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MRI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的MR 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学对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的MR 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MR I组23例,游离髓核7例为T1W I、T2W I均呈低信号(与脊髓相比),边缘清楚,病理上为粘连与炎性反应较轻。13例T1W I呈低或等信号,T2W 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稍高信号位于周围,低信号位于中心部分,边缘欠清,病理上为粘连与炎性反应明显。3例T1W I呈稍高信号,T2W I上呈等信号,病理上为纤维组织增生。12例增强扫描中,7例于周边见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3例无明显对比强化,2例呈均匀轻度强化。结论MR I信号特征能充分反映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olitary necrotic nodule ,SNN)的MRI表现.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 20例的MRI表现.结果 依据其在MRI的T1WI和T2WI信号高低及增强后的表现分为4类:(1) 4个病灶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其中2个病灶在T2WI上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2)7个病灶在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3)4个病灶在T1WI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门脉及延迟期边缘强化;(4)5个病灶在T1WI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伴中央点状或片状更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强化.结论 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能较好反映SNN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SNN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张鹤  罗济程  余强 《放射学实践》2005,20(6):517-519
目的:分析下颌骨骨肉瘤影像学表现,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劣。方法:7例下颌骨肿块患者中均经X线和MRI检查,6例行CT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下颌骨骨肉瘤。所有病例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均被分析比较。结果:X线检查有7例病变显示不清;6例呈棉絮状和不规则高密度,1例呈低密度,内有间隔;3例见骨膜反应呈“日光放射状”和“花边状”。CT平扫显示2例呈高密度,4例呈混合密度伴有骨皮质破坏、中断;5例见“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CT增强显示所有病例均有不均匀强化表现,4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平扫MRI显示5例病变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2例在T1WI和T2WI上均呈等、低信号;增强MRI显示2例病灶轻度强化;2例呈边缘强化,其内强化不均。结论:CT和MRI均可清晰显示下颌骨骨肉瘤的形态和内部结构,MRI显示髓内病变范围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对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SC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OSCST 29例,回顾性分析CT和MRI影像特征.结果 纤维卵泡膜细胞瘤19例,均为单发界清、类圆形肿块,实性12例(63.1%),囊实性7例(36.9%),CT显示钙化2例,T1WI呈等信号,T2 WI呈低或稍高信号,轻度强化.颗粒细胞瘤9例,均为单发囊实性肿块,壁厚,无壁结节,轻度强化.支持间质细胞瘤1例,单发实性肿块,T1WI呈稍高信号,T2 WI呈较高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OSCS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者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CT及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收集13例经病理证实的DNT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3例均以抽搐或癫痫就诊,病灶均位于大脑半球。CT表现为低密度,边界清晰,无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MRI信号特征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FLAIR呈稍低信号,周围有稍高信号环,DWI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8例,轻度或线状强化5例;"环形征"7例,"倒三角征"6例;5例行MRS分析,表现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结论 :DNT的MRI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及临床表现对DN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 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 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 WI呈等或稍低 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 胞型病例T2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 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一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一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 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 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I的影像学表现,提高FNH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个FNH.螺旋CT检查32例,MRI检查30例,其中2例同时做了CT和MRI.结果:CT发现33个病灶,MRI发现35个病灶,其中平扫中CT31个为均匀的低或稍低密度,2个为等密度,T1WI30个为低或稍低信号,5个为等信号,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病灶中心见点状,星状,裂隙状更低密度/信号:CT11个,T1WI16个,T2WI19个为更高信号.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区均未强化,病灶周围有增粗,扭曲血管影:CT7个,MRI10个.门脉期呈高或稍高密度/信号:CT21个,MRI33个.呈等密度/信号:CT10个,MRI2个.呈稍低密度:CT2个.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强化:CT1个,MRI6个.延迟期呈高或稍高密度/信号:CT4个,MRI30个.呈等密度/信号:CT24个,MRI5个.呈稍低密度:CT5个.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强化:CT10个,MRI15个.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及高场强MRI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提高了和其它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红艳  张雪林  陈燕萍   《放射学实践》2009,24(4):376-380
目的:探讨颅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D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12例均行MRI检查。结果:病变位于皮层或累及皮层下,均单发,边界清楚;幕下5例、幕上7例。CT平扫,3例呈均匀低密度;2例病灶边缘可见弧形钙化,且1例合并瘤内出血。MRI表现多样,T1WI为低信号或等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钙化或出血信号混杂;5例病灶囊性变明显,其中4例囊壁见等T1、等、稍高T2结节;FLAIR上2例病灶呈等低信号,边缘见高信号环影,余均呈高或稍高信号;DWI呈低信号,ADC值升高;MRS示肿瘤Cho和Cr改变不明显,NAA较正常参照侧增高;增强后病灶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结节样强化4例、病灶内环状强化1例、脑回样强化1例;无或轻度占位效应,无瘤周水肿。结论:DNT影像学表现多样,仍有呈慢性良性生长进程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MRI常规及DWI表现,掌握髓母细胞瘤常见影像学特征,并了解其不常见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确诊为幕下髓母细胞瘤的MRI资料,扫描图像包括T1WI、T2WI、DWI及增强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单盲法分析MRI图像。结果:23例中,常见表现为肿块位于小脑蚓部18例,实性为主、散在小囊变15例;16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为(0.68±0.16)×10-3mm2/s,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16例。不常见表现为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例),第四脑室(2例),桥小脑角(1例),大囊变(1例在小脑半球,2例在蚓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7例),ADC值为(0.73±0.18)×10-3mm2/s,轻度强化5例,结节样强化1例,环形强化1例。结论:发生于小脑蚓部、实性为主、小囊变、DWI高信号是儿童幕下髓母细胞瘤的MRI常见表现,诊断不难。髓母细胞瘤不常见表现多样,结合病灶DWI信号特点,可与幕下其他肿瘤相鉴别,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和MR 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的CT和MR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2例肝结核行CT平扫及CT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结果CT平扫1例呈不均质性低密度,病变内伴有更低密度坏死区,1例接近等密度;CT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病变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2例病变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坏死囊变区周边轻微环形强化。1例MR平扫,T1W I呈低信号,T2W I呈等高混杂信号。结论肝结核少见,易误诊,CT及MR I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索瘤的影像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脊索瘤MRI、CT、病理及各种临床治疗手段及相关预后.结果 32例中,颅底19例,颈椎1例;骶尾部12例.23例行MRI检查,10例行CT检查,2例行DSA检查.MRI:肿块边界清、分叶,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T_2WI高信号为主,T_1WI低信号为主,增强后18例轻中度强化, 1例明显强化.CT:6例散点状钙化,等低密度为主7例,高密度为主2例,1例混杂密度,3例行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病理示大量黏液样基质成分及其中的液滴状细胞为特征,免疫组化CK、Vitmentin、EMA、S-100、Ki-67、PAS等阳性.共30例进行手术,3例无明显残留,6例2次或多次手术,3例X刀定位放疗,2例经皮注射化疗药.结论 脊索瘤的影像特点具有特征性,彻底的手术切除及辅以放化疗是治疗脊索瘤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卵圆形肿块,亦可呈不规则形,沿冠状轴生长,可对邻近大血管包绕1/2以上(4/14)。CT平扫表现水样至肌肉样密度,多表现低密度(10/12),其内散在点状或结节状钙化(5/12),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6/9)。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不强化,逐渐增强,病理上与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相关。包膜可强化。结论CT、MRI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各具特征,其影像学表现与瘤内节细胞、神经纤维成分、黏液基质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简称肾癌)MR I信号特点。方法收集有完整临床资料及病理证实肾癌49例,均做T1W I、T2W I、STIR序列检查,同时27例做MR 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透明细胞型41例,颗粒细胞型7例,肉瘤样细胞型1例。T1W I均匀等信号17例,混杂信号26例,均匀低信号6例;T2W I均匀略高信号19例,明显高信号4例,混杂信号26例。显示假包膜者10例。肾窦侵犯15例,肾周侵犯14例,肾静脉癌栓3例,腹膜后或肾门淋巴结肿大12例,腰大肌转移1例。注入造影剂后,8例病灶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3例均匀环状强化(包膜强化),4例强化环内壁不规则。结论仔细分析病灶的信号特点,MR I能够准确诊断肾癌,且能了解向肾窦、肾周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尤其对小肾癌诊断,MR I价值独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影像表现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骼CB 15例,术前分别行X线平片、CT平扫、MR SET_1WI、T_1WI和SE T_1WI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学图像并与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 15例中,13例位于长管状骨(骨骺12例,干骺端1例),1例位于脊柱椎体及附件,1例位于跟骨.肿瘤直径3.9~7.2 cm,平均5.1 cm.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明显膨胀性改变.14例病灶边缘隐约呈结节状突起,可见明显硬化边,1例位于跟骨者无明显硬化边缘.位于管状骨者,病灶多位于骨骺中心骨性关节面下,8例可见钙化,5例无明显钙化;位于椎体和跟骨者,均无明显钙化;1例位于跟骨者,内可见小囊变;1例位于脊柱者可见骨性分隔.5例伴有软组织肿胀.CT示病灶密度略低、等或略高于邻近软组织密度,密度不均匀,CT显示细微钙化更有价值.MR T_1WI为低信号,T_2WI为低、等和高混杂信号,肿瘤边缘可见骨质硬化引起的低信号环.结论 CB不仅位于管状骨,也位于脊柱及跟骨等不规则骨.多数位于长管状骨骨骺中心或骨端骨突部位,肿瘤膨胀改变不明显,瘤内可见弓环状或斑点状钙化,边缘呈分叶结节状,常见明显硬化边,可伴有骨膜反应或邻近渗出,多数肿瘤可以确诊.位于脊柱与跟骨者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燕萍  赵军  黄晖  王劲  张雪林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28-1132
目的:分析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7例头颈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例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33例,MRI检查14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1例,T1WI呈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纡曲血管强化;CT平扫呈不均匀等密度、囊状低密度,3例可见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扫描轻至中等度强化,其中6例见线条状粗大纡曲血管影。蔓状血管瘤23例,病变弥漫,无明显边界。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见粗大的流空血管影及低信号静脉石,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平扫等密度,见高密度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明显强化,可见蚯蚓状粗大血管团。淋巴管瘤3例,边界清楚,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可较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畸形,蔓状血管瘤为动静脉畸形或高流速血管畸形,影像见粗大纡曲的血管影。低流速的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须与头颈部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8.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CT和MRI表现. 结果: 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15).15例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或稍高密度;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结论: CA有典型影像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优于CT,是首选和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