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儿诊治过程。结果本组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头颅CT扫描和及时复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本病多见于轻度颅脑损伤的小儿,其发病与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本病经药物、高压氧、理疗等综合治疗后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疗和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头颅CT、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5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脑梗死位于基底核区33例,脑叶2例,其中24例双侧基底核钙化.全部患儿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 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和药物及高压氧治疗是有效方法,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1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以婴幼儿居多,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和偏瘫症状,CT、MRI检查可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治疗后1个月恢复健康者22例,3个月3例。20例获随访6-1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如能及时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可痊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创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出院后均随访5个月~6个月,痊愈20例,遗留轻瘫1例。结论脑血管损伤、血管痉挛及血管解剖学因素是小儿创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好发于基底节区,CT或MRI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综合治疗并加强功能锻炼,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12例经CT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儿童外伤后脑梗塞单纯发病较少,多合并颅内其他病变,且发生部位多位于一侧基底节区,治疗效果较好。随访半年,83%痊愈。结论:(1)儿童外伤后脑梗塞 的发病机理与小儿基底节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有关,同时还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有关;(2)主张早期应用亚低温及高压氧等治疗;(3)能保守治疗就不作手术,尽量减轻残废程度;(4)大部分患儿预后佳。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综合治疗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1例),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HBO治疗,采用单人仓或多人仓氧气加压给氧,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结果HBO治疗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有效率80.95%,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儿惊厥持续时间及昏迷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HBO治疗开始时间在发病5天以内的患儿疗效优于治疗开始时间在发病5天以后的患儿(P〈0.05)。结论HBO综合治疗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治疗越早疗效及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7.
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儿童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60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CT显示基底节脑组织内呈低密度病灶,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98%位于单侧基底节区,左侧多于右侧,CT表现常迟于临床症状、体征的出现而出现;其中82例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其脑底动脉环及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无血流信号。结论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儿童期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发育不成熟及调节能力差有关,动态CT和/或MRI检查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尤其是临床MRI检查技术的使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帮助,早期临床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兵 《海南医学》2005,16(1):16-16,23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34例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诊治。结果 小儿轻微头部外伤后容易发生基底节区脑梗塞,无持续性意识改变及颅高压表现,CT和MRI可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为解痉、小剂量脱水、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结论 对于轻微脑外伤患儿要注意随后出现的基底节区脑梗塞,及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结合文献总结32例经CT证实的儿童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儿童外伤后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和CT扫描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确的外伤史,治疗效果较好,随访6个月94%痊愈。儿童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儿童基底节区供血的大脑前、中动脉的穿支动脉直角从主干分出,细长迂曲,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差,在外伤产生脑组织相对运动时,出现血管牵拉、变形、移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脑梗死。局部缺血水肿的脑组织又加重了血管压迫,迅速建立大脑侧支循环,恢复梗死区供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诊疗及预后。方法全部患儿予以头颅CT扫瞄。予扩血管、解痉、营养神经、激素、抗凝、高压氧等治疗。结果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本病诊断的确有重要价值,外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早发现和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底节病变致儿童急性偏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基底节病变所致的脑梗死的症状、体征、头颅MRI、MRA、CT、TCD、EEG检查的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头颅MRI均异常,提示基底节区有缺血性梗死灶,病灶位于偏瘫对侧,与临床定位相符。临床表现均以急性偏瘫为首发症状,无伴意识障碍,无颅内高压症状,无言语异常。行CT检查的11例中,6例双侧基底节区有点状或片状钙化。MRA检查9例均无异常。EEG检查的9例中4例异常。TCD检查11例中6例异常,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和/或病灶对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加快。经治后2-10天肌力有所恢复,6-40天肌力恢复至V-级或正常,肌力恢复均下肢早于上肢,中枢性面瘫最后恢复。结论 婴幼儿颅脑外伤程度轻,但有明显的脑梗死症状者,基底节梗死可能性大,基底节有钙化灶的婴幼儿在轻微外伤后易出现急性偏瘫。  相似文献   

12.
李冰  申明峰  刘永生  姚宏伟 《中外医疗》2011,30(15):40-41,43
目的 探讨交通伤所致基底节区血肿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5例交通伤所致基底节区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纯性基底节区血肿11例,复合性基底节区血肿44例.单纯脑部外伤者40例,合并其他脏器及肢体报伤者15例.手术治疗37例,其中9例行钻孔或锥孔血肿引流术;8例行脑室血肿引流术,2例同时行钻孔和脑室...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梗塞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0.5~12岁。其发病机理认为颈内动脉、脑血管损伤及小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进而基底节区梗塞。本组具有轻微外伤即可发病,病情平缓,疗效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0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44例头部CT平扫及时显示基底节内囊区或(和)脑叶低密度梗死灶;58例复查时始发现。表现为:单纯性脑梗死25例;合并脑挫伤或颅内血肿77例。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价值;首次检查未见脑梗死者CT的追踪观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机制。方法分析我院1995至2006年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25例。结果其中手术治疗17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组死亡5例,保守组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因其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其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身舞蹈症临床分析,讨论其发病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3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23例偏身舞蹈症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节区脑梗死22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脑卒中后24 h内出现偏身舞蹈症症状者达22例。23例均应用氟哌啶醇治疗,20例1-3 d后症状开始减轻(其中15例6-7 d后症状消失,5例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另3例症状无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是偏身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病灶以基底节为主,氟哌啶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张豫 《中外医疗》2014,(16):60-61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37例外伤性脑疝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CT检查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24 h复查检出脑梗死6例,24-48 h检出13例,3-6 d检出18例,大面积梗死21例,小灶性梗死16例;5例患者强化CT结果显示为大脑动脉或分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期复查出现梗死灶;预后良好率62.16%。结论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动脉致密血管征、岛带及基底核消失征等CT征象是早期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重视CT影像早期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CT图像的特点,关注CT显示梗死范围与患者空腹血糖含量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9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头颅CT扫描,并于患者确诊的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及血清中hs-CRP的含量。同时选取体检为正常的成人血清标本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及血清中hs-CR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空腹血糖与血清中hs-CRP的含量与梗死范围密切相关。观察组患者梗死范围、空腹血糖及hs-CRP的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及hs-CRP的含量升高,且与头颅CT显示的范围呈正相关。对急性期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行CT、空腹血糖及hs-CRP的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计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30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4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灶,其中76.6%(23/30)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