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用CD10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CD105染色阳性率为100%(100/100);癌旁肝硬化组织内染色阳性率为40.6%(28/69):癌旁正常组织染色阳性率为4%(4/100);非肝癌患者正常肝组织无阳性染色.肿瘤内MVD-CD105数值与TNM分期、有无静脉侵犯呈正相关(P<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作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期明显降低(P<0.01);癌旁肝硬化组织内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期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CD105主要表达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肿瘤内MVD-CD105能准确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预测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癌旁肝硬化组织中CD105的阳性表达可能与癌变相关,CD105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D133、CD44和PSCA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特异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33、CD44和PSCA在70例肝细胞癌(HCC)、5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及培养的HepG2细胞的表达.结果 CD133、CD44和PSCA在HCC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8.6% (41/70)、61.4% (43/70)和40% (28/70);在I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6% (28/50)、52%(26/50)和44%(22/50);统计学分析显示三者在HCC和ICC的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0.824,P>0.05);但PSCA在ICC的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HCC(P<0.05).CD133、CD44、PSCA阳性细胞在HCC、ICC和HepG2培养细胞中的分布均存在散在和成簇/片状两种形式,其中CD133以散在分布为主,而CD44和PSCA则多呈成簇/片状分布.在HCC和ICC癌的旁组织中,CD133、CD44和PSC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4%(36/70)、47.1%(33/70)和32.9%(23/70)以及46%(23/50)、32%(16/50)和36%(18/50),比较3种蛋白在HCC和ICC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CD133、CD44、PSCA在HCC、I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的一致性.结论 CD133、CD44和PSCA可能均是肝癌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物,其中CD133的特异性最强;而PSCA可能是ICC较为特异的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8种人肝癌干细胞标志物在化学药物诱导的大鼠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及N-亚硝基吗啉建立化学药物诱导的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种人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90、CD44、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2(ABCG2)、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OV6和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s,ALDH)在大鼠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13点评分法及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图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BCG2、CD133、CD44和AFP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其余4个标志物无显著差异。结论:化学药物诱导的大鼠肝癌细胞中含有肿瘤干细胞标志物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2(PTPN12)在肝癌组织与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肝癌组织与其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的PTPN12蛋白的表达。用等级相关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评估PTPN12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肝组织相比,在肝癌组织中的PTPN1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55.83%vs.43.12%,P0.005)。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PTPN12蛋白表达降低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χ~2=4.346,P=0.01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癌PTPN12表达降低与肝癌肿瘤特异生存率和肝癌复发相关(χ~2=5.687,P0.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TPN12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χ~2=6.687,P0.05)。结论 PTPN12蛋白在人肝癌组织中表达下降或缺失,PTPN12表达可能作为肝细胞癌患者复发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李峰  魏群  黄东凤  张弘 《检验医学》2015,(2):185-190
目的通过研究gp96、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初步探讨其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别检测19例肝硬化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32例肝癌组织和21例对照肝组织(癌旁非硬化肝组织)中gp96、Mcl-1的表达,并分析其各自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取来源于同一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或癌旁非肝硬化组织,分别配对检测gp96、Mcl-1,比较两者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对照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gp96阳性表达率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96的阳性表达与肿瘤有无包膜、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血清甲胎蛋白(AFP)值、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肝癌组和肝硬化组Mc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l-1阳性表达与肿瘤有无坏死和TNM分期有关(P0.05)。肝癌组gp9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配对癌旁肝硬化组及配对癌旁非肝硬化组(P均0.05);而肝癌组Mc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配对癌旁非肝硬化组,与配对癌旁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96、Mcl-1过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gp96可能参与了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向肝癌的恶性转化,有助于判断肝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CSC)标志物CD133和乙醛脱氢酶1(ALDH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CC患者70例(HCC组)、肝硬化患者70例(肝硬化组)及体检健康者70名(正常对照组)。收集H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样本,检测CD133的阳性表达率。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CD133百分比(CD133%)及甲胎蛋白(AFP)、ALDH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HCC的效能。结果 HCC组外周血CD133%及血清ALDH1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而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织CD133阳性表达率(60.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4.29%)(P0.001)。外周血CD133%与HC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关(P0.001),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血清ALDH1水平与HCC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有关(P0.001),与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133%及血清ALDH1、AFP水平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8、0.635、0.877。外周血CD133%及血清ALDH1水平诊断AFP阴性(AFP20.0μg/L)HCC的AUC分别为0.835、0.853。结论 CD133和ALDH1在HCC的辅助诊断和病情判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于AFP阴性HCC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yclin1l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取133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HCCs)及癌旁组织(PTLTs)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CyclinD1的表达,统计分析CyclinD1表达强度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法检测不同CycleD1表达组的生存差异.最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5l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8.3%(51/133),而在癌旁组织中仅有4例CyclinD1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4/133),肝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肝癌组织中CyclinD1的高表达与AFP水平(P=0.006)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而CyclinD1表达与性别(P=0.394)、年龄(P=0.232)、肿瘤大小(P=0.842)、肿瘤数目(P=0.479)、包膜(P=0.085)、脉管侵犯(P=0.331)、淋巴结转移(P=0.168)和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P=0.521)不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CyelinD1表达强度与患者生存相关,即表达强者预后差(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目、脉管侵犯、CyclinD1表达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0和0.017).结论 CyclinD1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并且是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肝细胞肝癌中c-myc蛋白表达情况,研究其与肝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c-myc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9例肝癌组织及癌旁非癌组织中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59例肝癌组织中35例c-myc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9.3%。肿瘤组织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非癌组织(P<0.05)。c-myc的表达与肝癌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而与肝癌的转移有关(P<0.05)。应用Kaplan-Meier法制作累积生存曲线并经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myc表达阳性与阴性组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39)。结论c-myc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能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HCC患者c-myc表达阳性者预后不良,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染色质装配因子1(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 1,CAF-1)的最大亚基p150(CHAF1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化、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清HBsAg状况、肝硬化及血清AFP水平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筛选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手术切除,并且全部经过病理诊断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80例,取对应患者病灶边缘2cm处的正常肝组织80例及因外伤或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患者20例分别作为癌旁和正常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HAF1A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CHAF1A在这三组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CHAF1A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HAF1A在正常肝组织和癌旁肝组织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肝癌组织(P<0.05)。CHAF1A在不同病理分化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有无伴门静脉癌栓肝脏组织中,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F1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血清HBsAg、肝硬化及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CHAF1A的表达可能影响肝癌组织分化和侵袭性。但与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的大小、HBsAg状况、肝硬化及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和CD44v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3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VEGF-C和CD44v6的表达,并以21例肝硬化组织、16例肝外伤或肝囊肿组织作为对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部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VEGF-C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质,阳性表达率为78.8%,CD44v6主要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膜及胞质,阳性表达率为72.7%。二者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12.157、10.280,P〈0.05);在发生转移的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的肝癌组织(χ^2=4.930、8.088,P〈0.05);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VEGF-C和CD44v6的表达与肝癌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是否并发肝硬化、AFP表达、有无HBV感染无关。VEGF-C和CD44v6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681,P〈0.01)。结论VEGF-C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CD13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3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84例肝细胞癌组织和40例正常肝组织中CD13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84例HCC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CD133表达与肝细胞癌血清AFP水平(χ2=4.02)、TNM分期(χ2=4.69)、病理分级(χ2=5.48)、门静脉癌栓(χ2=5.27)及肝硬化(χ2=6.04)具显著相关性(P〈0.01),而CD133表达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有无肿瘤包膜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133的过表达是反应HCC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对HCC的病情进展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 CXCR7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5对肝癌、癌旁组织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 CXCR7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XCR7在 35例 PHC 患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6%(31/35),显著高于配对癌旁肝组织37.14%(13/35)以及正常肝组织0(0/6);CXCR7的高表达与 PHC 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血清 AFP 含量呈正相关( P <0.05),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 P >0.05);CXCR7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相对于阴性表达患者均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结论】CXCR7在 PHC 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分别作为独立的预测 PHC 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Dynamin 3(DNM3)基因启动子区域36个CpG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DNM3基因甲基化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提取30对患者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NA,经亚硫酸氢盐处理后,进行巢式PCR并联合克隆测序检测DNM3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肝细胞癌患者的甲基化事件发生率为83.3%(25/30)。癌组织的DNM3基因启动子区域平均甲基化率为37.8%,癌旁组织为1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3基因甲基化诊断肝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对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DNM3作为肝细胞癌的一种抑癌基因,其启动子区域高度甲基化可能会促进肝细胞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K19)表达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预后价值。方法对152例肝细胞肝癌(HCC)行手术切除肝组织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估其肝癌组织中CK19的表达。≥5%的肿瘤细胞中度以上的膜和(或)胞质的表达定义为CK19阳性。结果 CK19阴性的患者术后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80.4%;CK19阳性组术后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CK19的表达增加往往表现为手术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肝癌组织ICAM-1及血清sICAM-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全自动图像检测40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28例肝硬化组织中ICAM-1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42例HCC、26例肝硬化患者和22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与甲胎蛋白(AFP)进行同步分析。结果:40例HCC组织ICAM-1表达阳性率为80.0%,高于癌旁和肝硬化组织(P〈0.05),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HCC组织中ICAM-1含量高于癌旁及肝硬化组织(P〈0.05),转移组HCC中ICAM-1的含量也高于非转移组(P〈0.05),而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HCC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高于肝硬化及正常健康组(P〈0.05),HCC伴转移组患者血清中sICAM-1无转移组(P〈0.05),AFP阴性组与阳性组sICAM-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CC组织中高度表达ICAM-1和血清中高水平的sICAM-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HCC发展程度及转移状态,ICAM-1有可能作为HCC的一个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脑梗死、尿毒症3种疾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38例不同疾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参数测定,并与96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LT、P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MPV、PDW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出血组PLT、MPV、PCT低于无出血组(P0.05),PDW无明显变化。脑梗死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而MPV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PDW无明显变化。脑梗死组治疗后MPV比治疗前降低(P0.05)。尿毒症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DW、MPV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CT变化不明显。结论血小板参数的联合监测对3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观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VEGF、CD44v6和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剪接变体6(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D44v6、MMP-9在45例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D44v6、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2%、68.9%和42.2%;VEGF、CD44v6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与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MMP-9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CD44v6、MMP-9与食管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提示联合检测这3项指标有助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133、CK19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2例鼻咽癌及20例正常对照组中CD133、CK19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CD133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原发癌与转移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及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CK19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但在原发癌组与转移癌组之间、伴和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之间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33可能在诱导鼻咽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鼻咽癌干细胞较特异的表面标记物;CK19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但不宜作为鼻咽癌干细胞特异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Gadd45β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Gadd45β蛋白在50例肝细胞性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add45β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6.0%(13/50),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0%(41/5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Gadd45β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其在高分化癌中阳性率(47.3%)显著高于在低分化癌中的阳性率(5.9%).而Gadd45β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Gadd45β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并对肝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