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原发干燥综合征(pSS)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分析T细胞亚群与血沉、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类风湿因子等病情活动指标的关系。结果:pSS组和SLE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 /CD8 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而pSS与SLE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pSS组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SLE组(P<0.05),SLE组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SS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水平和CD4 /CD8 比值在疾病活动期下降,并与pSS的疾病活动性指标血清IgG、血沉呈负相关性(P<0.05)。CD8 细胞水平在疾病活动期明显升高,且与以上指标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pS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与发病密切相关。pSS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和CD4 /CD8 比值与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活动期和30例缓解期PNS分别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PNS患儿活动期外周血总CD3 、CD4 、CD4 /CD8 均低于缓解期组与对照组(P<0.01),CD8 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NS患儿在活动期外周血T细胞数量异常,T细胞间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3.
陈莉  胡宗海  彭燕  栗群英  李继红  冯苏娟 《重庆医学》2013,42(12):1360-1361,1364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外周血CD8+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5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及38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以双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CD8+CD28-和CD8+CD28+T细胞亚群比例及CD8+CD28-/CD8+CD28+细胞间比值,分析检测数据与疾病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稳定期CD8+CD28-T细胞亚群比例较活动期及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8+CD28+T细胞亚群比例较稳定期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CD28-/CD8+CD28+细胞间比值较稳定期和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性指数评分(SLEDAI)与CD8+CD28+T细胞亚群比例负相关(P=0.001,r=-0.56),与CD8+CD28-/CD8+CD28+比值正相关(P=0.002,r=0.51)。RA患者稳定期CD8+CD28-T细胞较活动期和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CD28+T细胞及CD8+CD28-/CD8+CD28+比值RA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患者存在CD8+T细胞亚群比例的改变,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SLE患者T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25 T细胞在SLE病人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68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病人38例,稳定期病人30例)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3 CD4 、CD3 CD8 、CD4 CD45RA 、CD8 CD28 、CD8 CD28-T细胞亚群以及CD4 CD25 T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病人CD3 CD4 、CD4 CD45RA 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00,P=0.001),CD3 CD8 、CD8 CD28-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00,P=0.000)。稳定期患者CD8 CD28 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活动期和对照组(P=0.011,P=0.435),CD3 CD4 、CD4 CD45RA 水平高于活动期,但无显著性差异(P=0.067,P=0.081),CD8 CD28-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997)。活动期病人CD4 CD25 T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期病人(P=0.000,P=0.000),稳定期病人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72)。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是异常的。病人外周血CD8 CD28-T细胞亚群的比例升高与疾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相关联,它的升高在疾病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CD4 CD25 T细胞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功能减弱并引发SL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α干扰素(IFN-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SLE 80例(SLE组)分为缓解期40例(缓解期组)、活动期40例(活动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浆中25 (OH)D、IFN-α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1)SLE组外周血25(OH)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外周血25(OH)D水平低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SLE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Th淋巴细胞及Th/Ts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活动期组患者低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LE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Ts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SLE组外周血IFN-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高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LE组外周血25(OH)D、T细胞、Th细胞计数及Th/Ts及IFN-仅水平均与病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P<0.05);(5)SLE组外周血25(OH)D与T细胞、Th细胞计数、Th/Ts计数比值呈正相关,与IFN-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在SLE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IFN-α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推测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平衡以及IFN-α水平引发机体的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SSNS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疾病组23例初发SSNS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同时以1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检测?【结果】 SSNS患儿疾病活动期外周血CD3+CD8+T细胞低于对照组,CD4/CD8比值上升,P < 0.05;CD3+T?CD3+CD4+T?mCD25+T?CD40L+T细胞及CD19+B?CD19+CD23+B?CD40+B细胞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缓解期外周血CD3+T?CD3+CD4+T?CD3+CD8+ T?CD40L+T细胞下降,P < 0.05; CD4/CD8比值较活动期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淋巴细胞免疫紊乱,特别是CD4/CD8比值失衡参与了SSNS的疾病过程,糖皮质激素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恢复CD4/CD8平衡,诱导病情缓解?本研究未发现B淋巴细胞参与SSNS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肝组织痛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HBV携带者60例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型和频率,并与1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对照者比较,外周血CD4+百分率和CIM+/CD8+比值下降,CD8+百分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携带者与对照者比较,CD4+百分率、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8+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慢性HBV携带者CD4+、CD8+百分率与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携带者CD4+百分率在G3~4亚组明显高于C0~两亚组(P<0.05),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两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携带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导致HBV感染后慢性HBV携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活动期SLE患者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CD3+CD8+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活动期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其是SL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2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期60例,非活动期52例)以及15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CD3-CD16+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活动期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4+/CD8+比值明显较对照组低(P0.01)。活动组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活动组。结论 SLE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疾病的病程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化疗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入住我院35例行胃癌根治术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EP化疗方案:100 mg/m2足叶乙苷,d13,静脉滴注;25 mg/m2顺铂,d1-3,静脉滴注.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5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外周血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CD3+、CD4+、CD8+、CD4 +/CD8+及CD45RA+/RO+)及NK细胞.结果:(1)观察组化疗前后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化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化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CD3+、CD4+、CD8+及CD4+/CD8+、CD45RA+、CD45RA+绝对值、CD45RO+绝对值、CD45RA+/RO+)及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根治术后化疗可有效提高机体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疾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征,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使用间接免疫荧光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研究。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D3+T细胞和CD4+T细胞无明显变化,CD8+T细胞明显减少,CD4+/CD8+T比值增加。CD4+2H4+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减少,而CD4+4B4+T细胞所占比例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类风性性关节炎患者活化的CD25+T淋巴细胞增加;IgG含量显著增加,IgM和IgA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紊乱,而大量自身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可能是辅助T淋巴细胞升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减少以及活化T淋巴细胞增加的结果,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细胞亚群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的关系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变化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RA患者及45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8+细胞数。结果:正常人血浆CD4+细胞数(43.52±2.16)%,CD8+细胞数(22.38±1.98)%,RA患者CD4+(45.18±3.27)%,CD8+(15.05±3.15)%。CD4+/CD8+比值较正常人高(P<0.05),且RA患者中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细胞免疫状态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理,对RA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比例及功能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Bregs在RA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染色方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及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和CD4 T细胞比例变化情况;活细胞荧光染料CFSE染色方法检测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对Nave CD4 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检测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分泌IL-10的能力及对CD4 T细胞分泌IFN-γ能力的影响。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而CD4 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研究显示,RA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分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其抑制Nave CD4 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 RA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分泌IL-10能力下降,导致免疫抑制功能降低,进而引起CD4 T细胞比例升高和IFN-γ水平升高,影响RA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9(C-C chemokine ligand 19,CCL19)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RA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CCL19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及记忆B细胞亚群的比例。对比不同临床特征的RA患者血清CCL19表达差异,分析血清CCL19水平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B细胞及记忆B细胞亚群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RA患者血清中高表达CCL19(P<0.001),治疗后的RA患者CCL19表达显著降低(P<0.001)。CCL19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无相关性(P>0.05),但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水平显著相关(r=0.42,P=0.002;r=0.33,P=0.013);CCL19水平在抗CCP抗体阳性组显著高于抗CCP抗体阴性组,RF阳性组显著高于RF阴性组,高、低疾病活动组间以及早期和非早期R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CL19与外周血CD19+、CD27+、D27-、CD27+IgD+、CD27+IgD-、CD27-IgD+、CD27-IgD- B细胞的比例均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相较于健康对照,RA患者外周血CD27+IgD+、CD27+IgD-、CD27+ B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结论:血清CCL19水平可以反映RA患者的免疫活动状态,可预判RA患者B细胞抗体分泌的功能状态,从而可能指导RA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形式HBV感染者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患者T细胞对HBV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结果: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A组)比较,慢性肝炎感染患者(B组)和无症状携带者(C组)CD4+ T细胞亚群频率均显著降低(P<0.01),而3组CD8+ T细胞亚群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1);A组斑点形成细胞显著少于B组和C组(P<0.01);B组斑点形成细胞亦显著少于C组(P<0.01).结论:不同临床表现形式的患者T细胞免疫存在不同,而T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紊乱,不能清除病毒,是HBV感染患者表现不同临床症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C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Treg)变化的影响。方法:40例RA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正清风痛宁胶囊组(对照组)和新风胶囊组(XFC组),每组20例,同时设正常组20例。XFC组和对照组均治疗1个疗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活动期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正常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的数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观察临床症状.DAS28评分及部分实验室指标(ESR、CRP、RF)的变化。结果:RA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数量及其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低于正常组;XFC组在总有效率、改善RA关节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方面与对照组作用相似,但在上调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降低DAS28分值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XFC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促进免疫调节、维持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外周血CD4^+、cDB^+T细胞CD69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小儿关节炎症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收集32例RA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CD69表达,分析它们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RA患儿外周血CD4^+、CD5^+T细胞CD69表达明显升高,与健康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儿均接受了有效的药物治疗,待症状控制后,分析发现患者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显著下降(P〈O.05)。结论RA患儿外周血T细胞表达CD69水平明显升高,提示T细胞在关节炎症病变过程中激活、增殖,参与关节滑膜组织及全身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CD4+T辅助淋巴细胞CD4+CD45RO+和CD4+CD45RA+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0例活动期IM、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CD4+T辅助细胞CD45RO、CD45RA的表达率,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IM患者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CD4+CD45RO+明显增高(P〈0.05),CD4+CD45RA+明显对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CD4+CD45RO+与急性期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45RA+与急性期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D4+CD45RO+和CD4+CD45RA+T淋巴细胞在IM患者的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CD45RA+T辅助细胞减少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去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食道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探讨食道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APAAP桥联免疫法检测T细胞亚群,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sIL-2R,细胞毒试验计数TNF活性.结果食道癌患者CD4细胞下降(43.6±8.8),CD8细胞增加(37.9±6.9),CD4/CD8比值下降(1.22±0.51).sIL-2R水平升高(792.4±194.9×103U/L),TNF升高(66.1±76.6U/ml).以上结果与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道癌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存在明显异常,并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亚群在帕金森病患者(PD)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改变,并探讨其在疾病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PD患者28例,并依据改良的Hoehn&Yahr分级标准分为PD1(Ⅰ级)、PD2(Ⅱ级)和PD3(Ⅲ级)3个亚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3+CD4+、CD3+CD8+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Foxp3+)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并与正常对照组18例进行比较.结果:PD3亚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8+的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PD2和PD3亚组的CD4+Foxp3+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PD1亚组(P<0.05).结论:P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8+和CD4+Foxp3+百分率改变导致细胞免疫失衡,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