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DWI及ADC图在脑梗死不同期相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O.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图像对脑梗死的病情进展和恢复状态的评估作用。方法:对一组超急性期(8例)和急性期(10例)脑梗死患者连续追踪行T_1-FLAIR、FSE-T_2WI、T_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观察不同期相脑梗死灶的图像特征,计算其固定层面病灶区域残余弥散积(MSAFSS):面积×(3.0-1 000×ADC),并使其与相应的脑功能损害评分相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超急性期病灶,T_1-FLAIR、T_2WI均无明显信号改变,T_2-FLAIR偶可见等或稍高信号,DWI则可见明显的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急性期梗死灶,T_1-FLAIR基本都呈低信号改变,T_2WI表现为高信号,T_2-FLAIR为高信号,DWI仍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亚急性期病灶,T_1-FLAIR信号较前都明显降低,T_2WI、T_2-FLAIR、DWI均为高信号表现,ADC图为稍低或等信号表现;慢性期病灶,T_1-FLAIR为低信号,T_2WI为高信号,T_2-FLAIR、DWI呈低或等信号,而ADC图为高信号。②对12例全程追踪的观察结果显示,病灶全过程的MSAFSS与评分分值之间无相关(P0.05);而亚急性早期前10例的MSAFSS与分值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在DWI及ADC图上都有其不同的图像特征,并可据此大体判断脑梗死所处期相;通过计算MSAFSS可以对亚急性早期以前的脑梗死病情进展与功能恢复状态给予一定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图)在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脑梗死患者共作了81例次(超急性期15例次、急性期15例次、亚急性期31例次、稳定期12例次及慢性期8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测定各期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情况。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为(4.96±0.98)×10-4mm2/s,低于对侧相应区域(8.18±1.07)×10-4mm2/s。(t=2.22,P<0.05);rADC以超急性期最低,随时间延长由低到高,于8~14天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具有相关性(rs=1.00,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对早期脑梗死的检出和准确分期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MR表观扩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 (DWI)表观扩散系数图 (ADCmapping)在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死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DWI和常规MRI对 70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 86次检查。其中超急性期 8次 ,急性期 13次 ,亚急性期32次 ,稳定期 11次 ,慢性期 2 2次。测定各期病灶平均ADC值、相对ADC(rADC)值及中心 边缘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 ,平均ADC值为 (0 6 98± 0 10 4 )× 10 -3 mm2 /s ,对侧为 (0 990± 0 16 1)× 10 -3 mm2 /s(t=- 14 372 ,P <0 0 0 1) ;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 ,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 ;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 ,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 ,于 8~ 14d出现假性正常化 ,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 ,rADC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92 8,P <0 0 0 1)。结论 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 ,结合DWI及T2 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 ,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帮助。DWI、ADC图与T2 WI相结合对判断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有价值 ,动态观察可以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例脑梗塞患者(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8例)采用1.5T MR机进行扫描,对DWI、ADC图及常规T1WI、T2WI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均表现为低信号,DWI对病变显示达100%.6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仅DWI可显示病变而常规T1WI、T2WI无任何相应的异常发现.全部病灶ADC值均低于其相对应的正常脑组织.结论: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敏感、准确,且能对脑梗塞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不同时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CT证实的ICH患者MR图像,结合出血时间进行分期,分析各期MR信号特点,并测量血肿内部及健侧对应部位ADC值,对各期ADC值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亚急性晚期、慢性期血肿DWI大部为高信号,其中超急性期血肿边缘见低信号环;急性期、亚急性早期DWI以低信号为主,边缘见高信号环;各期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均明显下降,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晚期下降幅度最大;除慢性期外双侧ADC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各期DWI信号有一定特征性,血肿中心ADC值较健侧降低,DWI可以鉴别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脑内病灶的扩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S)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上的主要特征,量化分析不同时期病灶的ADC值的差异,探讨DTI在反映MS病理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 T磁共振设备对34例MS病人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检查,根据病灶有无强化和在T1WI上的信号强度,进行急慢性期病灶的分组。分析不同时期MS病灶在DTI后处理所获得的DWI、ADC、FA图上的特征,并测量各组病灶的ADC值。结果35个急性期病灶中的33个病灶(94.3%)于DWI上呈高信号,5个环形强化病灶在DWI上亦呈环形高信号。急、慢性期病灶的ADC值均升高。慢性期病灶的ADC值明显高于急性期病灶[(12.43±3.78)×10-4 mm2/s∶(10.10±2.28)×10-4 mm2/s,P=0.001]。急性期环形强化病灶的ADC值较非环形强化病灶的高,慢性期T1WI低信号病灶的ADC值较T1WI等信号病灶的高,T1WI明显低信号病灶的ADC值最高。急、慢性期病灶的FA值均降低。FA图能够清晰显示纤维通路上的病灶和纤维束的中断,定位上明显优于常规MRI。病灶于FA图上显示的范围较常规MRI T2WI上显示的大。结论DTI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化脑内病灶的扩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多发性硬化(MS)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上的主要特征,量化分析不同时期病灶的ADC值的差异,探讨DTI在反映MS病理变化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3.0T磁共振设备对34例MS病人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检查,根据病灶有无强化和在T1WI上的信号强度,进行急慢性期病灶的分组.分析不同时期MS病灶在DTI后处理所获得的DWI、 ADC、 FA图上的特征,并测量各组病灶的ADC值.结果 35个急性期病灶中的33个病灶(94.3%)于DWI上呈高信号,5个环形强化病灶在DWI上亦呈环形高信号.急、慢性期病灶的ADC值均升高.慢性期病灶的ADC值明显高于急性期病灶[(12.43.±3.78)×10-4mm2/s: (10.10±2.28×10-4mm2/s, P=0.001].急性期环形强化病灶的ADC值较非环形强化病灶的高,慢性期T1WI低信号病灶的ADC值较T1WI等信号病灶的高,T1WI明显低信号病灶的ADC值最高.急、慢性期病灶的FA值均降低.FA图能够清晰显示纤维通路上的病灶和纤维束的中断,定位上明显优于常规MRI.病灶于FA图上显示的范围较常规MRI T2WI上显示的大.结论 DTI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高级别胶质瘤及正规及时溶栓治疗的28例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对照分析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急性期脑梗死灶中心部分及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18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共发现20个病灶,其中11例病灶内合并有出血、坏死和囊变,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0.92±0.12)×10-3mm2/s,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平均ADC值为(0.79±0.0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0.10)×10-3mm2/s,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分与急性期脑梗死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表现及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DWI结合ADC图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扫描及DWI检查。回顾性分析109例在T2WI、T1WI、DWI、ADC图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发病3 h内(9例)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1例,等信号8例,T1WI上均为等信号,DWI上均为高信号,ADC图上均为明显低信号。发病4~15 h(56例)在T2WI、DWI上均为高到高信号,在T1WI、ADC图上均为低信号。发病16~21 h(22例)在T2WI、DWI上均为高信号;在T1WI上20例为低信号,2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19例为低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发病22 h上(22例)在T2WI上均为稍高信号;DWI上19例为稍高信号,3例为等信号;T1WI上20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12例为稍低信号,7例为等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结论:DWI结合ADC图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高度准确性,但单独DWI图像不能完全鉴别急性或亚急性病灶,应与T2WI、ADC图结合才能判断不同时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低场磁共振弥散序列对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磁共振T1W1,T2WI和水抑制反转恢复成像(T2 FLAIR)和DWI对70例各期脑梗死病人进行86人次MRI检查,并作ADC图,测定ADC值。结果在超急性脑梗死病例中,DWI和ADC图均表现缺血,但T2及T2FLAIR成像表现正常,病灶的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由低向高变化的趋势。结论低场磁共振DWI对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脑缺血病变高度敏感,显示率及敏感性是100%.常规T2WI敏感性37%;ADC图可进一步量化缺血程度,二者结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的转归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 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 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9例(<6 h),急性期24例(6~24 h),亚急性期15例(24~72 h)。均行FLAIR T1W I,FSE T2W I,FLAIRT2W I和SE-EPI DW I序列扫描。测定病灶ADC值和对侧镜像区ADC值作对照分析。6例行MRA检查。结果(1)58例DW I均显示相应神经体征分布区的梗死灶,明显优于FLAIR T1W I,FSE T2W I,FLAIR T2W I序列;(2)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ADC值均下降,各期病灶ADC值与对侧镜像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期病灶侧ADC值两两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6例MRA中2例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4例MCA信号减低。结论DW I较常规序列发现急性脑梗死早,但根据ADC值或DW I的信号变化难以鉴别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  相似文献   

13.
MR DWI及ADC值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拟诊为脑梗死患者186例进行常规MR扫描及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成超急性期(〈6h)、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3~7d)3个组。测定各组梗死灶ADC值及健侧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均低于健侧相应区域(配对t检验,P〈0.01);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病例之间rADC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7.663,P=0.001)。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各期梗死灶rADC值有时间相关性,对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DWI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22例非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48例均获得弥散加权图像和弥散系数。CSM患者受压部位ADC值明显高于邻近部位和正常颈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CSM脊髓受压部位T2WI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9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其中有6例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ADC值增高,DWI显示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平均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信号组受压部位与相应邻近正常部位平均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以通过受压脊髓ADC值改变更早的判断脊髓内部变化,比常规T2WI能更早、更准确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超急性期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12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栓塞后1h和6h行大鼠冠状位磁共振DWI、T2WI和T1WI检查,并测量缺血区DWI异常高信号的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将所测值进行比较。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TTC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MCAO后1h进行MRI扫描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可见异常稍高信号,ADC为低信号,T2WI和T1WI均未见异常信号;MCAO后6hDWI可见明显高信号,较1hADC值显著减低(P〈0.01),DWI上梗死灶体积显著扩大(P〈0.01),T2WI显示缺血区异常高信号,T1WI可见稍低信号。TTC染色者均显示脑梗死灶,与MCAO后6h的DWI显示脑缺血范围一致。结论: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常规MRI敏感,是超急性期脑缺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郑莎莎  卢洁  邱立军  王晓怡  赵澄  张营  罗玉敏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54-1057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脑缺血早期再灌注的动态变化,观察缺血早期再灌注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6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后再灌注)及对照组(永久性缺血),每组8只。分别于制作MCAO模型后30min、2h、6h、12h及24h行MRI扫描。计算并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每次扫描的脑梗死体积、脑梗死体积的增长率、脑梗死最大层面梗死区域的ADC值和rADC值。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大鼠MCAO后DWI均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MCAO后2h、6h、12h及24h的DWI图上缺血再灌注组体积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仅12h及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后30min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h、6h、12h及24h时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MCAO后HE染色均显示脑梗死灶体积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死再灌注的敏感方法,为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或确诊为脑梗死的116例患者包括11例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35例急性期(发病后6-24h)及70例亚急性期(发病后2~7d)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对超急性、急性、亚急性期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病变演变规律。结果DWI较常规MRI序列显示梗死灶更有明显优势,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灶的敏感度为100%。急性期脑梗死灶在DWI序列上为异常高信号,且信号强度随b值升高而增强,各期脑梗死灶在DWI中异常信号强度由低逐渐增高。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DWI成像显示病变效果好。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通过精心调整扫描技术参数,对急性期脑梗死能作出诊断,尤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为PRES的MRI表现。将9例PRES病变区域的ADC值(病变组)和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9例健康志愿者相对应部位的ADC值(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RI示双侧顶枕叶(7例)、颞叶(3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半球(2例),一侧额叶(2例),胼胝体压部(1例)多发异常信号,且发生于脑叶的病变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双侧基本对称,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ADC图呈等或高信号。病变组ADC值为(0.725~1.530)×10-3 mm2/s,平均为1.135×10-3 mm2/s;对照组ADC值为(0.661~0.988)×10-3 mm2/s,平均为0.798×10-3mm2/s,病变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显示PRES患者病变呈等或高信号,ADC值测量为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