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试验结果在各期肝炎病情中的变化,监测患者的肝损程度。方法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76例慢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I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IB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表明患者血小板体积不均一性增大。结论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可作为监测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钟少卿 《广东医学》2008,29(5):843-84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状态。方法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与健康妇女各20例。检测所有妇女血小板4项与凝血5项。比较3组妇女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差异。结果①3组孕妇Plt,PCT,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lt,PCT,MPV以及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孕妇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T,INR,AP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PT,INR,APTT,TT及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显著增强,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均显著延长(P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40例,依据是否进展至肝硬化,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2例和肝硬化组6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及肝硬化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DD)和血小板参数指标(PLT、PCT、MPV、PDW)。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PT、APTT、TT、DD、MPV、P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肝硬化组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FIB、PLT、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肝硬化组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PT、APTT、TT、DD、MPV、PDW均显著升高,FIB、PLT、PCT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均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参数异常,对疾病的诊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各种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的变化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86例(男224,女62)肝病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检测。结果PT、APTT、FBG、TT、PLT、PCT、MPV、PDW8项指标中,急慢性肝炎的TT、APTT、PT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唯慢性肝炎PT活性有轻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和重症肝炎APTT、PT、TT活性降低、FBG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PLT、PCT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值增大,且血小板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凝血因子、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状态。方法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与健康妇女各20例。检测所有妇女血小板4项与凝血5项。比较3组妇女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差异。结果 ①3组孕妇PLT,PCT,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LT,PCT,MPV以及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孕妇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T、INR、AP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显著增强,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象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凝血仪对宫颈癌患者凝血象包括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予以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子宫肌瘤组比较,宫颈癌患者PLT、PCT、FIB和D-二聚体显著增高(p<0.01);MPV显著降低(p<0.01);而PDW、PT-INR、PT、APTT和T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检测在肝硬化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洁茹  常敏凤 《医学综述》2011,17(21):3358-3359
目的分析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2例肝硬化患者和7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增高(P<0.05);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衡量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对临床病情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结果分析,探讨其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噬血细胞综合征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PDW、PCT、MPV、PLT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进展迅速,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相对少见。由于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存在低凝状态,故早期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丹玉  王永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2):2698-2704
背景 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最佳截断值可以筛查子痫前期,但目前对测试结果的解释常常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娩的32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包括健康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组4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48例及重度子痫前期组131例。比较四组孕妇一般临床资料、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PLT/MPV)〕。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四组孕妇间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新生儿体质量、凝血功能指标(PT、APTT、INR、FIB)、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PLT/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TT、MPV、PDW对子痫前期有辅助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63、0.66,P<0.05〕;APTT对子痫前期严重程度有辅助诊断价值(AUC=0.67,P<0.05);联合检测PT、APTT、INR、FIB、PLT、MPV、PDW、PCT、PLT/MPV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较高(AUC分别为0.78、0.75,P<0.05)。结论 APTT、MPV、PDW对子痫前期有辅助诊断价值,APTT对子痫前期严重程度有辅助诊断价值,联合APTT和其他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PCT)和凝血指标(PT、AV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F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陆奕华  吴星光  崔艳双 《海南医学》2014,(12):1805-1806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0例子痫前期患者与5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对照,分析各组间凝血功能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患者的PT、APTT、TT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FIB显著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的组间PLT、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PV、PDW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活化现象,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监测孕产妇产前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来我院体检的80名妇女,其中孕产妇38例设为研究组,非妊娠健康的42名妇女设为对照组,对2组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情况,D-二聚体(D-D)及凝血四项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质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发现,研究组PLT、APTT、PT及TT水平低于对照组,其MPV、D-D、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监测孕产妇的血小板参数、D-D及凝血四项指标,可有效地评估孕产妇凝血功能状态,为产妇分娩、预后提供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凝血相关指标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96例正常晚孕组和14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TT、APTT、AT-Ⅲ、PLT、PCT下降(P<0.01),FBG、MPV、PDW,P-LCR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痛前期组及子痫组比较:AT-Ⅲ、PLT依次降低(P<0.05或P<0.01),FBG、MPV、PDW含量逐渐升高(P<0.05或P<0.01).③早发型子痫前期组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比较:TT、AT-Ⅲ、PLT下降(P<0.05或P<0.01);FBG、MPV升高(P<0.05或P<0.01).结论 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比正常孕妇更具有血栓形成倾向.②早发型子痫前期比晚发型更容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对预测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 妊娠合并HBV感染发生产后出血产妇62例,其中产前肝功能正常24例(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38例(肝功能异常组);选择正常分娩产妇72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及产后检测PLT参数[PLT计数、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凝血功能7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 (1)在产前、产后PLT计数、PCT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的PLT计数、PCT低于产前(P<0.05),3组产妇产前、产后MPV、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前、产后PT、APTT、TT、D-D、FDP水平均呈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对照组(P<0.05),FIB、AT-Ⅲ均呈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异常组(P<0.05);产后肝功能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PT、APTT、D-D、FDP水平高于产前,FIB、AT-Ⅲ低于产前(P<0.05),对照组产前与产后D-D、FDP、AT-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PLT参数及凝血功能7项能正确评估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产前、产后凝血及纤溶功能,对预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与妊娠晚期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2016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妊娠晚期子痫前期患者18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子痫前期相关诊断标准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82 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98 例,另选取同期就诊的无合并症的妊娠晚期孕妇80 例为对照组。收集3组孕妇年龄、产次、孕周、民族、收缩压等资料。检测3组孕妇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比较3组孕妇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的年龄、年龄分级、产次、孕周、孕周分期、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收缩压、凝血功能指标(PT、APTT、INR、FIB)、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APTT、PLT、MPV、PDW、PCT是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与妊娠晚期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APTT、PLT、MPV、PDW、PCT是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妊娠晚期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妊娠晚期子痫前期患者130例,按照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59例和重度组71例,另选取同期就诊无合并症的妊娠晚期孕妇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观察三组孕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等血小板参数。结果:对照组、轻度组PDW、MPV、PLT、PCT水平与重度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DW、MPV、PLT水平与轻度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重度组D-D、FIB、PT、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的D-D、FIB、APTT水平与重度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晚期妊娠相比,妊娠晚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活化现象,故妊娠期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对预防子痫及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肝炎及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61例(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并选择42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各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PT、APTT、FIB3项参数,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3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肝炎组FIB下降水平最突出;PTA显示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在未出血之前,PLT、PCT与PTA同步下降,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37)。结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有严重出血者出血前就存在血小板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bg)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MAXM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60例慢性肝病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指标。结果慢性肝炎中度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仅PLT、PC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它6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症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延长,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bg、PLT、PCT显著减少,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负关,MPV增大。结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肝病患者诊断、肝功能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检测如下指标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分析这些指标在脑梗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价值。方法将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计80例设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80例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Hcy、MPV、FIB及D-D这些项目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测脑梗死患者的Hcy、MPV、FIB及D-D对患者的疾病是有重要作用的。结论检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这些指标水平,在防治脑梗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