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43例)和剖宫产组(4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肌肉锻炼进行盆底康复锻炼,为期2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康复疗效。结果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肌力V级比例高于剖宫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自然分娩组总有效率高于剖宫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盆底肌损伤,应及时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自然分娩产妇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分娩后产妇80例,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40例,仅行盆底筛查与常规健康指导;研究组共4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锻炼干预.观察及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3月时的盆底肌力Ⅰ、Ⅱ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Ⅲ、Ⅳ及Ⅴ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的SUI与POP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减少SUI、POP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对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造成的影响同时评估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对象为自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东莞三局医院生产的193例产妇,按照不同的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产妇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观察组164例产妇分娩方式为顺产。两组均给予产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及盆底肌锻炼康复治疗。结果接受康复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产妇疾病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生产方式均会对产妇盆底肌力造成影响,产妇产后及早接受康复治疗有利于加快恢复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中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选择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各75例.对两组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 自然分娩组POP发生率、SUI发生率和肌力受损率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相对于剖宫产组产妇,阴道自然分娩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高,因此对于自然分娩的产妇须注意控制产程和对盆底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原因及盆底康复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盆底功能障碍11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行盆底功能评估,按初产妇自然分娩(A组),初产妇剖宫产(B组)、经产妇自然分娩(C组)、经产妇剖宫产(D组),利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及训练后,盆底肌强度较治疗前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盆底功能康复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中,B组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最佳,与A组、C组及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和修复盆底组织结构与功能,有效提高妇女生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周回院复查且行盆底康复治疗的2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100例,常规组仅产后6周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PFIQ-7)、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WHOQOL-BREF)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等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PFDI-20、PFIQ-7评分等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赵永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6月期间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1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1例与阴道顺产组89例,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测定盆底肌力。结果:阴道顺产组肌力≤3分者占阴道顺产组的79.77%(71/89),肌力≥4分者占20.23%(18/89),平均肌力评分(3.42±1.29)分,剖宫产组肌力≤3分者占剖宫产组的48.39%(15/31),肌力≥4分者占51.61%(16/31),平均肌力评分(4.21±1.3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所影响,产妇盆底功能会有所下降,阴道分娩较剖宫产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因此建议分娩后产妇在早期即应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在郑州市某医院进行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产后均由同一专业医师对其进行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周期为3个月,期间有5例患者中途退出。在完成盆底肌康复锻炼的95例患者中,剖宫产组患者36例,顺产组患者59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2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盆底压力、盆底肌收缩压、性功能评分以及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变化。结果治疗前,剖宫产组患者盆底静息压、盆底收缩压,盆底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收缩压,性功能评分及OASIS评分均明显高于顺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盆底静息压、盆底收缩压,盆底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收缩压,性功能评分及OAS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1%,剖宫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进行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可以较好地促进其盆底功能恢复,改善性功能,且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恢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130例;参照组产妇产后实施常规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产妇同时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均治疗4周,评测两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进行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94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n=53)和产钳助产组(n=41)。两组产妇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压力、盆底肌力分布情况以及盆底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自然分娩组的盆底收缩压、盆底静息压均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盆底肌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自然分娩组的盆底肌力分布情况优于产钳助产组(P<0.05)。自然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8%,低于产钳助产组的19.5%(P<0.05)。结论 与产钳助产相比,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妇女二胎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和神经的影响已凸现出社会卫生经济学问题,使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发病率有所升高。本文就高龄妇女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产后早期最佳治疗时机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及电刺激等盆底康复治疗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产妇树立个体化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观念,改善早期PFD的症状,防治远期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并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4月于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的39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结局、分娩体位、会阴损伤进行分组,探讨以上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为盆底肌力异常的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结果阴道分娩组的Ⅰ类、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会阴侧切及裂伤组的Ⅰ类及Ⅱ类肌肌力异常的发生率高于会阴完整组(P<0.05)。自由体位与传统体位的盆底肌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助产、会阴侧切都会影响产妇的盆底肌力,分娩体位对盆底肌肌力无显著性影响,对盆底肌异常的产妇可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102例产后来我院门诊复查产妇为研究组,分析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并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选取同时间段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剖宫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高于顺产产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剖宫产和顺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一定的改善,其中顺产产妇这3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顺产产妇经过康复训练后,盆底功能仍弱于剖宫产产妇(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优于顺产产妇,通过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产妇盆底功能,值得临床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危险因素及盆底功能锻炼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产后SUI产妇(失禁组)和同期分娩未发生SUI的80例健康产妇(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BMI)、经产情况、胎数、分娩方式、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情况、吸烟情况、产后增加腹压、新生儿体重、产后盆底功能锻炼情况、孕期运动量、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因素差异,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产妇产后SUI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实际治疗情况将88例失禁组产妇分为盆底功能锻炼组(38例)和未接受盆底功能锻炼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即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尿流时间(VT)等。结果: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次、BMI、吸烟情况、孕期泌尿系感染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阴道分娩、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产后未予以盆底功能锻炼及新生儿体重≥4000g是影响产妇产后SU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6、12个月时,失禁组中锻炼组产妇Qmax、MU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高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0.05);VT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同期非锻炼组产妇(P均<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后未行盆底功能锻炼、巨大儿及孕前或孕期合并尿失禁均同产后SUI的发生关系密切,建议产妇产后尽早接受盆底功能锻炼,以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云和县妇幼保健所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5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80例)和阴道分娩组(70例),分别在产后6周、12周、24周通过盆底功能诊断仪检测盆底肌力。结果两组产后6周、12周、24周的盆底肌力相比:①剖宫产组Ⅰ类肌力评分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4、1.95、2.13,均P〈0.05);②剖宫产组Ⅱ类肌力评分亦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1.92、2.14,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组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要小于经阴道分娩组,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兰州市天伦不孕症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118例,根据产妇的意愿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其中阴道分娩组产妇59例,剖宫产组产妇59例。对比两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变化。结果产后7天阴道分娩组产妇肛提肌损伤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9,P=0.00);产后42天阴道分娩组产妇肛提肌损伤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6,P=0.49);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显著优于阴道分娩组产妇,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0);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性生活满意度显著优于阴道分娩组产妇,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χ~2=45.51,P=0.00)。结论剖宫产可有效减轻产妇盆底肌损伤,减少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对于提升产妇产后性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盆底功能是通过产后康复锻炼来促进恢复,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分娩的180例健康产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90例/组。对照组产妇于产后2个月开展康复护理,观察组产妇则于产后1个月内进行康复护理,对两组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盆底压力:观察组产妇的盆底压力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盆底肌力: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Ⅰ类纤维肌电压、盆底肌Ⅱ类纤维肌电压、手侧阴道横断面肌力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为6.66%,对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为16.67%,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1个月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受损的症状,可提升产妇的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8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284例产妇资料,将产后实施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142例产妇纳入观察组,产后实施常规指导的142例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观察组盆底肌纤维(Ⅰ类、ⅡA类和ⅡB类)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平均肌力、肌电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盆底肌力分布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月顺产产妇盆底康复治疗的时机及其疗效,为预防和早期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1 0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0例,A组于产后6~12周治疗,B组于产后12~20周治疗,共治疗10次,之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3个月后再次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张力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Ⅰ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和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顺产后产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异常,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早期治疗更加有效,临床医生有必要指导产妇及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