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9篇
工业技术   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缘环境造就了不同城市景观的独 特性。环城湖就是受黄河泛滥影响,河流中下 游平原产生的特殊城市景观。但在发展过程 中,这些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域面积缩减 的现象,城市风景的独特性也随之消失。淮阳 作为此类环城湖景观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 环城湖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 环城湖的生成机制能为保护和发展城市整体 格局提供明晰的理论支撑。论文在史料研究 基础上,梳理了淮阳的城市景观发展特征以 及此特征下城湖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整理了 在地势低下、极端降雨、河泛频繁、政治经济 转移影响下的淮阳环城湖的形成机制,以期为 淮阳城市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3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5个鸟声景点和7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3.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养老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老龄化问题较其他新兴社区更为典型,是社区养老建设的重要阵地。因其制度转型导致原有功能和结构破碎,使得该类社区普遍存在适老性缺失问题,突显出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更新研究的迫切性。以重庆土湾重棉厂社区为例,通过社会调查量表和半开放式访谈等方式,调查老年人日常行为路径、社会网络特征和文化记忆感知,发现了社区服务体系分离、社会网络分化和集体记忆缺失三大既存问题,由此构建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加多元交往空间、延续单位集体记忆的适老性景观干预途径,从而为单位社区适老性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探寻和实践样本借鉴。  相似文献   
4.
杜春兰  毛华松 《规划师》2002,18(6):41-44
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是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方式方法因景观要素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作者结合永川永铜公路环北段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对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对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5.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雅集作为典型古代文人园林活动的记录与呈现方式,是影响中国园林符号、空间范式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动因之一。基于古今雅集相关观念的梳理对照,明确了雅集的概念及其风雅性、交谊性和文学性的特征,进而基于秦汉至明清的雅集诗文与绘画构建艺术信息库。围绕雅集组织方式“从礼仪型到交谊型”和活动场所“从厅堂建筑向园林风景”两条变迁主线,归纳雅集文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对丰富中国园林空间演进历程的历史认知,理解园林造景的文化内涵,有创新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首创的概念,是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与标识为目标的重大文化工程。开展系统性的综述研究,对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建设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文件、建设方案与建设保护规划的资料梳理和学术研究的文献追踪,对其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做出总结。【结果】归纳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为:1)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从地方性离散到区域性整合的文化资源集群保护的内涵本质,表现出国家性、地方化、公园型的概念特征;2)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逻辑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分载体、分省域、分区段开展,形成了基于国家性与地方化的综合性资源识别方法、基于资源属性与保护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设置、基于落地建设与管理运营的关键领域基础工程与体制机制保障;3)国家文化公园理论探索主要围绕多元载体拓展、特色资源补充以及均衡发展、边界划定、跨域协同、法规保障等方面展开。【结论】在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特征、实践进展、理论探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规范建设、边界整合、创新传承3个方面提出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传统空间的社会功能,结合现代城市活动空间社会化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旧区改造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研究传统社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和居民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