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尹以俗  刘娟娟 《中国园林》2024,40(4):139-144
:景观偏好是个体、群体或民族对特定景观的态度和 偏好。历史悠久、意蕴深远的传统园林花木景观偏好和人格化 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健康和谐的社会人格构建,意义重大。 花木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关联是关键科学问题。引入人格神经 科学,首先从花木影响人格发展的“感知-偏好-人格”神经心 理过程,构建研究框架;其次,以古代大数据《全唐诗》所见 松树为例,基于NVivo软件和扎根理论方法,发现:1)诗人 偏爱松树,共有3 044首描写松树五感景观的唐诗,占比高达 6.22%;2)其中,以视觉景观为主,听觉和触觉次之,占比分 别为82.85%、10.09%和9.23%;3)松树视觉“青”“霜 雪”“孤”“鹤”“风云月”等和听觉“风中松声”共计 1 432个编码,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松景观偏好,与坚韧不 屈、贞节不阿、超凡脱俗的“百木长”松格建立关联。“感 知-偏好-人格”研究框架,能较为全面有效地揭示传统花木 五感景观偏好与人格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 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 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 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 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 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 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 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景手法,其在景 物选择、景观营造、意境烘托等方面均受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的浸染。“远”本义为一种空间距离,受道家无为思想等影 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审美意境。伴随着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与古 代山水审美活动的兴起,远借造景成为景观与“远”结合的产 物。通过总结远借的美学思想和造景手法,分析远借造景与山 林景观营造的天然耦合性,概括其在城市山林景观设计中的延 续与发展方式。以杭州玉皇山为例,分析其远借空间结构的特 质与现状矛盾,运用“梳、移、补、添”的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优化其远借透景线,并总结玉皇山远借造景理法:山水为先、 内因外借、激发审美联想。以期为西湖山水保护利用提供借 鉴,为现代城市山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研究有助于从“主客交互”角度 理解公众景观感知逻辑,为村落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人本化 操作指引。结合“词袋”模型原理,构建出基于UGC影像数 据统计分析的传统村落公众景观感知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词典 构造、词袋生成、倾向表征、规律解析为分析步骤,以6种景 观类型词汇(格局、街巷、建筑、环境、风俗、物产)和6组景 感属性词汇(原生-衍生、标志-日常、物质-非物质、整体-细 节、活力-恬静、风景-信息-叙事)为解析线索,通过实证研 究揭示出公众对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的“知觉退化”和“四季交 感”规律,以及不同感知质效、偏好、路径的影响因素。基于 相关结论,进一步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空间场域、场所和场景的 人本化保护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5.
提出多元景观营造的理念,指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与欣赏,是经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热湿等感觉所综合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判的过程。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必须重视声景、香景与光景的营造与融合。多元景观营造论的另一要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景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使得所构建的景观,能做到处处、时时良好。在这方面,三景的营造也能突显其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通过对若干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证明了多元景观营造与三景融合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贵经验之所在,对于成就著名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当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6.
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理想山水的核心之物。以明清江南地区纸上园林中的湖石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园主、观游者等纸上园林作者对湖石园林环境描述的主位视角,从形貌特征、场景要素和空间图式三个方面提炼出明清江南文人在园记和园画中的集体湖石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湖石景观在主观环境体验中的观、游和品题意趣,以便认知明清江南地区园林中湖石景观的物化之形和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雅婷  邱坚珍 《风景园林》2023,30(4):130-136
【目的】月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景观意象之一,以光景为研究视角,从构成要素、构景特征和营造手法逐层分析,可探寻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构景价值。【方法】基于光景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搜集整理园记、绘画、诗作等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构景模式进行解析。【结果】总结了“空山对月”“水中月”“高台望月”“横斜带月”和“掬水月在手”5类经典的月色光景构景范式;从月色光景的人、光、环境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概括出“移世界的视觉效果”“月相变化的时空体验”“仰观俯察的空间层次”,以及“多维度的感官渲染”4种构景特征,并从中归纳月色光景主要的营造方式。【结论】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营造不限于对亮度、照度和舒适度等的物理层面上的追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语境以及场域中人的思想感知。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月景营造研究及现代园林的光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10.
寺庙园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分支,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他景物都是围绕山水来布局的。因而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寺庙园林假山叠石技艺特别擅长运用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以满足僧人、香客和游客的修行、游览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期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的名文,更是一本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美学、书法、园林等多个领域。基于园林、书法、文学艺术具有时代共通性的特点以及艺术泛化思想的基础,从魏晋士人园林的地域环境特征、园林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山水自然审美意识的真正觉醒、哲学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曲水流觞"文化实践在后世的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魏晋园林文化意象进行了解析。揭示出魏晋园林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文化的奠基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研究——以宁波天童寺 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明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0,36(1):134-139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7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园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 下我国举办的园林展中的地方展园是探索中国传统造园传承和 创新的重要平台。第十三届徐州园博会温州园的设计从“师法 地域特征”和“一园双境”2个层面进行了传统造园的“微创 新”探索。设计截取温州楠溪江乡村景观的一个片段进行提炼 和重构,营造具有野逸之气的山水园林空间,使游客能够在咫 尺之间身临其境地体验永嘉山水的诗情画意和温州发展的未来 之态。最后,以此展园的营造为契机思考了中国传统园林回归 本源进行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吕嘉程  黄晓 《风景园林》2017,24(3):107-114
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皆有体现。植物作为古典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受到"数字"文化的影响,孕育出独特的审美理念。本文以明代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为对象,结合明代的园记、园图和画论等资料,在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常规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出与各种配置方式相对应的数字,讨论数字影响下的植物配置方式,并进而从植物习性、传统文化、画意追求和空间营造等方面,探讨形成各种植物配置数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古徽州传统私家园林为例,结合园记文献,归纳探析传统乡村园林的植景营造意匠。首先,结合古徽州园林的发展历程,选取15座较为代表性的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园记为主,对园林中主要植物种类进行考证;其次,对植物种植方式和植景类型展开论述,包括“桑竹成林,桃梅隐境”的林景意向,“方草连天,心目具豁”的田景意向,“翠粲布写,余鱼同嬉”的沼景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园林由画境、声境和心境构成的植景意境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公众与学界对中国历史园林“时空一 体”“生生不息”“天人之际”理念及其与山水诗、山水画关 系的认知差距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增强现实技术(AR)搭载 园林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信息辅助认知的解决方式。再现 和强化了对北海东岸2处景点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与实景 的关系认知,为具备较完整遗存的历史名园的AR研究探索思 路,并侧重园林本体价值内涵的展示传播,对历史园林的保 护、利用及研究具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内容包括:1)以 北海东岸濠濮间云岫厂和春雨林塘瀑布2个重要场景为研究对 象,考证了其造园立意和价值,阐明前者借景手法,明确春雨 林塘北至摛锦轶云牌坊、南至小石牌坊的景点范围,分析其瀑 布的叠石艺术价值;2)基于以上讨论了其AR搭载内容和构建 方法,即以逆向建模为起点,在中国历史名园AR系统上,对信 息采集层及技术研发层提出了具体技术构建途径,有助提升历 史名园游览的智慧化水平。AR技术将在搭载历史名园海量场景 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赏景与导览系统上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娉倩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22,38(3):139-144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在视觉营造上独具传统智慧,借景理法是其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方面现存园林实例的时代与数量的局限性造成借景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倾向,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在实践转化上存在局限性,因而借景智慧并未能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充分衔接。介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旧吴县西南、松江九峰两个典型地带及曾经存在的大量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考据的基础上结合中日比较以补偿现存园林实例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远意”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转译为技术性因子及量化指标,开展基于GIS等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及视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林选址与布局以及远景构成等进行造园理论的总结,并分析中日借景的不同地域性表现及其成因。同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行应用转化研究,以应用于风景资源的视觉评价以及风景区规划的景点优选。  相似文献   

19.
“人间仙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追求与力图体验的美好空间,是生活的一类审美理想。名山及苑囿园林游憩,即这类追求和理想的模糊实现。此前,有关中国园林史的研究论及园林起源与宗教关系时,多谈到秦汉方士神仙说的影响,例如将所谓海上“三神山”引入帝王苑囿,其实在此种建构思想产生之前,还有一个将仙境从天上搬到地下的转换过程。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述,解析这种神仙空间的思想转换,认为在巫、方士及神仙家虚拟仙界基础之上,由一统天下的绝对集权统治者及其政治文士,促使并形成仙界从“天上”到人间的转换。真正的生命享受的仙境,还是在人间。这一唯物实在的仙境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上的游观风景的审美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