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小兵 《重庆医学》2008,37(13):1481-1482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支架植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124例胆结石患者中选择70例行EST及支架植入术,并行网篮取石治疗。合并胆源性胰腺炎者适时行胆囊切除术。结果70例治疗后61例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87.14%,术中出现少量出血2例,无穿孔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ES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内镜微创技术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和方法。方法 对 1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EST治疗。结果  13例均切开成功 ,仅 1枚 3cm× 2cm大小结石未排出 ,其余 12例均排净结石 ,结石排净率达 92 31%。结论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可免于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达到取净结石的目的 ,可以作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与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点和缺点,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例患者行EST,54例患者行EPBD,比较两组的结石取净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结石取净率EST组为98.01%,EPBD组为98.1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并发症发生率EST组为4.04%,EPBD组为12.9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ST术和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各有利弊,应根据结石的数目和大小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对6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在X光机下通过监视系统完成ERCP检查及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后。采用取石网篮即时取石,较大结石采用机械碎石后取出。结果:经ERCP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69例,成功行EST者68例,一次性取净结石66例(95.65%),其中6例先行机械碎石后成功取石,另2例行第2次内镜下取石成功。结论:经十二指肠镜行。ERCP是胆总管结石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结合EST行内镜下取石治疗适用于肝外胆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或胆总管探查术后残余结石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联合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大结石病人109例随机分为EPLBD+EST组(58例)和EST组(51例),比较两组结石取净率、一次取净率、机械碎石使用率、操作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EPLBD+EST组结石取净率、一次取净率、各并发症发生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PLBD+EST组机械碎石使用率低于EST组,差异有显著性(χ2=3.976,P<0.05);EPLBD+EST组平均操作时间、术中X线照射时间均短于EST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2.704、2.582,P<0.05)。结论 EPLBD联合EST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胆总管下端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文虎  李宜雄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76-177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端结石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1月该院收治的65例胆总管下端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胆总管下端结石病人中33例通过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中、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治愈;7例(包括4例EST取石失败的病人及2例外院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后的病人)行术中纤维胆道镜取石、胆总管空肠Koux-en-Y吻合,全部治愈;29例行EST术,25例治愈。结论胆总管下端结石是胆石症病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彻底取净结石是防治该症的关键。该症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网石蓝联合取石气囊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56例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 to graphy,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根据结石数目及大小行网石、碎石或联合取石气囊取石治疗。结果:156例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154例,行EST并取石,成功151例,成功率98.05%。术后出现并发症出血2例,轻度胰腺炎7例。结论: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网石蓝联合气囊取石取净率高。  相似文献   

8.
柴玉萍  庞志锋 《微创医学》2007,2(3):199-20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124例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行ERCP检查后,12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结果124例患者行ERCP检查后120例明确诊断,诊断正确率为96.77%;行EST并取石者120例,取石成功116例,成功率为96.67%。ES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结论ERCP对胆总管结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EST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胆总管结石(直径8~15mm)患者68例,先行经内镜EST,然后行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再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观察结石取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68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其中结石一次性取净63例(92.6%),二次取石成功5例。术后发生切口出血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2例。结论 EST联合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在8~15mm的胆总管结石具有操作简单、有效、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91例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结果胆总管结石患者91例,86例均经EST切开取石成功(94.5%),自然排出者12例(13.2%);采用网篮或取石球囊取出结石有66例(72.5%),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石者13例(14.3%)。ES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结论EST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开腹应用胆道镜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开腹应用胆道镜治疗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46例(胆道镜组);选择同期行ERCP/EST治疗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52例(EST组),对两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操作成功率、残余结石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镜组和EST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9.4±4.5)和(11.4±5.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分别为6.5%(3/46)和21.2%(1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应用胆道镜与行ERCP/EST均是治疗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治疗各有优劣,应根据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内镜下oddise括约肌切开(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0.8~1.2c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58例,采用LC—CBDE术、EST联合LG术对58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总时间,手术住院日,住院总费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结石残留卓,胆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出血、胰腺炎、肠穿孔等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优于内镜下oddise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度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对照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各32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引流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谢建平  辜天慧 《四川医学》2011,32(9):1447-144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行乳头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方法自2007年4月~2010年6月以来我院B超或ERCP诊断为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70例患者,胆总管结石直径〈1.0cm,结石为1~2枚49例2,枚以上21例。用针刀或弓刀行乳头预切开,在X线透视下用取石网或气囊取石。术后3~4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果全组70例患者67例成功行十二指肠镜下行乳头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3例,术后并发轻型胰腺炎5例,乳头出血1例,无胆管感染,LC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日(10±3)d。结论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群策 《医学综述》2014,(14):2678-2680
目的研究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实施EST治疗的25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并发AP分为并发AP组(19例)和未并发AP组(234例),对可能诱发AP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胰腺病史(OR 5.195,95%CI 0.8269.243),胰管未显影(OR 2.095,95%CI 0.2719.243),胰管未显影(OR 2.095,95%CI 0.2716.232),插管次数≥3次(OR 1.228,95%CI 0.3686.232),插管次数≥3次(OR 1.228,95%CI 0.3686.340)、大切切开术式(OR 3.343,95%CI 0.9416.340)、大切切开术式(OR 3.343,95%CI 0.9417.32)、泥沙状结石(OR 3.947,95%CI 0.2937.32)、泥沙状结石(OR 3.947,95%CI 0.2938.453)是EST取石患者术后导致AP的影响因素。结论积极预防各种危险因素,降低EST术后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管疾病患者的ERCP内镜治疗经验。方法 11例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管疾病患者选择透明帽辅助胃镜ERCP,插管成功者行EST和(或)EPBD、ENBD、ERBD及EMBE等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在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均插管造影成功(100%),其中9例胆总管结石分别行EST 7例、EPBD 2例,胆总管结石取净率100%;胆管癌1例行EMBE,胆道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行ERBD,均顺利完成。ESD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未发生胰腺炎、消化道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毕罗Ⅱ式合并胆管疾病的ERCP诊治中有助于空肠袢内的进镜,便于胆管插管及结石的清除,提高ERCP的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朱峰  侯辉  郑彬 《中外医疗》2010,29(14):10-11,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 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结果。其中30例行EST+LC,55例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OCHTD)。结果 EST+LC组、OC+OCHTD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EST+LC组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较轻。EST+LC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OC+OCHTD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5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7个月(平均18.5个月),均无胆管结石复发或胆管炎发生。结论应用EST+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宁强  马苗苗  汪锦华 《中外医疗》2012,31(36):19-20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性的胰胆管造影(即ERCP)与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即EST)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280例患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对其施ERCP及EST联合取石手术。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 280例患者中,250例手术成功;取净结石的概率为100%;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d;并发症2例。结论手术前的充分准备以及手术后的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ERCP/EST相联合取石手术的成功率,并能对手术后各种并发症起到预防作用。2种方法联合有利于减轻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身体造成的创伤,且手术后恢复速度快,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因此,这种手术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徐秀云  王淑萍 《医学综述》2008,14(19):3024-3025
目的探讨内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对胆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等症状者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ERCP),对明确为胆管并发症者作以下治疗:①胆管残余结石行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②胆管部分狭窄行内镜胆管扩张后置内支架治疗;③胆总管完全横断继以外科手术治疗;④胆漏者行留置鼻胆引流管。结果26例并发症者中,胆管残余结石19例(占76%),结石均予以取出。胆总管部分狭窄2例(占8%),随访半年,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胆总管完全横断1例(占4%),行外科手术。胆漏2例(占8%),内镜治疗后48h关闭。1例治疗失败,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肌功能不全,经乳头肌切开,症状缓解。结论胆囊切除术后临床上怀疑有胆管并发症,应尽早行ERCP检查,明确病因,予以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