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宫颈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中,MRI影像与CT影像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等结果确诊为宫颈癌Ⅱb~Ⅲb期的患者12例,年龄50~64岁。所有患者接受外照射及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后行CT和MRI扫描,在OMP计划系统上进行影像融合,由3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CT和MRI图像上2次勾画GTV,包括子宫体、子宫颈及宫颈原发病灶。CT、MRI图像分别勾画得到36个GTV(称为GTVCT、GTVMRI),计算GTVMRI与GTVCT的比值R,其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GTVCT为(93.8±11.8) cm3,GTVMRI为(71.1±3.1) cm3。3位医师勾画的GTVCT、GTVMRI最大与最小体积的差值分别为41.3 cm3、11.3 cm3。与医师3相比,医师1、2分别勾画的GTV均较大,比值R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4、?5.043,均P=0.000)。3位医师勾画的GTVMRI更接近,靶区体积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小。 结论 CT影像引导的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受人为因素等影响,勾画GTV存在差异,应用MRI和CT影像融合技术可缩小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大多以CT检查结果为常规放疗靶区勾画的依据.NSCLC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阻塞性肺炎时,CT上较难判断肿瘤真实边界,不同医师勾画的GTV存在较大差异.18^F-FDG PET显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指导放疗靶区的勾画,不过其在肿瘤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4].18^F-FLT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状态,较18^F-FDG有更高的特异性.笔者观察了14例NSCLC患者的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结果与CT检查结果对诊断分期和GTV勾画的影响,探讨18F-FLT在NSCLC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目的 CT和MRI是最常用于胶质瘤的影像检查方法。临床上,放射治疗师常参照多模态MRI在CT影像上勾画胶质瘤。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开发多序列MRI指导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在CT影像上勾画乳腺癌靶区体积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乳腺癌保守手术后或局部晚期乳腺癌作单纯放射治疗时需照射整个乳腺。常规放疗技术采用矩形切线野照射;三维适形或调强治疗技术既能减少对肺、心脏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又能提高靶区体积剂量的均匀性,但前提是在CT影像上精确地勾画出靶区体积的位置和形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放疗医生之间在CT影像上勾画乳腺靶区体积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与MR图像融合在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根治性食管癌切除术的29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扫描及磁共振T2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敏感梯度b值取400、600、800 s/mm2,分别在CT图像、CT/MR T2WI融合图像以及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食管癌GTV,测量GTV长度,并与术后病理标本的病变长度比较,探讨CT/MR融合图像上勾画的食管癌GTV长度的准确性。结果 CT图像上测量的食管癌GTV长度为 (44.94±18.46)mm,CT/MR T2WI融合图像上测量食管癌GTV长度为(45.05±21.47)mm。b值为400、600、800 s/mm2时,CT/MR DWI融合图像上测量的GTV长度分别为(42.12±17.79)、(41.18±17.17)、(39.77±17.66)mm;与术后病理标本的病变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26和0.927。结论 CT与MR DWI图像进行图像融合,能够为食管癌GTV长度的确定提供帮助,从而对GTV的勾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立伟  刘京璇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9,15(3):132-134,F003,F004
目的:探讨PET在颅内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随诊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颅内胶质瘤术事并放射治疗后的病例采用双盲法将PET与CT/或MR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例中14例(占87.5%)CT和/或MRI表现不规则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不能准确作出手术后改变和/或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残存肿瘤或神经复发的诊断;其中9例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病灶^18F-FDG PET影像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率明显增高,另5例术后放射治疗后脑损伤病例和2例术后软化灶^18F-FDG PET影像均显示局部病变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明显低下。结论:与CT和MRI相比,PET在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的脑损伤和肿瘤复发的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若结合CT和MRI多种影像结果分析,更能提供病变解剖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综合信息,尤其是对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的临床随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功能影像及分子影像的发展,PET/CT逐渐成为辅助制定肿瘤最佳精确放疗计划的成像方式。许多研究支持18F-FDGPET/CT用于精确放疗中食管癌的靶区勾画,然而18F-FDGPET/CT在食管癌靶区勾画中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主要对18F—FDGPET/CT用于食管癌原发病灶、区域转移淋巴结GTV勾画的应用价值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金属钛夹标记靶区上下界通过和早期食管癌CT定位扫描的联合应用,可以快速明确CT定位影像上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长轴方向的边界坐标。内镜检查可真实反映食管癌病灶的范围,钛夹定位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内镜引导下用金属钛夹标记靶区上下界为早期食管癌GTV勾画提供准确的靶区边界信息,并可改善GTV勾画精度、优化靶区照射剂量及提高放疗疗效。就内镜下金属钛夹标记靶区上下界的操作方法及安全性以及在早期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当今是放射线治疗恶性肿瘤发展迅速的时代,X射线计算机断层(CT)、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以及影像融合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放射治疗提供了工具[1].  相似文献   

10.
通常前列腺癌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设计都是在CT图像上进行,而MRI能够多平面成像,且T2加权图像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较CT提供更多的前列腺内部结构信息以及更好的确定前列腺边界、肿瘤的范围,可以观察前列腺被膜有无破坏、突破以及精囊是否受侵,以上特点使得MRI在前列腺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利用计划系统中的图像融合技术实现CT与MRI图像融合,探讨融合图像在前列腺癌靶区勾画中的作用,评价其在3D-CRT和IMRT计划中对周围器官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MRI在颅内恶性胶质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颅内恶性胶质瘤的预后判断、放疗定位与靶区勾画、肿瘤复发与坏死鉴别等方面。在放疗计划方面,由于MRI具有优越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因此已广泛用于靶区勾画中,目前多采用与CT融合进行靶区勾画,而完全采用MRI进行定位及靶区勾画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肿瘤复...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大孔径MRI设备逐步投入临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模拟定位、靶区勾画、剂量计算、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4D-MRI以及MRI引导放疗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ET/CT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作用.方法 1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行PET/CT和定位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16例患者进行TNM分期,比较其分期结果.将定位CT图像传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即CT-GTV;参考PET/CT融合图像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PET/CT-GTV,比较PET/CT-GTV和CT-GTV.采用Stata 7.0软件分析数据,t检验用于比较PET/CT-GTV和CT-GTV.结果 PET/CT使7例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PET/CT-GTV和CT-GTV中位值分别为84.3(46~364)cm3和116.2(58~472)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86, P=0.0005).结论 PET/CT能提高头颈部肿瘤分期和肿瘤靶区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深度学习模型,探索多模态影像对脑胶质母细胞瘤放疗靶区自动勾画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序列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增强T1加权序列(T1C)以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对每例病例的原发肿瘤靶区(GTV)及其对应的临床靶区1(CTV1)和临床靶区2(CTV2)根据RTOG标准进行人工勾画,并设计4种不同的数据集:CT数据集(仅含30例CT序列的单模态数据)、CT-T1C数据集(包含30例CT序列和T1C序列的双模态数据)、CT-T2-FLAIR数据集(包含30例CT序列和T2-FLAIR序列的双模态数据)和CT-MRIs数据集(包含30例CT序列、T1C序列和T2-FLAIR序列的三模态数据)。使用每种数据集中的25例对改进后的3D U-Net进行训练,并用剩余5例进行测试。评价测试样本中GTV、CTV1和CTV2的自动勾画效果,定量评估指标包括Dice相似系数(DSC),95% Hausdorff距离(HD95)和相对体积误差(RVE)。结果 该3D U-Net模型在多模态影像CT-MRIs上获得最好的GTV自动分割结果,与在单模态影像CT的自动分割结果相比(DSC: 0.94 vs. 0.79, HD95: 2.09 mm vs. 12.33 mm and RVE: 1.16% vs. 20.14%),DSC(t=3.78,P<0.05)和HD95 (t=4.07, 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模态影像CT-MRIs的CTV1和CTV2自动分割结果(DSC: 0.90 vs. 0.91, HD95: 3.78 mm vs. 2.41 mm, RVE: 3.61% vs. 5.35%)也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单模态影像CT的自动分割结果相比,两个靶区的DSC和HD9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模型对于GTV的上下界和CTV2临近的重要器官(如脑干和眼球)的自动勾画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 基于改进后的3D U-Net在多模态影像数据集CT-MRIs上对脑胶质母细胞瘤放疗靶区具有更好的分割效果,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咽癌MRI和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及对原发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比较101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患者的MRI和CT表现,应用其差异比较鼻咽癌靶区的体积对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咽后淋巴结、头长肌、蝶骨、枕骨斜坡、鼻窦等处的病灶在MRI的发现率高于CT(P<0.05).对鼻咽癌的T分期,MRI和CT之间有差异(P<0.05).根据MRI表现勾画的鼻咽癌靶区体积大于根据CT表现勾画的鼻咽癌靶区体积(P<0.05).结论 MRI对发现鼻咽癌、鼻咽癌分期及勾画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体积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李立伟 《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3):141-143,F003
目的:探讨FDG PET影像诊断在肿瘤非手术治疗后临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实质性肿瘤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21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14例,共35例,随访中同期行FDG PET和CT、MRI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21例实质性肿瘤HIFU治疗后2-3个月复查,19例CT、MRI表现密度和信号有变化,但形态、大小未见明显改变,另2例CT、MRI密度和信号变化不明显;PET示17例肿瘤中心大部分放射性分布缺损,但以肿瘤边缘部分分为主仍有FDG代谢活跃现象,提示部分肿瘤存活,其中6例在FDG代谢活跃局部经穿刺活检证实肿瘤存活;4例PET表现为FDG摄取缺损,其中1例局部穿刺活检证实为坏死组织。14例鼻咽癌放疗后12-18个月复查,CT和MRI提示11例未见局部肿瘤复发,PET显示其中3例有局灶性FDG浓聚病变,其中1例局部穿刺活检证实为局部肿瘤复发,2例CT和MRI提示肿瘤复发,FDG显像病变处理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余1例放射治疗后脑损伤FDG PET显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区。结论:FDG显像在实质性肿瘤HIFU治疗后疗效判断和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诊断上较CT和MRI准确,两者结合分析在临床随访中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定位CT图像和CT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融合图像(CT/MR DWI)对食管癌放疗GTV勾画的差异.方法 收集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由6名放疗科医师分别在Pinnacle工作站的定位CT图像上和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食管癌原发灶GTV,不包括转移淋巴结.计算GTV体积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Ratio=最大值/最小值).比较两组间GTV体积的变异系数CV和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Ratio)的差异.结果 CT图像上勾画的GTV体积最大差值为55.71 cm3,CT/MR DW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体积最大差值为13.89 cm3(F=12.80,P<0.05),两组GTV体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0±0.08和0.11±0.04,两组GTV体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分别为2.38±0.62和1.3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3.92,P<0.05).结论 和定位CT图像相比,CT/MR DWI图像融合显示食管癌GTV较为直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判断病变范围的一致性,从而减少不同医师间勾画靶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16例颅内胶质瘤术后并放射治疗后的18F-FDG PET显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1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在颅内胶质瘤术后并放射治疗后随诊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6例颅内胶质瘤术后并放射治疗后的患者同期行18F FDGPET和CT、MRI检查 ,采用双盲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例中 87 5 % (14例 )CT和 (或 )MRI表现不规则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 ,不能准确作出手术后改变和 (或 )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的诊断 ;其中 9例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病灶18F FDGPET影像表现为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 ,有 5例得到手术病理证实 ;另 5例术后放射治疗后脑损伤患者和 2例术后软化灶18F FDGPET影像均显示局部病变区为放射性分布缺损或明显低下。结论 18F FDGPET在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后的脑损伤和肿瘤复发的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结合CT和MRI更能提供病变解剖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9.
PET/CT作为重要的分子成像手段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精准放疗中。其用于肺癌的放疗计划及疗效评估时,对影像质量的要求往往较诊断性成像更高。目前,随着PET/CT新技术在放疗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基于PET/CT影像评估肿瘤异质性的生物适形放疗及靶区勾画已初步用于临床,不仅可以提高放疗的准确性,更可以进一步减少辐射诱导损伤,在肺癌的放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就PET/CT新技术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定位在直肠癌术前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肠镜下病理活检和全身分期检查明确诊断为局部晚期低位直肠癌的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80岁,中位年龄58岁。先后在相同的体位和固定装置下行CT和MRI定位扫描。由两名直肠癌放疗专业的医生分别在两种定位图像上进行大体肿瘤靶区(GTV)勾画。通过放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出CT和MRI定位图像上勾画的直肠原发肿瘤GTV(GTVCT、GTVMRI)的长度、体积及GTV下界距肛缘的距离,并比较这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 肛门指诊提示肿瘤下界距肛缘均≤ 5 cm。GTVCT的平均长度为(5.21±1.65)cm,长于GTVMRI的平均长度(4.46±1.51)cm(t=5.059,P<0.05)。GTVCT的平均体积为(55.71±31.57)cm3,大于GTVMRI的平均体积(44.02 ±25.11)cm3t=6.977,P<0.05)。通过肛门指诊判断的肿瘤下界距肛缘的距离为(3.72±0.93)cm,长于GTVCT下界距肛缘的距离(t=-5.503,P<0.05),但与GTVMRI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应用CT-MRI融合定位制定调强放疗计划,40例患者中无3、4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术后pCR率为32.5%。结论 MRI定位勾画出的GTV范围更小,对于肿瘤的下界的确定也更为准确。MRI定位的应用可能会通过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性,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