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唐璞  刘彦平  何国全 《吉林医学》2010,(30):5369-5370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收集肝癌患者45例,行TACE治疗后4~5周行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观察癌区碘化油沉积情况。结果:根据肿瘤内碘油沉积可分为4种类型。完全型18例,缺损型16例,簇集型6例,稀少型5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可反映肝癌TACE术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新病灶出现,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彭泽品  陆鹏 《安徽医学》2017,38(6):782-784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在肝癌经动脉化疗检塞术(TACE)前血供情况及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六安市中医院住院的28例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前先行上腹部平扫、增强及肝部腹腔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观察肝癌供血血管的起源和走行,评价128层螺旋腹腔血管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观察介入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结果 经TACE治疗4周后,CT观察碘油情况,7例全瘤均匀致密,21例病灶内散在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整,增强128层螺旋CT扫描显示17例患者肿瘤较治疗前缩小.结论 128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肿瘤供血血管的解剖结构,肝脏肿块内的碘油沉积分布情况,对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有助于临床制定肝癌介入治疗计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MR扩散加权成像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碘油沉积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接受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及TACE治疗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17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收集肝细胞癌20例、肝转移瘤26例行TACE治疗的影像资料作为对比,对PCC术后碘油分布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术前DW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CC与肝细胞癌、富血供转移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CC与少血供转移瘤组无明显差异;本组17例PCC中14例周边部于DWI图可见明显高信号,其中13例可见碘油沉积,表现为稀糙型和缺损型分布型态。余3例胆管细胞癌于DWI图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者,肿瘤中心及周边部位均见少量碘油沉积。结论:PCC 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量少,DWI能从微观层面反映胆管细胞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碘油CT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肝动脉碘化油拴塞后CT扫描显示,除部分转移性肝肿瘤碘化油呈环状聚集外,所有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病和部分肝转移瘤碘化抽聚集形态无明显差别,所以碘油CT不能作为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方法;碘油CT能检出CT、超声未能发现的小肝癌及卫星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6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43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后行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根据各灌注参数值及其各参数伪彩功能图.BI图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基线图像(BI)显示TACE术后肝癌区域碘油沉积形态完缺损型或环形35例,簇集型8例。BF、BV、MTT、HAF灌注图显示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区为低灌注区,肝癌组织非碘油沉积区为对比背景肝组织为不同程度高灌注区。肝癌在TACE术后,BF、BV和HAP值较肝癌TACE术前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BI图、肝脏灌注参数(BF、BV和HAP)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螺旋CT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军  费洪钧  杨昱  李业勤 《当代医学》2009,15(23):424-425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对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进行评估,并依此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多螺旋CT综合诊断的48例中晚期肝癌。采用GE light peed pro32螺旋CT机,运用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结果本组病例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强化CT三期扫描48例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45例(93%),其中4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结论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中晚期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瘤体形态学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李涛  邓兆旭  邓平  谭华绣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84-85,F0003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肝转移病灶栓塞敬果进行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肝转移瘤患者TACE术后次日行DWI检查,并与DSA结果对照分析。结果TACE术后DSA显示42个病灶,33个病灶碘油沉积较好,9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DWI显示47个病灶,33个病灶碘油沉积完全,9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5个病灶未见碘油沉积。碘油沉积区和肿瘤坏死区DWI呈低信号,肿瘤残留区DWI呈高信号。结论MR—DWI在评价TACE栓塞效果上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 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或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两组68例肝癌患者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出现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超声多普勒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5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后CT扫描显示,除部分转移性肝肿瘤碘化油呈环状聚集外,所有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病和部分肝转移瘤碘化油聚集形态无明显差别,所以碘油CT不能作为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方法;碘油CT能检出CT、超声未能发现的小肝癌及卫星病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注入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栓塞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栓,对51例肝血管瘤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51例术后10 d CT检查,50例显示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1例肿瘤内碘油沉积不明显.随访3~24月,49例瘤体缩小约为75%~90%,1例瘤体消失,1例瘤体缩小约为20%.32例右上腹隐痛不适症状,消失,1例缓解不明显,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率为97%.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肯定、微创、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肝血管瘤治疗的一种理想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肝病科127例采用TACE3-5术后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后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比较分析CT和MRI检查的病灶残余、复发情况以及患者术后肿瘤病灶包膜检出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碘油沉积类型患者的病灶残余、复发情况。结果 MRI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明显高于CT扫描(P0.05);MRI以及CT特异性均为100%。本研究中127例患者存在157个病灶,MRI对患者术后肿瘤包膜检出情况明显高于CT检查(P0.05);MRI对患者术后不同碘油沉积类型检出情况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学检查评估TACE术后病灶残余以及复发情况具有较好准确率和敏感性,可有效显示肿瘤病灶包膜情况和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的病灶残余与复发情况,MRI对肝癌TACE术后治疗疗效评估价值高于CT,可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双源CT灌注成像评价肝细胞肝癌(HCC)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23例证实为中晚期HCC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2天行双源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及全肝脏灌注扫描,术后3-5天及术后一个月行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全肝脏灌注扫描。经肘静脉弹丸式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370mg I/m L)50m L,随后追加生理盐水50m L,流速均为5m L/s,获得25个动态扫描;利用灌注软件处理分别产生术前及术后一个月病灶灌注伪彩图,分别测量其前后灌注参数:血容量(BV)、开始时间(TTS)、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灌注指数(HPI),评估TACE术后疗效。结果 23例HCC中5例HCC术后完全被碘油栓塞,18例术后部分被碘油栓塞,对碘油完全栓塞的病灶,灌注参数较术前原发病灶,BV、ALP、HPI明显降低(P0.05),TTS、PVP明显升高(P0.05);对比碘油栓塞不完全病灶的碘油沉积区与术前原发病灶的灌注参数值,TTS、PVP值明显增加(P0.05),ALP、HPI值明显减小(P0.05);对比残余病灶区与术前原发性病灶的灌注参数值,HPI明显增加(P0.05),ALP轻度增加,PVP值明显减小(P=0.021);对比碘油栓塞不完全病灶的碘油沉积区与残余病灶区灌注参数,TTS、PVP值明显减低(P0.05),ALP、HPI明显增加(P=0.00)。结论 CT灌注成像可用于HCC TACE术治疗疗效的评估及术后残余病灶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TACE术)疗效评价及其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5例行TACE术治疗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1-2天、术后一个月均行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评估MRI对HCC患者TACE术疗效评价及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HCC患者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灵敏度为91.07%、特异度为69.23%、准确度为84.15%;MRI检查HCC患者TACE术后不同类型碘油沉积共有9例患者碘油沉积复发类型不一致,MRI诊断不同类型碘油沉积复发与DSA诊断的一致性为89.02%(73/82),碘油沉积区ADC值较术前瘤区、肿瘤复发区明显大,术前瘤区ADC值也明显大于肿瘤复发区,差异显著(P<0.05)。结论 MRI在HCC患者TACE术治疗中,可准确地分析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和病灶残留情况,对TACE术疗效评价及其复发预测有明确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螺旋CT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开展肝癌介入治疗的54例肝癌病人作为研究组,利用碘油CT平扫联合强化CT扫描对研究组的病人进行查检,综合评估肝癌病人在完成介入手术后其体内碘化油的沉积状况以及患者肿瘤组织内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完毕1月后,研究组的全部肝癌病人在接受碘化油CT平扫后发现,整个瘤体均匀致密的病人24例,肝癌病人的病灶出现碘化油高密度沉积影的病人为30例,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给予研究组病人强化CT扫描检查的结果显示,肝癌病人的瘤体相比治疗前的体积减小者为33例。结论对于肝癌病人,在行介入栓塞治疗后给予多螺旋CT平扫联合强化CT扫描,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瘤体形态学及血流变化情况,为临床正确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治疗效果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在1.5T MR机上,对16例肝癌行TACE术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常规平扫(T1WI和T2WI).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 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在各种成像序列上计数新发病灶数目,计算在DWI与T2WI上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并予以比较;与DSA检查对照,定性评价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活组织的检出能力.结果:DWI共显示肝内新发病灶46个,T2WI显示43个,T1WI显示38个.DWI及T2WI序列,新发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1).行TACE术后病灶内部DWI信号较复杂,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有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的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结论:DWI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碘油沉积情况,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肝癌患者共33个瘤灶,中等大小肿瘤(3~5 cm)9个,大肿瘤(>5.1 cm)24个.射频消融术后2~8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效果采用增强CT扫描和临床随访评估.结果RFA术后CT扫描见治疗区仍有残留癌灶.TACE后CT扫描见大部分残留癌灶碘油沉积良好.20例患者AFP转阴或明显下降.25例临床随访,累计生存率>1年(88.0%),>2年(72.0%).结论射频消融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是一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夏文骞  鹿梅 《中国全科医学》2004,7(22):1690-169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在CT上的表现。方法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随访观察诊断明确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结果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不均匀强化。10例出现周边环状强化.病灶内强化呈粗细不均网格状伴有片状低密度,其中4例病灶内缘见棘状突起样强化。4例病灶在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呈从外向内弥散趋势,显示病灶范围缩小。结论肝脏炎性假瘤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但在炎症的变化过程中,瘤体短期内可使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而失去IPL常见的一些特征,在CT引导下行定位穿刺抽吸活检术,是取得诊断金标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肿瘤间质治疗(IT)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方法将40例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行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20例行TACE联合经皮肝瘤内药物注射碘油化疗药物肿瘤间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肿瘤局控率,2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术后1个月肿瘤穿刺活检,观察瘤灶病理改变。结果两组瘤灶碘油沉积率、术后6个月肿瘤局控率、2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瘤灶病理以大量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改变为主,实验组则可见大量肿瘤细胞脂肪样变性坏死。结论TACE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可以显著提高瘤灶碘油沉积率,提高肿瘤局控率,降低TACE术后残留瘤灶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介入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的血供改变.材料和方法 原发性肝癌病例33例,分别于TACE术前1~7天及术后40天~57天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 结果 33例病例肝癌组织的HAP值、HPP值及HPI均值均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有明显差异,TLP值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差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33例病例肿瘤残留区的HAP、HPI及TLP值均较治疗前减少,HPP无明显变化;肿瘤残留区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均与治疗前相似.肿瘤组织内碘油完全沉积区及完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瘤旁正常肝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及HAP、HPP、TLP、HPI值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瘤旁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是准确、安全的治疗方法;CT灌注成像可以初步推断TACE术后病灶区仍有肿瘤残留,为原发性肝癌新的介入治疗模式--TACE术联合消融治疗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残余癌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残余癌灶PEI临床资料。结果:24例肿瘤碘油沉积良好,AFP明显降低或阴性,肿瘤缩小,优良率58.5%,17例肿瘤浸润性生长,碘油稀薄,其中9例肝内播散,门静脉主干癌栓,或肝外转移,死亡。结论: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残余癌灶联合CT引导下PEI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