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联合灌注成像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组30例及正常肝脏组30例均行CT肝体积测量和灌注成像,比较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之间、肝硬化组肝功能A、B、C 级之间的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乘积参数值的差异,并将肝功能分级分数与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综合参数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B、C级肝体积( liver volume,LV )呈逐级递减,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组血流灌注参数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与正常肝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血流量(BF)和肝血容量(BV)呈逐级递减,C级与A、B 级间有统计学差异(0.01);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olume blood perfusion index, VBPI)呈逐级递减,各级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其他指标相比,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BPI)与肝功能分级具有更高的相关性(=-0.835,0.01)。结论:肝体积及肝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与肝硬化的临床分级相关,64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联合灌注成像能准确地评价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842,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梗阻性肾病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5例梗阻性肾病患者(52个肾积水的肾脏,14个无肾积水的肾脏)行肾脏扩散加权成像和99 Tcm2DTPA肾动态显像,DWI检查使用SE-EPI序列,选择扩散敏感因子600s/mm^2;将66个肾脏分为四组:正常组、肾积水肾功能正常组(GFR〉25ml/min)、肾积水肾功能中度受损组(10ml/min〈GFR〈25ml/min)、肾功能重度受损组(GFR〈10ml/min):测量ADC值、GFR;比较ADC值的差异并分析肾脏ADC值与GFR的相关性。结果肾积水肾脏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组肾脏的ADC值(肾积水组2.15±0.21,正常组2.44±0.20×10-3mm2/s,P〈0.05);肾积水各组间肾脏的ADC值两两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肾功能下降者的肾脏ADC值与GFR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r=0.727,P〈0.05)。结论 DWI可以作为一种临床评价梗阻性肾病肾积水分肾肾脏功能的一种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满  王振平 《海南医学》2010,21(16):97-98,9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4±0.12)×10^-3mm^2/s、(1.79±0.21)×10^-3mm^2/s、(3.23±0.28)×10^-3mm^2/s、(4.07±0.65)×10^-3mm^2/s,肝脏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瘤和原发肝癌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诊断较困难。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肝纤维化定量对评估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储备力的价值。方法 对19例正常对照组和23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病组病人术前测定MELD评分,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字图像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肝病组病人肝组织标本的纤维化程度,分析肝纤维化定量评估与Child-Push分级及MELD评分间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面积百分比与MELD评分间呈正直线相关关系(r=0.84,P〈0.01),Child A、B、C3组间肝纤维化面积百分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肝纤维化定量评估是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的有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鼎   《中国医学工程》2015,(1):25-26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与3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在3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中,肝外胆管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1.26±0.011)mm2/1000a;而正常人群组的ADC值为(1.50±0.019)mm2/1000 a,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之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在对肝外胆管癌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常见良恶性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特点,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肝正常25例及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结果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s/mm^2的DWI上,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 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分别为(4.04±0.64)×10^-3 mm^2/s、(2.57±0.47)×10^-3 mm^2/s、(1.43±0.51)×10^-3 mm^2/s、(1.76±0.76)×10^-3 mm^2/s,肝脏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肝叶多b值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评价乙肝源性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7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肝脏MR DWI成像(b=0、500、800、1000 s/mm2)。在DWI分析不同b值下肝脏各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分别用b(0,500)、b(0,800)和b(0, 1000)表示b=500 s/mm2、800 s/mm2、1000s/mm2时的ADC值。分别统计分析b(0,500)、b(0,800)和b(0, 1000)肝左外叶、肝左内叶、肝右叶和肝尾状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在b(0, 500)、b(0, 800)和b(0, 1000)时,在肝左外叶、肝左内叶、肝右叶和肝尾状叶测得的ADC值,除b(0, 1000)时肝左内叶ADC值与肝硬化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r=-017,P > 005)外,其余肝叶ADC值与肝硬化的发生均呈负相关(r=-035~-060, P<005)。在这些肝叶ADC值中,当b值为500 s/mm2时,肝左外叶测得的ADC值是区分正常肝与肝硬化的最佳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达0989。结论 肝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500 s/mm2、800 s/mm2时,在不同肝叶测得的ADC值与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呈负相关;b(0, 500)肝左外叶ADC值是诊断肝硬化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与30例胆管癌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在30例胆管癌患者中,胆管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1.26±0.011 mm2/1000a;而正常人群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1.50±0.019 mm2/1000a,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2组之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在对胆管癌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同时与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液生化学指标作对比分析。方法分别对41例经肝穿确诊的肝纤维化病人及10例正常对照组利用扩散成像技术测定b值为600S/mm^2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时测量血液生化学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以及肝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Forns和APRI指数。结果(1)随肝纤维化程度进展,ADC值依次减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ADC值除在S0与S1期间无差异外,余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2)ADC值、血液生化学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G)均〉0.7。在判断s≥2为阳性标准时,ADC值的AUC为0.88、敏感性为75.9%、特异性为83.3%;在判断S≥3为阳性标准时,ADC值的AUG为0.93、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8.5%。无论在判断S≥2或者是S≥3为阳性标准的情况下,ADC值的AUC均大于血液生化学指标。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ADC值是一种能有效检测中重度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于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肝硬化腹水患者127例,根据是否合并SBP分为SBP组(33例)和非SBP组(94例),比较两组的MELD评分;并根据MELD评分分为A组(≤9分)、B组(10~19分)、C组(20~29组)和D组(≥30分),比较5组SBP发生率。结果 SBP组的MELD得分显著高于非SBP组(P〈0.05);MELD得分与SBP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MELD评分对于肝硬化腹水发生SBP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MELD得分与SBP发生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非侵袭性检查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相关性,探讨非侵袭性检查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HAI)依Knodell系统进行评分,并将非侵袭性检查: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排泄实验(ICG RI5值)、Child-Push评分、MELD评分与Knodell评分相对照,研究是否相关.结果:肝脏非侵袭性检查:ICG RI5值、Child-Push评分、MELD评分与Knodell评分均有相关性(P〈0.05).24周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中,Knodell评分、ICG RI5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排泄实验、Child-Push评分、MELD评分与Knodell评分均有相关性,是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的可靠指标,并能预测其短期预后.且ICG RI5值与Knodell评分的相关系数更大,预测其短期预后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评价行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本院行肝移植手术的46例患者术前MELD评分,根据术前MELD分值分为A组(〈10)、B组(10—20)及C组(〉20)3组,并观察各组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的营养指标(包括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甘油三脂及胆固醇)变化情况。结果:①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随MELD分值增高其营养不良程度越严重,其中转铁蛋白、胆固醇三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肝移植患者术后第1天,患者营养指标除C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较前增高(P〈0.05)外,其他均较术前低,且随MELD分值增高降低程度越严重(P〈0.05);③患者营养指标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1天有升高,而转铁蛋白则降低(P〈0.05),且各组各指标均数大多随MELD分值升高逐渐降低,其中前白蛋白、胆固醇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随着其术前MELD分值升高而越差,可见MELD分值系统是评价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结果: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PCⅢ、IV-C、LN测定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而增高,同一标志物各分级之间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肝纤维化指标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递增而递增,肝纤维化标志物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弹性评分及谷草转氨酶-血小板指数(APRI)诊断乙肝后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肝纤维化程度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79例.对79例患者行RTE检查,对所得图像进行评分,并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学分级及APRI对比.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肝纤维化程度与肝纤维化弹性成像弹性评分、...  相似文献   

16.
针药合用治疗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合用对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乙肝失代偿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针药合用治疗组(简称治疗组)57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予常规支持、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10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HBV-DNA、肝功能、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经(DSV)和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VX)、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SVX)、门静脉血流量(PVF)、脾静脉血流量(SVF)、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III)、层黏蛋白(LN)、IV型胶原(CIV)以及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DPV、DSV、PVF、SVF显著降低(P〈0.01),HA、CIV、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VF、SVF显著降低(P〈0.01),DSV、HA、CIV、临床症状积分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药合用具有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玉  王启之  燕善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61-1562,156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溴甲酚绿法、丁酰硫代胆碱/铁氰化钾法检测81例不同程度(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35名正常人(对照组)的RBP、PA、ALB、CHE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RBP、PA、ALB和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程度由轻到重患者血清RBP、PA、ALB和CHE均依次降低(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RBP、PA、ALB和CHE能更好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肝硬化患者病情变化、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ADC值在诊断肝脏纤维化模型(Liver fibrosis model,LFM)病理变化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4只正常和13只LFM兔进行MR-DWI检查,选择b值为200 s·mm-2、500 s·mm-2、300 s·mm-2、600 s·mm-2,分别在肝脏左右侧获得4个ADC值.按照ISHAK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和纤维化分期标准,对全部兔肝脏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分级(1~6分为一级、7~12分为二级、13~18分为三级)和纤维化分期(Ⅰ期~Ⅵ期),以此为标准统计分析ADC值的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兔LFM组中4个ADC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同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间ADC值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时,肝组织的ADC值明显降低,随着病理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ADC值降低越加显著.肝细胞变性、肿胀和炎细胞浸润,以及间质内胶原纤维沉积,使水份含量减少,水的自山运动受到限制,是导致ADC值降低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前列地尔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变化的观察,评价二药对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78例,根据Child-Pugh肝功能评分标准,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给予支链氨基酸和麦门冬酸钾镁。治疗15d后,再用Child-Pugh肝功能评分标准评判所有患者,观察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分级治疗后A级明显增多,B级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治疗组中,治疗后无腹腔积液患者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冶疗前(P〈0.05)。③对降低患者胆红素,治疗组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④对于肝性脑病和白蛋白的改善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可以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血脂水平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108例作为实验组,抽取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同时检测所有对象肝纤维化4项和血脂6项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各组患者肝纤维化的检测指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重型肝炎组和肝炎肝硬化组的HA、LN、PCⅢ、ⅣC的值比急性肝炎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在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肝炎肝硬化组外,在其他肝病组T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L-C在肝炎肝硬化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APOA1在各组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OB仅在肝炎肝硬化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综合指标血清肝纤维化及血脂的联合检测,能准确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