrafiltration (UF; 25, 50, 100 and 500 kDa) membranes were assessed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black tea extracts. Rejection of tea components including cream components increased with decrease in membrane pore size. Clarity of membrane processed extracts was excellent (~4 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s) even after 30 days of refrigerated storage. UF-500 and MF membranes resulted in greater retention of original colour, besides greater recovery of tea solids including polyphenols in the clarified extract. Increase in feed concentration affected the recovery while diafiltration improved the solids recovery including polyphenols and theaflavins. Highest productivity was achieved at 2 % feed 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 0.6 %. Solids and polyphenols recoveries obtained with 0.6 % feed concentration and MF-450 membrane combination were unmatched with any other combination. The results favoured employing MF as a means of clarification of tea extracts, preferably at low feed concentration which provided greater recovery and productivity, adequately meeting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ready-to-drink tea beverages.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添加外源氨基酸的渥堆发酵方法,探讨了外源氨基酸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和茶色素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发酵前期(二翻之前)堆温能达到较高水平,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有较大幅度减少;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茶褐素有较快的积累,且在三翻时含量达到最大值,四翻时有所下降。回归分析表明:茶褐素同茶多酚、儿茶素和茶红素成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8、-0.921、-0.670,茶褐素与儿茶素和茶黄素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6.764-0.077 X2+1.992 X3。通过感官评定和茶汤色的光学特性分析,确定在添加外源氨基酸的条件下,发酵19d(三翻后1d)实验组产品即可达到陈年普洱茶汤色红亮,滋味醇和回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A number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black tea polyphenols have signific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The theaflavins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as one of responsible components for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black tea.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or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individual theaflavins and minor components in black tea.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aflavins and epitheqflavic acid were synthesized from their parent flavan-3-ols catechins using an enzymatic oxidation method and employing crude polyphenol oxidase from banana fruit. 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using column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their structures confirmed by 1H-NMR and APCI-MS. The 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theaflavins and epitheaflavic acids were measured using a modified ORAC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aflavins have higher 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than EGCG. The hierarchy of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theaflavins, epitheaflavic acid and related compounds were in the order of: theaflavin-3, 3'-digallate ∼ theflavin-3-gallate ∼ theaflavin-3'-gallate ∼ theaflavin > epitheaflavic acid > EGCG > purpurogall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