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候人群的疲劳特点。[方法]依据相关标准对疲劳性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辨证,并按照一定原则对辨证结果进行归类;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不同证候类型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进行量化评定,并通过统计软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躯体疲劳分值、总体疲劳分值各组无统计学差异,精神疲劳分值、疲劳后果、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组各组人群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疲劳性亚健康不同证候人群的疲劳状况存在差异。2)肝郁脾虚证人群的躯体疲劳表现、精神疲劳和总体疲劳较其他证候人群明显,尤其精神疲劳表现较其他人群突出,疲劳对其生活、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明显;阴虚证类精神疲劳、总体表现及疲劳对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均不明显。3)疲劳特征方面:阳气虚证类人群的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的状况最为突出;肝气郁结证人群的疲劳最易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而加重或减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观指标疲劳评定量表FSAS及客观指标GMCS-2型体质检测仪等,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及特征、基本体质体能及认知功能(简单反应时)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受试者的FSAS中躯体疲劳分别与体重、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和疲劳程度总分分别与肺活量、台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别与肺活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因子均与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人群的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负性情绪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负性情绪组和无负性情绪组,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两组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量化评定,并运用统计软件对该量表中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总体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6个因子分值进行组间的比较及分析。[结果] 除疲劳的情境性、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2个因子以外,有负性情绪组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总体疲劳的得分均高于无负性情绪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的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观指标疲劳评定量表FSAS及客观指标GMCS-2型体质检测仪等,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及特征、基本体质体能及认知功能(简单反应时)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受试者的FSAS中躯体疲劳分别与体重、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和疲劳程度总分分别与肺活量、台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别与肺活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因子均与简单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人群的疲劳状况和体质体能间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寒痰阻肺证与脾肺气虚证的疲劳特征及其异同点。方法:运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评定寒痰阻肺证和脾肺气虚证患者的疲劳状况。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类型及特征的比较上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程度总分、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情境性条目下有差异性(P〈0.05);疲劳类型及特征程度的比较上,躯体疲劳程度、疲劳后果程度、总体疲劳程度、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程度、疲劳情境性程度条目下有差异性(P〈0.05)。结论:寒痰阻肺证及脾肺气虚证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疲劳症状。脾肺气虚证的疲劳症状总体重于寒痰阻肺证。在临证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机给予患者相对应的治疗,干预患者的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气虚证患者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收集75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其中气虚证25例,非气虚证50例.应用疲劳评定量表(FA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疲劳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CFS气虚证患者FAI因子1、因子3的得分分别为(4.29±0.94)分、(5.41±1.03)分,显著高于非气虚证患者(P <0.05);CFS气虚证患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的得分分别为(1.68±0.75)分、(1.76±0.66)分、(1.68±0.75)分、(1.64±0.70)分、(1.60±0.71)分、(1.52±0.51)分,显著高于非气虚证患者(P <0.05或0.01);CFS气虚证患者的FAI因子3与心理状态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显著相关(r =0.412~0.511).结论 疲劳对CFS气虚证患者的躯体感受和心理状态同时发生消极影响,而且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评定者单盲、随机投币法,选取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71例,分为心理行为干预组31例,给予系统心理行为干预;抗抑郁药物治疗组40例为对照组,不给予心理行为干预.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进行评定,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心理行为干预组治疗后FAI各因子中,疲劳严重程度(S)、疲劳的环境特异性(SS)、疲劳的结果(PC)、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 RTR/S)分数均有明显改善[ S:(3.20±1.72)分,SS:(4.01±1.32)分,PC:(4.95 ±1.82)分,RTR/S:(6.02±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对照组治疗后FAI3个因子分数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因子分数改善不明显[S:(5.39±1.33)分],总分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依从性结果比较显示,心理行为干预组随访无脱落,对照组有8例脱落.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效果与病程有关,<12个月的患者效果好.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疲劳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疲劳量表-14(FS-14)对11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及8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两组受试者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FS-14疲劳总分及躯体疲劳评分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SCL-90的躯体化及抑郁2个因子评分与疲劳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以躯体疲劳为主,并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患者疲劳程度越重,躯体化及抑郁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5.例CFS患者和6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疲劳量表(FS-14)和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患者疲劳程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CFS患者FS-14得分在因子1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FS因子1:(5.13±1.55)分vs(3.75±1.96)分,P<0.0l,FS总分:(7.80±1.74)分vs(6.45±2.24)分,P<0.05];SF-36得分在一般健康状况(GH)和精力(VT)上显著低于健康对照[GH:(55.20±19.25)分vs(73.85±17.94)分,P<0.01,VT:(58.33±16.11)分vs(68.42±17.96)分,P<0.05];CFS患者的FS-14因子1,2及总分分别与SF-36量表中GH、VT及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CFS患者的疲劳程度对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砭石疗法治疗亚健康疲劳状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砭石疗法治疗亚健康疲劳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亚健康疲劳状态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接受砭石疗法,对照组口服补中益气丸,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亚健康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1.4×10-5).对照组治疗后所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除焦虑外,治疗组治疗后其他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疲劳/疲乏、困倦、疲劳在休息后不能缓解、活动后疲劳、用脑后疲劳)及头晕/头痛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砭石疗法能明显改善亚健康疲劳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09-03~2014-03期间在宝鸡市金台医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0例,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高龄组年龄在60~78岁之间,低龄组年龄在28~59岁之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发病症状、病变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数据收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相比在发病症状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范围方面,直肠性和全结肠性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严重程度方面,轻度和重度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直肠性和全结肠性为主要的病变范围,重度患者较多,并发症发生率和癌变率并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注和解释疗法对化疗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疲乏及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选择宁夏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10周的关注和解释疗法。干预前、干预10周时及干预完成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192例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97例,肠易激综合征95例,分析2组患者PLR差异,并评价PLR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通过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度,结肠镜确定病变蔓延部位,评估PLR与疾病活动度及病变蔓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与肠易激综合征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PLR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和58%.肠易激综合征和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PLR分别是123.73±60.47、114.32±43.66、160.19±56.52、253.35±86.82.肠易激综合征PLR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病变蔓延部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R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和临床意义,并且可以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临床症状评分和结肠炎症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月2月期间收治入院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按照就诊ID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结肠炎症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下降率(56.2±6.3)%和结肠炎症评分(0.6±0.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下降率(45.2±4.6)%以及结肠炎症评分(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8水平显著降低,(CD4+CD24)辅助T细胞比例以及IL-10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结肠炎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习练八段锦对疲劳性亚健康人群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根据是否习练八段锦将受试人群分为八段锦(62人)和对照(67人)2个队列,进行为期6周的观察。在入组及第6周末分别让受试者填写中医症状调查表,观察中医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比较第6周末与基线的中医症状分值,八段锦队列人员的神疲、健忘等19个症状的分值显著下降(P〈0.05),占全部观察症状的86.4%;对照队列人员仅有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4个症状的分值显著下降(P〈0.05)。第6周末,2个队列在神疲、心烦等14个症状分值差值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占全部观察症状的63.6%。结论八段锦对于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症状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定济宁市女性医护人员疲劳状况,探讨疲劳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定济宁市330名女性医护人员的疲劳状况及特征。结果女性医护人员疲劳严重程度评分为4.23±1.38,疲劳环境特异性因子评分为5.11±1.30,疲劳结果因子评分为5.12±1.65,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评分为5.63±1.87;56.20%女性医护人员处于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疲劳的严重程度与工作状态紧张程度、工作时间、年龄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结论女性医护人员易发生疲劳,工作状态紧张、工作时间较长、年龄25~45岁是致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定济宁市职业女性疲劳状况,探讨疲劳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定济宁市566名职业女性的疲劳状况及特征。结果济宁市职业女性疲劳严重程度平均为4.18±1.30,疲劳环境特异性因子评分为5.04±1.21,疲劳结果因子评分为5.20±1.55,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评分为5.69±1.78;护士和教师发生重度疲劳的频率分别为15.2%、17.5%,职业女性重度疲劳发生频率为10.2%,职业、年龄、工作紧张状态不同的女性其疲劳程度存在差异。结论年龄〉35岁的护士、教师是疲劳易感人群,该人群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社会及相关职业部门也应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关注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